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的赣榆大地,一片五彩斑斓的色彩:东部沿海蟹肥虾跳,中部平原稻浪滚滚,西部丘陵花香果硕。120万赣榆人民精神抖擞,奋进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经受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的重要之年。在大考面前,连云港市赣榆区前三季度逆势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3.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为3.3%、5.7%,多项指标展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电商:撬动经济转型的支点
今年7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以《渔网“接上”互联网》为题,整版报道赣榆直播经济。当晚,新华社《温度》栏目又重磅推出15分58秒的纪录片《不眠网红镇》,解密赣榆直播经济,引来800多家媒体纷纷转播。
这就是赣榆立足产业强区,以电商为“支点”撬动经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效应。
近年来,赣榆电商交易额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去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大关,快递上行量达6300万件,总销售额、快递上行量两项指标均实现翻番。全区注册电商企业1593家,直播“网红”队伍4000余人,海苔、扇贝、鱿鱼、比目鱼等电商销售主要产品销量全国排名第一,整个产业呈现加速上升态势。
赣榆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创新电子商务民生事业为主线,以信息化手段驱动产业发展转型,将传统产业优势在“线上”放大升级,形成了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格局。
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一把金钥匙。快速崛起的港口、快捷完善的大通道、发展广阔的空间,让石化、钢铁及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支柱产业集聚壮大。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柘汪临港产业区四大园区,从无到有、集聚发展,成为投资的热土、产业的高地、发展的标兵。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相同步的是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柘里香”“果香黑林”“甜美厉庄”“墩尚泥鳅”等一批彰显地方资源特色、口碑信誉良好的电商农产品品牌蜚声海内外。赣榆城头镇大力发展“稻虾共作”立体种养模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成为亮点。
毫无疑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到位,产业转型升级水到渠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态: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赣榆,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
紧紧围绕“蓝天、绿地、碧水、清洁”四大工程,致力于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家园美的“生态赣榆”。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补短板、强弱项,深化化工园区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危废处置等基礎设施建设。
全面落实“湾长制”“河长制”“断面长制”,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责任。
疏堵结合拓宽秸秆综禁之路,党建引领助力秸秆禁烧守护天蓝水清,同步推进秸秆综禁和农业产业化工作。
“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城区10公里黄海路主轴、20公里河滨大道绿色风光带、30公里海滨大道蓝色风光带交相辉映,展现“一路两带、通湖达海”的生态画卷。
秦山岛,宛如镶嵌在黄海之上的一块翡翠。这个孤岛能有今天,要归功于实施海岛绿化的举措。仅0.17平方公里的小岛,拥有1万多棵乔灌木、20余万株地被植物,成为鸟语花香的生态海岛。与以前一遇大风便飞沙走石的海岛形成鲜明的对比。
柘汪镇被列为“全国城镇改革发展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生态镇”,谢湖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沙口村、西棘荡村被定为省级“美丽乡村”,黑坡村、坝西村被评为江苏省“百家生态村”。
从2017年5月全省召开苏北发展座谈会以来,赣榆一直致力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赣榆,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蹄疾步稳,一直未歇脚、没停步。
文明:滋养向上向善的力量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容小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不可估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道德风尚高地,大力培育身边的榜样,相继涌现了全国“最美基层法官”姜霜菊、全国道德模范方敬、全国调解能手卢干景,中国好人殷自玉、姚小兵、宋明译,江苏“最美教师”柏纪荣、江苏“时代楷模”钟佰均,税务“爱心妈妈”、江苏“最美职工”刘二伟等先进典型,他们使赣榆的道德星空更加璀璨。
