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金隅之1
编者按 北京金隅集团是“中国企业500强”之一,“中国企业效益200佳”之一,在我国建材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金隅集团成长壮大的历史,再一次证实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也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刊编发下面这组文章,集中报道了金隅集团的战略创新,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新的收获。
“十一五”期间,北京金隅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集团发展的中心任务,着力推进“结构更加优化,效益更加显著,发展更加和谐”,走出了一条具有金隅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推进结构优化
金隅集团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协调统一,积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进行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形成各产业板块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市场竞争优势。
优化产品结构,发展新型绿色建材。集团紧紧围绕首都的功能定位和自身发展战略定位,加大内部调整力度,改变过去“小而散”的传统单一的建材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局面,通过自主创新和吸收引进,着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高档节水卫生洁具、矿棉吸声板等绿色环保、节能低耗的新型建材产品,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奥运工程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同时,集团大力发展园区工业,建设了大厂金隅工业园、窦店金隅工业园、西六金隅工业园、西三旗高新建材城等四大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内,有亚洲最大的、单线产能全球第一的矿棉吸声板生产基地,有世界一流的玻璃棉生产线。新型建材产品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集团按照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身行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在新型建材产品的支撑下,集团房地产开发业凭借科学规范的内控管理和敏锐迅捷的市场反应,步步为营、抢占先机,先后在天津、重庆、呼和浩特、杭州、重庆等地整合了上万亩开发建设用地,实现了快速发展,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房地产业领先企业。
房地产开发业的快速发展,又衍生出现代服务业。金隅大厦、腾达大厦、环球贸易中心等高档写字楼具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金隅商贸公司等商贸物流企业效益良好,凤山温泉度假村等休闲度假基地享有盛誉。房地产开发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集团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优化资源结构,加快企业发展的战略布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与市场的瓶颈约束日益凸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突破“天花板”,走出去寻求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金隅集团按照总部经济理论,通过核心资源的整合输出,逐步把生产环节转移到资源和市场相对集中的地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延伸事业半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集团通过强有力的资本运营,成功控股河北太行水泥和鹿泉鼎鑫水泥等企业,金隅水泥产能由400万吨发展到4000万吨,水泥及商品混凝土企业由3个发展到29个,金隅集团已成为全国12家重点扶持的水泥企业之一,水泥板块京津冀“大十字”战略布局初步形成,大区域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优化治理结构,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金隅集团以实现企业和人共同发展为主旨,从体制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集团制定了“以产权联结为纽带,以多级法人分层管理为特征,以集团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总部为“战略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资产监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中心”,企业为“生产中心、利润中心、成本控制中心”的职责定位,为处理好集权与分权、整体发展与局部发展、集中集团优势与发挥企业积极性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实现金隅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逐步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战略的前瞻性和措施的高效性,初步形成了体制严谨、机制完善、权责明晰、流程顺畅、协同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断强化了金隅持续发展的体制优势。
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资本结构的优化促进了集团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展现出集团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2005年底,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的关心支持下,金隅集团联合中国材料集团、香港合生集团等4家企业发起设立了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组织架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议事规则和管理流程,提升了公司的运营效能和效益水平。2006年以后,金隅集团并购重组原北京建材经贸集团、北京大成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实现了资源互动和优势互补,这对于强化集团核心产业链,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促进集团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2009年7月29日,金隅股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实现整体上市,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H股上市公司,完成了从产品经营向资本运营的历史性跨越,融资总额68.46亿港元,创下了香港资本市场“九个第一”, 揭开了集团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的历史新篇章。
提升综合效益
金隅集团统筹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三效合一、共同发展,在实现自身稳步快速发展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狠抓经济效益,形成市场竞争领先优势。为实现“发展更加和谐”,集团提出了“三个坚持”,即: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针对集团系统内发展的不均衡性,强化“对标管理”,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以利润为第一目标,把利润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中之重,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为企业、职工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坚持以“三效合一”为第一原则,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统筹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整体发展战略的保障和持续创新所提供的不竭动力,使集团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10年底,集团总资产为“十五”末期的4.14倍,年均递增32.9%;净资产为“十五”末期的4.22倍,年均递增33.3%;营业收入为“十五”末期的3.29倍,年均递增26.9%;利润总额为“十五”末期的12.4倍,年均递增65.5%。集团首次跻身“中国企业效益200佳”。
