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远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浓情九月,终于避开如织的人流,向往已久的皖南村落文化,随着画家采风行渐渐地映入眼帘。
  路很窄,路面已看不清是用什么材料铺筑的。路边的草划过我的眉梢,欢快地奔跑着,似乎在歌唱。看不到尘土飞扬,听不见汽笛长鸣,唯有车窗外清新的空气,不知名的小鸟也在远处树尖唧啾。
  车缓缓地停靠在路边,打开车门,一座石牌坊站立在眼前。牌坊座北朝南呈四柱三楼,梁和柱为花岗岩,坊和板皆紫砂岩,脊檐下有花拱,雀替镂空雕有花卉。南面额坊上刻有“台宪”二字,垫板上注 “云南按察司佥事郑绮”;北面额坊题刻“敕赠”“廷尉”,并注“大理寺左副郑廷宣”等字;西面有“恩荣”“进士”等字;东面无字,几枝绿油油的灌木穿过牌坊的顶部坚强地生长着。牌坊的西侧是一条小溪,倒映着环抱的远山,淙淙的流水声若隐若现。
  牌坊实际为四座牌坊环并而成,此坊构形实属罕见。据考,郑绮,丰口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牌坊的右侧有一块碑,写着: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丰口四面坊。
  距“四面坊”不远的榆村,川谷崎岖,有座“程氏节孝坊”,坐落在山道的右侧。传“节孝坊”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旌表故儒童许可玑之妻程氏。榆村从明代到清末,守节满30年以上的‘节妇’就多达五六十人,但有幸留下牌坊的却不多,至今保存完好的就更少了。 听朋友介绍,有座“节孝坊”,只知她是榆村汪以宝的妻子,也姓程。汪以宝在京做官,后因病死在任上。程氏当时只有21岁,为了侍奉公婆,抚育幼子,她苦苦撑熬了68年。婆婆生病后,竟不顾伤痛割自己大腿肉做药引。村里人和地方官吏深受感动,合力奏请朝廷予以旌表,乾隆皇帝顺应民意,颁了圣旨,立了“节孝坊”。
  “节孝坊”是座道德坊,“节孝”是受封建意识形态的束缚而形成的封建礼教,感叹封建时代的妇女是多么的不幸。在婚姻问题上,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丈夫死去,就得“红颜伴孤灯、白发熬余岁”, 皖南的峰峦掩映了多少这样的故事……
  汽车继续行驶在山道上,随处可以远眺旌表的牌坊或牌楼,在苍烟落照中矗立着。因为年代太荒远了,倾倒的石柱在绿草褐土中,在灿烂的阳光中喘息着。不时,草虫在其下低唱,使人临风悼意,顿生思古幽情,感悟那一幕幕悲壮的史实。
  过了一个水口,忽然眼前开朗,幢幢粉壁、黛瓦,零星地点缀在环绕着的绿色中,高大、巍峨、凝重的牌坊再次走到了我的眼前,古老的许村让我徜徉在街衢巷陌,寻觅在徽商古道的印迹中。高阳桥上,一群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的老人,向我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许村的故事。
  许村距离歙县约20多公里,古名任公村。三面丘陵环抱,西溪和方溪在高阳桥前汇成富资河,逶迤南向。在唐以前有颜、任、杨、蒋诸姓,后来许氏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南宋后成为古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交通要道。至明清,经济发展到鼎盛,带来了建筑艺术的繁荣,保留有不少独具特色的古建筑。许村现有古牌坊6座、砖门坊3座、亭阁1座、廊桥1座、祠堂数座。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及民国初期建造的民居200幢,其中以高阳廊桥、大观亭、双寿承恩坊和五马坊最为珍贵。一般说到牌坊,会想到棠樾,但许村牌坊在建筑年代、工艺样式方面丝毫不比棠樾逊色,许村的“双寿承恩坊”、“五马坊”等牌坊外观古雅,具有明代审美风格。许村6个牌坊中还包括一个全国最小的牌坊,据说是一个富商为自己所钟爱的小妾所立。而高阳廊桥则是皖南现存屈指可数的古廊桥之一,与牌坊大观亭组合一起,更显得与众不同。