尤其是方敬老人,华东师大退休后返乡助学扶困、传播文明、教化乡邻,26年倾尽200余万元积蓄成立“景清奖学金”,资助260名寒门学子步入高校,在改变寒门学子境遇、人生命运的同时,浸润了其心灵,也指引其成长,更进一步影响社会,为赣榆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道德力量,播下了助人为善的种子,激活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青口镇、柘汪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宋口村、西棘荡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面积超2万平方米的区文明实践中心建成使用,实现基层文明所(站)全覆盖,组建“民心号小推车”“晨曦之光”等志愿服务队820支,“心愿微帮”“爱心厨房”等志愿活动各有特色、常年开展。与此同时,大力实施“新乡贤文化”建设,村村建有乡贤榜,镇镇建有乡贤广场、乡贤园,让越来越多的新乡贤根植乡土、情系乡亲,投身家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勤劳睿智的赣榆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正创造出精神变物质的奇迹。
为民:提高幸福指数的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赣榆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小康建设乃至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魅力赣榆、美丽赣榆、幸福赣榆,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去年全区累计36839户、84851人实现增收脱贫,3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薄弱村实现新“八有”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
乡村兴起来。步入赣榆区石桥镇韩口渔港新村,映入眼帘的是黄墙红瓦的农家院落,一期改善的132户如期拿到了自己的钥匙。建宜居的房子、做特色的村子、走富民的路子,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扮靓美丽乡村,让百姓诗意地栖居在赣榆大地上。
口袋鼓起来。就业是民生之本。赣榆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放大以农房改善撬动集体经济发展的杠杆效应,努力做到选好路子、致富百姓,不少外出打工者纷纷“凤还巢”,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山路崎岖、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曾是黑林镇最真实的写照。黑林累计投入2.7亿元,综合治理荒丘野岭,升级改造水果种植基地基础设施,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富民增收“聚宝盆”。如今的黑林,山绿了,村美了,人的精神风貌也更加昂扬向上。
生活美起来。惠民举措多多,百姓幸福满满。衣食住行,文教体卫,城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构建一体化平台,打造新型智慧城镇;群众办事不出镇,赣榆33项审批权限下放;全区“三馆一站”覆盖率125%,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覆盖率100%。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成金。赣榆区上下精诚团结,奋发努力,锐意进取,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富有创造性、创新性、可行性,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启迪。
责任编辑:孙秋香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经受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的重要之年。在大考面前,连云港市赣榆区前三季度逆势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3.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为3.3%、5.7%,多项指标展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电商:撬动经济转型的支点
今年7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以《渔网“接上”互联网》为题,整版报道赣榆直播经济。当晚,新华社《温度》栏目又重磅推出15分58秒的纪录片《不眠网红镇》,解密赣榆直播经济,引来800多家媒体纷纷转播。
这就是赣榆立足产业强区,以电商为“支点”撬动经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效应。
近年来,赣榆电商交易额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去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大关,快递上行量达6300万件,总销售额、快递上行量两项指标均实现翻番。全区注册电商企业1593家,直播“网红”队伍4000余人,海苔、扇贝、鱿鱼、比目鱼等电商销售主要产品销量全国排名第一,整个产业呈现加速上升态势。
赣榆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创新电子商务民生事业为主线,以信息化手段驱动产业发展转型,将传统产业优势在“线上”放大升级,形成了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格局。
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一把金钥匙。快速崛起的港口、快捷完善的大通道、发展广阔的空间,让石化、钢铁及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支柱产业集聚壮大。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海州湾生物科技园、柘汪临港产业区四大园区,从无到有、集聚发展,成为投资的热土、产业的高地、发展的标兵。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相同步的是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柘里香”“果香黑林”“甜美厉庄”“墩尚泥鳅”等一批彰显地方资源特色、口碑信誉良好的电商农产品品牌蜚声海内外。赣榆城头镇大力发展“稻虾共作”立体种养模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成为亮点。
毫无疑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到位,产业转型升级水到渠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态: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赣榆,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