关注生态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期间,集团先后投资20多亿元,建成生态环保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低耗能、低排放的新型材料基地。建成并成功运营的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窑无害化处置工业废弃物示范线,实现了水泥部分原材料的有效替代,彻底解决了传统生产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自主研发建设的全国第一条依托水泥窑处置城市生活污泥的生产线于2009年10月竣工运行,年处置能力占北京市生活污泥总量的四分之一。集团承建的北京市政府折子工程——全市危险废弃物处置项目已于2008年底投入运行。这些项目的投建和运行,不仅发挥了建材窑炉工业的自身优势,也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
与此同时,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回转窑窑尾余热发电技术,已在系统内广泛应用,建成运行的项目每年可节约电费2亿多元。“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资源化利用”项目为北京市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已在北京琉璃河水泥厂建设一条年处置3万吨垃圾的生产线。“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工程”项目为解决城市生活污泥处置难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新思路。一系列具有循环经济意义的环保项目,既促进了集团自身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也为城市发展、环境安全和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集团荣获了我国环保领域最高奖项——“中华环境奖”。
注重社会效益,打造良好企业形象。集团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牢固树立首都意识、服务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公共事业和公益项目建设。作为北京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开发企业,金隅集团已累计开发4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为数万个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集团投资修建了望京西路、南湖公园、畅椿园。集团与北京联合大学设立“金隅奖助学金”。集团连续五年冠名北京金隅篮球队,并赞助鸟巢测试赛等大型赛事。四川、玉树等地发生地震后,集团党委在第一时间组织2万余名职工捐款200多万元,党员交特殊党费168余万元。金隅勇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的义举,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并屡获“北京十大影响力企业”、“五一劳动奖状”等殊荣。
熔铸发展动力
集团党委通过党建创新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集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推进党建创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集团党委确立了“围绕、融入、促进”的工作方针,把工作重心放在统一集团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工作步调上,积极支持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依法依章、独立负责地行使好各自的职权,以完善的议事规则、合理的工作流程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和落实。集团党委创新“区域性党委”管理体制,对各区域的企业党组织实施跨所有制形态和跨地域管理,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和分类指导。推进了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集团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思想保证。
打造凝聚力系统工程,凝聚发展合力。集团倡导上下同欲、共谋发展、共享成果、共筑和谐的理念,开展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激励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系统工程建设。通过传承“三重一争”集团精神,发扬“特别有思路、特别有追求、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实干、特别能理解、特别能融合、特别有激情、特别能奉献”的金隅人文精神,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集团制定实施了十余项政策和制度,保障了职工多方面物质利益得以实现。比如,确保一线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工资按比例同步增长;实行优秀人才住房资助制度;每年向“献爱心、筑和谐、促发展”专项基金注入40余万元。集团建立了在一线工人中评选“首席职工”制度,“首席职工”每人每月享受500元岗位津贴;集团设立了“荣誉职工”奖,凡在集团工作满30年的男职工、满25年的女职工,均可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集团努力满足职工的发展需求,积极为职工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开展全员知识技能培训、支持优秀人才学习深造等措施,促进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2005年以来,集团用于资助职工学习的专项资金已超过3000万元。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环境。集团坚持以文强企、以文兴企,建立了科学的金隅文化管控模式和完善的企业文化管理流程,按照“突出自身特色,员工普遍认同,围绕中心任务,尽快见到成效”的原则,形成了集团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推动了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有效落地,提升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实现集团发展愿景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撑。2008年10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授予金隅集团“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2010年10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会授予金隅集团“国际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十强”称号,集团董事长蒋卫平荣获“国际企业文化学术成果奖”。2010年获得中企联推荐的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蒋卫平董事长获年度最受关注企业家称号。金隅文化极大地激发了金隅人的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了上下同欲、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
面对“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金隅人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在未来五年内,金隅集团要实现“三个翻番带动一个翻番”,即:资产规模翻一番,达到千亿元;营业收入翻一番,达到500亿元;利润翻一番,达到50亿元,从而带动职工人均年收入在目前基础上翻一番,为实现金隅人与金隅集团共同发展的人文理想,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再创新辉煌。