  移步富资河边,古老的村落倒影在水面上。我赶忙去掏相机,忙乱中折扇滑落水中,泛起了层层涟漪,寂静的溪流被我吵醒,睁开了朦胧的眼睛望着我们这群远方来客。远处一群白鹅栖息在水面上,岸边民居重楼叠院,鳞次栉比,高大的马头墙,粗犷古拙,真乃一幅绝美的图画:溪流潺潺屋前行,绿树轻摇水下影;清晨鸟语随梦来,四季花香催人醒……
  告别许村,天空已披上了鱼鳞般的霞光,映照着远处的马头墙、树梢,还有嬉戏的孩子的脸,几缕炊烟飘散在村后的山腰间,渐渐地融合在山峦和天际里。身边的朋友们也早已进入了梦乡,鼾声伴着汽车的发动机声消失在远去的山路上。
  第一次听说“牯牛降”这个名字时就有点好奇,想必有什么离奇的传说吧,今天总算可以一探究竟了。
  牯牛降古代曾称“黄山”或“西黄山”,是黄山向西延伸的支脉。朋友饶有兴致地讲述当地的传说:古代的牯牛降山中生活着一只名叫“雀”的怪鸟,这鸟“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道教创始人老子骑着青牛路过牯牛降山,这只叫“雀”的怪鸟从天而降扑向青牛。青牛用角顶折了“雀”的翅膀,雀跌落山崖。青牛纵身将怪鸟紧紧压在身下,时间长了,青牛便化成了山峰,怪鸟化成了泥土,羽毛变成了山上的松树。為了纪念青牛,当地人便把这座山起名为“牯牛降”。
  次日,我们去牯牛降山下的“历溪”,路程离屯溪不远,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历溪的村口。村口有条小溪叫“舜溪”,跨上村口的小桥,桥旁高大的水口树早早地跳入眼帘,硕大的红枫、年代久远的古桥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站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桥上,向南远远望去,“牯牛降”诸峰在漂浮的白云之中时隐时现,这就是神秘的“牯牛降”了。
  走进村口,一对劳作的农夫农妇用并不热情的眼光看着我们,正在收获他们刚收下来的作物,农夫似乎不希望我们打扰他的收成,想必他们是这里的主人。我们便向他们打了个招呼,顺着舜溪边的水街左转,款款地沿着长满绿油油青苔的石阶,没几分钟就进入村子的腹地。
  村中古老的祠堂伫立在眼前,与“圣旨”牌匾并排挂着“孝行可风”的匾额,两边廊柱上殷红残褪后唯有斑驳的一对长联隐约可辨:悠峰千古秀,万马奔腾参见象形兴紫气;溪水永长流,双狮挽浪喜迎牛降接宾游。跃过封火墙,我隐约地看到了远处那高耸的“牯牛降”主峰,山腰间飘动的白云折射着阳光,似乎是“牯牛降”揭去神秘的纱巾,在热情舞蹈着欢迎我们的到来。
  几个村中的小孩打断了我的思绪,调皮地拉着我的背包,嘻嘻的坐在石阶上看着我。我顺手拿起相机,小孩看懂了我的想法,主动为我摆起了姿态,旁边的小孩也迎合上来,为臭美的小孩鼓劲。我问他叫什么名字,小孩朝我咧了咧嘴,做了个鬼脸,一哄而散地消失在祠堂的深处,回响成一片嘻嘻咧咧的笑声,引领我往祠堂深处走去。   内堂悬挂着一块宽约5米白底朱文的“合一堂”匾额,两边廊柱前一对抱联写着:历姓合周家鹅岭钟灵鸡峰毓秀,溪水一舜水狮头挽泪象鼻波澜。此刻,我才想到刚才进村时,看到在舜溪中一块宽丈余,匍匐着形似猫首的石头,是如此的壮观。
  历溪是个人文景观丰富的古村,村中多为王姓,传说为王壁后裔,宋朝迁于此地聚族而居。“合一堂”为该村明代御医王典所建的王氏宗祠,祠堂大门按圣济五凤楼形式建造,门前一对汉白玉抱石鼓为嘉庆皇帝御赐。
  牯牛降山脚下,四周群山环抱着的历溪村,有着许许多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村中的古桥、古祠、古碑、古庙始终远离喧嚣的城市,让这里的民风格外朴素。离开王氏宗祠左拐,顺着田边收割后新砌的篱笆,闻着扑面而来的稻香,走进一片古老的树林。早有所闻,该村的古树林中保留着诸多千年古樟、白果、红楠、香枫等珍稀名贵树木,为徽州保存最好的古树林。