紧紧围绕“蓝天、绿地、碧水、清洁”四大工程,致力于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家园美的“生态赣榆”。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补短板、强弱项,深化化工园区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危废处置等基礎设施建设。
全面落实“湾长制”“河长制”“断面长制”,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责任。
疏堵结合拓宽秸秆综禁之路,党建引领助力秸秆禁烧守护天蓝水清,同步推进秸秆综禁和农业产业化工作。
“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城区10公里黄海路主轴、20公里河滨大道绿色风光带、30公里海滨大道蓝色风光带交相辉映,展现“一路两带、通湖达海”的生态画卷。
秦山岛,宛如镶嵌在黄海之上的一块翡翠。这个孤岛能有今天,要归功于实施海岛绿化的举措。仅0.17平方公里的小岛,拥有1万多棵乔灌木、20余万株地被植物,成为鸟语花香的生态海岛。与以前一遇大风便飞沙走石的海岛形成鲜明的对比。
柘汪镇被列为“全国城镇改革发展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生态镇”,谢湖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沙口村、西棘荡村被定为省级“美丽乡村”,黑坡村、坝西村被评为江苏省“百家生态村”。
从2017年5月全省召开苏北发展座谈会以来,赣榆一直致力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赣榆,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蹄疾步稳,一直未歇脚、没停步。
文明:滋养向上向善的力量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容小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不可估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道德风尚高地,大力培育身边的榜样,相继涌现了全国“最美基层法官”姜霜菊、全国道德模范方敬、全国调解能手卢干景,中国好人殷自玉、姚小兵、宋明译,江苏“最美教师”柏纪荣、江苏“时代楷模”钟佰均,税务“爱心妈妈”、江苏“最美职工”刘二伟等先进典型,他们使赣榆的道德星空更加璀璨。
尤其是方敬老人,华东师大退休后返乡助学扶困、传播文明、教化乡邻,26年倾尽200余万元积蓄成立“景清奖学金”,资助260名寒门学子步入高校,在改变寒门学子境遇、人生命运的同时,浸润了其心灵,也指引其成长,更进一步影响社会,为赣榆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道德力量,播下了助人为善的种子,激活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青口镇、柘汪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宋口村、西棘荡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面积超2万平方米的区文明实践中心建成使用,实现基层文明所(站)全覆盖,组建“民心号小推车”“晨曦之光”等志愿服务队820支,“心愿微帮”“爱心厨房”等志愿活动各有特色、常年开展。与此同时,大力实施“新乡贤文化”建设,村村建有乡贤榜,镇镇建有乡贤广场、乡贤园,让越来越多的新乡贤根植乡土、情系乡亲,投身家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勤劳睿智的赣榆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正创造出精神变物质的奇迹。
为民:提高幸福指数的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赣榆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小康建设乃至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魅力赣榆、美丽赣榆、幸福赣榆,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去年全区累计36839户、84851人实现增收脱贫,3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薄弱村实现新“八有”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
乡村兴起来。步入赣榆区石桥镇韩口渔港新村,映入眼帘的是黄墙红瓦的农家院落,一期改善的132户如期拿到了自己的钥匙。建宜居的房子、做特色的村子、走富民的路子,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扮靓美丽乡村,让百姓诗意地栖居在赣榆大地上。
口袋鼓起来。就业是民生之本。赣榆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放大以农房改善撬动集体经济发展的杠杆效应,努力做到选好路子、致富百姓,不少外出打工者纷纷“凤还巢”,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山路崎岖、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曾是黑林镇最真实的写照。黑林累计投入2.7亿元,综合治理荒丘野岭,升级改造水果种植基地基础设施,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富民增收“聚宝盆”。如今的黑林,山绿了,村美了,人的精神风貌也更加昂扬向上。
生活美起来。惠民举措多多,百姓幸福满满。衣食住行,文教体卫,城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构建一体化平台,打造新型智慧城镇;群众办事不出镇,赣榆33项审批权限下放;全区“三馆一站”覆盖率125%,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覆盖率100%。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成金。赣榆区上下精诚团结,奋发努力,锐意进取,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富有创造性、创新性、可行性,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启迪。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