编者按 北京金隅集团是“中国企业500强”之一,“中国企业效益200佳”之一,在我国建材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金隅集团成长壮大的历史,再一次证实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也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刊编发下面这组文章,集中报道了金隅集团的战略创新,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新的收获。
“十一五”期间,北京金隅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集团发展的中心任务,着力推进“结构更加优化,效益更加显著,发展更加和谐”,走出了一条具有金隅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推进结构优化
金隅集团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协调统一,积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进行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形成各产业板块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市场竞争优势。
优化产品结构,发展新型绿色建材。集团紧紧围绕首都的功能定位和自身发展战略定位,加大内部调整力度,改变过去“小而散”的传统单一的建材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局面,通过自主创新和吸收引进,着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高档节水卫生洁具、矿棉吸声板等绿色环保、节能低耗的新型建材产品,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奥运工程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同时,集团大力发展园区工业,建设了大厂金隅工业园、窦店金隅工业园、西六金隅工业园、西三旗高新建材城等四大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内,有亚洲最大的、单线产能全球第一的矿棉吸声板生产基地,有世界一流的玻璃棉生产线。新型建材产品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集团按照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身行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在新型建材产品的支撑下,集团房地产开发业凭借科学规范的内控管理和敏锐迅捷的市场反应,步步为营、抢占先机,先后在天津、重庆、呼和浩特、杭州、重庆等地整合了上万亩开发建设用地,实现了快速发展,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房地产业领先企业。
房地产开发业的快速发展,又衍生出现代服务业。金隅大厦、腾达大厦、环球贸易中心等高档写字楼具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金隅商贸公司等商贸物流企业效益良好,凤山温泉度假村等休闲度假基地享有盛誉。房地产开发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集团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优化资源结构,加快企业发展的战略布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与市场的瓶颈约束日益凸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突破“天花板”,走出去寻求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金隅集团按照总部经济理论,通过核心资源的整合输出,逐步把生产环节转移到资源和市场相对集中的地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延伸事业半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集团通过强有力的资本运营,成功控股河北太行水泥和鹿泉鼎鑫水泥等企业,金隅水泥产能由400万吨发展到4000万吨,水泥及商品混凝土企业由3个发展到29个,金隅集团已成为全国12家重点扶持的水泥企业之一,水泥板块京津冀“大十字”战略布局初步形成,大区域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优化治理结构,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金隅集团以实现企业和人共同发展为主旨,从体制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集团制定了“以产权联结为纽带,以多级法人分层管理为特征,以集团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总部为“战略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资产监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中心”,企业为“生产中心、利润中心、成本控制中心”的职责定位,为处理好集权与分权、整体发展与局部发展、集中集团优势与发挥企业积极性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实现金隅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逐步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战略的前瞻性和措施的高效性,初步形成了体制严谨、机制完善、权责明晰、流程顺畅、协同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断强化了金隅持续发展的体制优势。
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资本结构的优化促进了集团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展现出集团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2005年底,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的关心支持下,金隅集团联合中国材料集团、香港合生集团等4家企业发起设立了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组织架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议事规则和管理流程,提升了公司的运营效能和效益水平。2006年以后,金隅集团并购重组原北京建材经贸集团、北京大成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实现了资源互动和优势互补,这对于强化集团核心产业链,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促进集团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2009年7月29日,金隅股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实现整体上市,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H股上市公司,完成了从产品经营向资本运营的历史性跨越,融资总额68.46亿港元,创下了香港资本市场“九个第一”, 揭开了集团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的历史新篇章。
提升综合效益
金隅集团统筹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三效合一、共同发展,在实现自身稳步快速发展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狠抓经济效益,形成市场竞争领先优势。为实现“发展更加和谐”,集团提出了“三个坚持”,即: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针对集团系统内发展的不均衡性,强化“对标管理”,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以利润为第一目标,把利润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中之重,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为企业、职工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坚持以“三效合一”为第一原则,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统筹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整体发展战略的保障和持续创新所提供的不竭动力,使集团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10年底,集团总资产为“十五”末期的4.14倍,年均递增32.9%;净资产为“十五”末期的4.22倍,年均递增33.3%;营业收入为“十五”末期的3.29倍,年均递增26.9%;利润总额为“十五”末期的12.4倍,年均递增65.5%。集团首次跻身“中国企业效益200佳”。