  秋后的阳光照着这片古老的树林,透过树枝鱼鳞般地洒在满是落叶的土地上,清风沙沙地穿梭在树丛里,使人心情格外惬意。画家们争相在古树前合影,我却被不远处田埂上一个正在摆弄草垛的农民吸引着,走近才发现,这里的稻草杆比我们常见的高出了许多。老农黝黑的皮肤,消瘦的脸庞挂着花白的络腮胡,一顶散了边泛白的宽沿草帽,衬得他的短袖衬衫在太阳底下格外的白。我打量着老农,他却在远处朝我微笑,我径直迎了上去,到达田埂时老农已挑着草垛走在先前林间通往村里的路上了。
  这里植被丰茂,村内外大树遍布,且挺拔伟岸,郁郁葱葱。山道在参天的大树边延伸着,不知名的植物生长在这片茂密的树丛里,林间的鸟儿不停地欢唱,回荡在这片洒满午后阳光的土地上。一块告示牌赫然竖在路边:神秘湾十三户。我没有细看内容,因为这里的山山水水、古木村落已经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神秘。
  踩着石板铺就的山路,朋友早就在老村长家门口等候我们了。热情的主人给我们倒茶,一股浓郁的红茶暖香在发散,我却在心里寻思二十来岁的他难道是村长,正想打听时小伙子告诉我们,他父亲出门开会去了。我捧起茶杯闻了闻,朋友告诉说:这里是祁门红茶的原产地,我们喝的是真正的农家祁门红茶。祁门红茶主要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而品质以祁门的历口一带最优。它的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甘鲜醇厚,馥郁持久。经他细述,我细细地品味这杯名茶,只怨我不识茶道,几杯下来只道一个好字。
  这时候门外有人在喊,小伙子迎了出去,原来他媳妇知道有客人上门,就从田里割了一把“甜粟杆”来。这把甜粟杆,顿时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我伸出左手小指看着童年被甜粟杆划伤留下的疤痕,抓过一支毫不犹豫地剥开杆子的硬皮,不是很甜,但有一股清香。一支甜粟杆,重温了几十年前兒时的甜蜜。我捧着茶杯四处打量,才注意墙上贴了好多彩旗,写着“某某山野户外”、“某某小驴公社”、“某某背包族”、“某某穿越者户外俱乐部”……原来早有先驱者留有足迹了。我们起身离开了村长家,带着一片盛情几份沉醉告别了小两口,告别了历溪古老的村庄。
  远望着那渐渐淡去的黑瓦白墙,或孤零零的伫立,或三三两两依傍,不禁生出许多不舍。回到车边,静静地坐在草丛里聆听清脆的虫吟,伴着舜溪悦耳的溪流声,此时,我感叹的并不是景色的美丽和游历的喜悦,而是人生的经历。人生从少年时的懵懂无知,青年时的追寻与惶恐,到中年时的淡然不惊,无不是一种经历。我想很多事情、很多心情,从无到有,回忆起来总是那么的美好。很多利益,过去也就过去了,就像这几百年的古村落,经久历远了多少年的风雨。
  生命之长,只不过一杯茶的记忆,生活之味,更如淡定清远的茶香。
其他文献
暮晚在三望坪  看,渐渐暗下来的光线,一寸寸埋葬  大地和不甘心的事物,我们站在  高处的草地,身体也跟着下沉  整个世界,仿佛一辆报废的重型卡车  深陷于暮晚的泥沼,暂时无法脱身  我們都知道  最终的黑夜,会覆盖或抹去一切缺憾  像黑暗中,有人需要借助一把手电筒的光  才能看清对方的表情。现在是暮晚  我们站在三望坪高处的草地  一种深深的忧虑  相互传递,想起十公里外的小镇  灯火渐起,普通
期刊
春分至  最适合叙述,捡起干涸的词语  让这场提前了的春雨去滋润  一些温暖的词语,眼前一亮  诸如孕育、复苏,恣意和芬芳  春分至,桃杏花開,草木初长  那些回来了的燕子,最忠实的信使  衔泥筑巢,温暖了屋檐,春意盎然  春分至,清晨,我喝下一碗草药  推开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叹言:人间草木心,良药苦口利于病  我孤独  我孤独,却孤独成了一桌酒宴  与朋友的聚会总少不了酒  时间久了,酒成
期刊
夜宿黛溪山庄,想起梁漱溟  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呼啸而过  并不影响山东的月亮安静而羞涩地  照着黄河流过的梁邹平原。  夜宿黛溪山庄,有人鼾声如雷  有人辗转反侧,想起了  梁漱溟——此时  这个倔强、高寿、目光犀利的老头  乡村建设运动的发起人和实践者  写下《人心与人性》的  思想家,用下嘴唇咬住上嘴唇的  世纪鸿儒,就在黛溪山庄的不远处  冷冷地望着灯火辉煌的人间  怀揣一颗与雅量对质的心——
期刊
鸽子  云、雾、雨、雷,一些浪花  这些事物  正好填充苍穹的空隙  鸽子的飞行  风和时间丈量的穿越  一直与人类念想同行  鸽子的飞行  信赖天空,一根根线描  或百里之间的邀约  或千里之外的点将……  越过驿道驿站,万千风物  一个个历史册子上的  传奇与故事  來到鸽子馆,另一种日子  远离了喧嚣的洗礼  一个个春天已过去,记忆疏解  隐喻依稀,潜渡自己  一个馆子,更像是一个展示空间 
期刊
小陶儿骑在架空管道上,活像只受惊的兔子。  她俯头张望,脚下数十米处,是汩汩流淌的河水。阳光静静照耀着清澈的小河。河底积满层叠的漂石,石头表面泛着洁净的白光。倾斜的河坎上,长满苍绿的野草。小陶儿曾听临时兼任自然课老师的老妈讲过,这种叶片绿得发亮的野草俗称水花生,又叫革命草。  小陶儿还记得,那天老妈来上课前,特地去野外采摘了一大捧革命草,带到教室里来。她将它随手放在讲台上,大伙儿看了忍不住直咋呼,
期刊
我喜歡我的新校园——渭北中学。一年四季或是朝夕,都别具一格。在这之中,我最偏爱晨曦中的校园。  清晨,若是赶上了一个温晴的天气。渭北中学的校园真得算是个宝地了。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斑驳的金光轻柔地洒在渭北中学的大地上。天边粉色与红色的彩霞交相辉映,片片洁白的云朵挂在空中,鳞次栉比。刚刚苏醒的校园惬意地享受着这一切。  但这理想的境界还没有活力与生气呢,感觉似乎缺少了些什么。  看呀,一群充满激情的
期刊
初冬的新疆,天高气爽,万里无云。日头大而轮廓清朗,但阳光褪去了劲道,光芒四射却力道柔弱。  戴上墨镜,终于可以傲娇地望一眼这明媚的光芒所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可以清晰地欣赏这万物之“母”的尊容:这可爱的太阳,俨然一位搭一条金色围巾、展露笑脸的慈祥阿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样子多可爱啊。  一出单元门,豁然开朗,好像一下子走进了童话的世界。  一场小雪在晨光里化成了冰水混合物,折射出七彩的晶
期刊
那个致命的巴掌甩到康康头顶,是后天下午的事情。  此刻,一只花脚蚊子陷入康国华的腿毛丛里,周文乐抱着宋明理学课的作业爬上五楼。南台湾的凤凰花开得正盛,落一地,盖住了槟榔司机吐出来的赤痰。  “今岁的天气热喔。”司机说。  “年年有不热的吗?”旁边的蹲在路边给大货车加水。后面车篷里是一根一根的原木。这些原木引诱着康康的双腿。他转而走向大车身后,掀开篷布爬进了车篷里。他贴近他们,柔软的肚皮包裹在原木的
期刊
幻想家  你是自由之人  彩虹橋上挂有你昨夜徘徊的影子  乔迁之徒。那余下的罪孽  整片黑色幕布都无法将之洗白  即使黄昏打来天灯  不如丢掉包袱,像只乌龟把最坚硬的秘密  一一敲碎  旁观一些虚假之人  送上一朵妖媚的牡丹花。在违背生长的   季节  长出一段虚假的月色  我选择安慰与你无关之人  就像我多次闯进一条无头的街巷  找一只夜莺诉苦  可我从来都不打算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闯进
期刊
我是临时决定去的西安。本来,我是决定回老家的,但张小鸟跟我说,他要回西安。张小鸟的家在西安。一起吧,张小鸟说,你跟我一起回西安吧。张小鸟这么跟说我了两次,我就同意了。  我们大概是下午三四点钟左右出的发。在此之前,我和张小鸟一直在等一个共同的朋友小冯。小冯说,他要从老家过来。小冯的老家在豫东。但这些年,他一直在北京工作。小冯这一段经常回来,也不知道都干些啥。前一段,我刚接待过他。小冯要过来,张小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