关注生态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期间,集团先后投资20多亿元,建成生态环保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低耗能、低排放的新型材料基地。建成并成功运营的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窑无害化处置工业废弃物示范线,实现了水泥部分原材料的有效替代,彻底解决了传统生产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自主研发建设的全国第一条依托水泥窑处置城市生活污泥的生产线于2009年10月竣工运行,年处置能力占北京市生活污泥总量的四分之一。集团承建的北京市政府折子工程——全市危险废弃物处置项目已于2008年底投入运行。这些项目的投建和运行,不仅发挥了建材窑炉工业的自身优势,也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
与此同时,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回转窑窑尾余热发电技术,已在系统内广泛应用,建成运行的项目每年可节约电费2亿多元。“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资源化利用”项目为北京市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已在北京琉璃河水泥厂建设一条年处置3万吨垃圾的生产线。“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工程”项目为解决城市生活污泥处置难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新思路。一系列具有循环经济意义的环保项目,既促进了集团自身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也为城市发展、环境安全和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集团荣获了我国环保领域最高奖项——“中华环境奖”。
注重社会效益,打造良好企业形象。集团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牢固树立首都意识、服务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公共事业和公益项目建设。作为北京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开发企业,金隅集团已累计开发4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为数万个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集团投资修建了望京西路、南湖公园、畅椿园。集团与北京联合大学设立“金隅奖助学金”。集团连续五年冠名北京金隅篮球队,并赞助鸟巢测试赛等大型赛事。四川、玉树等地发生地震后,集团党委在第一时间组织2万余名职工捐款200多万元,党员交特殊党费168余万元。金隅勇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的义举,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并屡获“北京十大影响力企业”、“五一劳动奖状”等殊荣。
熔铸发展动力
集团党委通过党建创新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集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推进党建创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集团党委确立了“围绕、融入、促进”的工作方针,把工作重心放在统一集团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工作步调上,积极支持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依法依章、独立负责地行使好各自的职权,以完善的议事规则、合理的工作流程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推进和落实。集团党委创新“区域性党委”管理体制,对各区域的企业党组织实施跨所有制形态和跨地域管理,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和分类指导。推进了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为集团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思想保证。
打造凝聚力系统工程,凝聚发展合力。集团倡导上下同欲、共谋发展、共享成果、共筑和谐的理念,开展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激励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系统工程建设。通过传承“三重一争”集团精神,发扬“特别有思路、特别有追求、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实干、特别能理解、特别能融合、特别有激情、特别能奉献”的金隅人文精神,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集团制定实施了十余项政策和制度,保障了职工多方面物质利益得以实现。比如,确保一线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工资按比例同步增长;实行优秀人才住房资助制度;每年向“献爱心、筑和谐、促发展”专项基金注入40余万元。集团建立了在一线工人中评选“首席职工”制度,“首席职工”每人每月享受500元岗位津贴;集团设立了“荣誉职工”奖,凡在集团工作满30年的男职工、满25年的女职工,均可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集团努力满足职工的发展需求,积极为职工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开展全员知识技能培训、支持优秀人才学习深造等措施,促进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2005年以来,集团用于资助职工学习的专项资金已超过3000万元。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环境。集团坚持以文强企、以文兴企,建立了科学的金隅文化管控模式和完善的企业文化管理流程,按照“突出自身特色,员工普遍认同,围绕中心任务,尽快见到成效”的原则,形成了集团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推动了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有效落地,提升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实现集团发展愿景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撑。2008年10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授予金隅集团“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2010年10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会授予金隅集团“国际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十强”称号,集团董事长蒋卫平荣获“国际企业文化学术成果奖”。2010年获得中企联推荐的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蒋卫平董事长获年度最受关注企业家称号。金隅文化极大地激发了金隅人的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了上下同欲、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
面对“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金隅人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在未来五年内,金隅集团要实现“三个翻番带动一个翻番”,即:资产规模翻一番,达到千亿元;营业收入翻一番,达到500亿元;利润翻一番,达到50亿元,从而带动职工人均年收入在目前基础上翻一番,为实现金隅人与金隅集团共同发展的人文理想,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