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传播的特点分析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y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献传播就是人类以文献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与非文献传播形式相比,文献传播具有自己的特性。不管文献栽体如何变化,文献传播的整体特性都有内在的一致性。
  [关键词]文献传播;文献;特点
  [中图分类号]13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48-0080-03
  
  文献传播就是人类以文献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文献传播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基本的形式,其载体是纸张和各种新型存储载体,如缩微、磁带、磁盘和光盘等多种载体形态,传播的是各种文献信息。由于文献自身的传播特性,与非文献传播形式相比,文献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1 文献传播具有可获得性
  
  人类创造各种文献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沟通信息,促进社会发展。文献传播的可获得性是指文献传播能够使受传者获得稳定的文献信息,不像广播电视等非文献传播方式一样是“过眼云烟”。在书写印刷时代受传者可以获得可见的文献载体,比如图书、期刊、报纸等;在网络时代受传者虽然未必获得可见的文献载体,但仍然可以获得独立的信息单元(如各种电子文件)或信息单元地址,保证受传者能够获得稳定的文献信息,从而为受传者认真细致地重复吸收利用文献信息奠定了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通信技术的限制,要保证文献传播的可获得性并非易事。在网络时代之前,文献载体的物理位移是文献传播的基础,因此文献载体的运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了保证文献传播的需要,国家需要一套专门的基础设施来运输文献载体,因此古代的邮驿系统和现代的邮政系统都是文献传播的主要公共基础设施。与现代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相比,文献载体的运输速度相对较慢,但受传者可以获得稳定可靠的文献信息。而且,在很长时间内,文献载体运输是文献远距离传播的唯一途径。
  在古代,要进行远距离文献传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据记载,玄奘出生入死西行往天竺取经,前后历时17年,最后带回佛经657部。然后玄奘“专务翻译,无弃寸阴”,由其主持的译场共译出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正是由于文献载体运输非常不易,为保证文献传播的可获得性往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古代文献传播的范围一般很小,国际间文献传播非常困难。
  古代文献载体的运输与获得非常不容易,一旦社会动荡,文献传播更为不畅。文献传播阻隔导致文献讹误的情况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屡见不鲜,直到印刷术大行于世,文献本身能够“化身千百”,这种文献传播的讹误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曾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由此可见,印刷术增强了文献传播的可获得性。
  网络文献出现之后,文献传播并不必然伴随文献载体的位移,但文献传播仍具备可获得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传输获得可见的信息文件,并能够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如电子书阅读器、PDA、手机等)阅读利用文献信息;即使对于不能下载的网络文献(如部分网络音视频文件),只要用户能够获知准确的网络文献地址,也一样可以获取利用相应的文献信息。
  文献传播的可获得性,使得文献传播能够跨越时空,实现异时异地的信息传递。文献信息能够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延续和继传,为人类文化的继承提供了条件。文献传播将记录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和现状世代相传,使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
  
  2 文献传播具有可重复性和持久性
  
  由于文献信息的相对稳定性,文献传播具有可重复性和持久性。由于文献传播使受传者获得了稳定可靠的信息单元,受传者可以反复多次重新温习使用其中蕴涵的文献信息。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谓“习”,有反复多次地复习或练习的意思。显然,如果没有文献记录,要做到“学而时习之”是非常困难的。文献传播实际上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可以多次重复的传播过程。因此,文献传播往往不是浅层次的传播,它可深层次地改变受传者的认知结构甚至思想观念,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
  文献传播可以循环往复,重复进行,因此文献传播的效果往往十分明显,能够深入人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对文献传播效果的一个最好说明。显然,单纯就文献传播效果而言,在重复阅读基础上的记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志,能具有长久的传播效果。
  文献信息具备相对的稳定性,能够持续利用,这意味着文献传播具有持久性。文献传播的持久性可以使文献信息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延续和继传,提供了信息纵向传播的可能性。这一点在经典文献传播过程中表现十分明显。所谓经典文献,无一不经过历史长河的沙里淘金,证明了自己的巨大意义和价值。而这些经典文献又往往具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常读常新,对不同的人群具备不同的价值。没有文献传播的可重复性与持久性,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实。
  
  3 文献传播具有保存性和累积性
  
  由于文献本身的稳定性,文献传播具备保存性和累积性。以我国为例,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极为久远,各种文献记录为我们民族积累了巨大的文化遗产。我国很早就具有了“传之久远”的意识,与我国很早就有文献记录和文献传播密切相关。从殷商开始,我国就开始建立国家档案,有了甲骨文献的收藏与保管;周代已专门设立了史官制度,并开始派出使者采集民风,《诗经》、《尚书》成为我国先秦文献传播的确证;到了西汉武帝时期,我国中央政府开始在档案之外建立国家藏书制度,使得历朝历代的文献档案系统即使历经兵燹仍可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献通过收藏、保存、传递,流传至今,使文献传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文献信息经常处于不断传递、不断流通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这样,我们民族的文化历久弥新,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文化不间断传承的国家。
  文献传播的保存性和累积性可以从我国历史文献中“二十四史”的形成累积过程中非常清楚地表现出来。我国被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至魏晋南北朝时,《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到了宋末,“正史”已有“十七史”之说;到了明代,有“二十一史”;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被定位“正史”的纪传体史书已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著作年代从西汉到清朝,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保存了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天文、地理、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史料,总规模近4000万字。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文献还在不断累积保存中。
  文献传播由于具备保存性和累积性,随着历史的演进,文献传播的基本形态和性质也会发生变化。文献传播首先具有保存性,然后才具备累积性。纵观历史,如果不 能保证文献传播的保存性,也就不能保证文献传播的累积性。譬如秦始皇时实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不但造成文献的损毁,文献传播难以为继,最终导致文化的巨大衰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先秦文献,几乎都不是文献的原貌。
  一般情况下,文献传播的保存性和累积性导致后世文献传播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后人总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人类文明得以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继续前进,避免重复同样的历史错误。这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演进是十分重要的。
  
  4 文献传播具有自我演进性
  
  文献传播促进了文献积累,文献传播与文献积累是相生共长、同步共振的。文献传播为新文献的生产和传播准备越来越多的智力储备,使得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文献传播需要丰富的文献源作为基础,丰富的文献源能促进文献传播的不断扩大与发展,二者在相互促进中求得各自的发展与相对平衡。
  就时间序列来看,文献传播的自我演进性十分明显。在印刷术未发明以前,文字书写极为不便,文献数量很少,且掌握在少数有特殊地位的人手里,文献传播的范围十分有限,一般只限于贵族阶层。我国自孔子开始兴办私学,学术下于士人,文献传播才开始突破贵族与巫史的范围,拓展了文献传播的人群范围。汉代纸张发明以后,文献可以手工大量抄写传阅,文献传播范围开始扩大。据《晋书·文苑传》记载,晋代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后,在洛阳许多人竞相传写,引起纸价上涨。由此可见纸张的发明对于文献传播的促进作用。隋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开创了我国文献传播史上的新里程。文献传播在官方渠道之外,还产生了民间的文献传播渠道。唐宋以后不但出现了私人书坊,而且私人书坊刻书日渐增多,卖书的场所不断增加扩大,民间藏书越来越多,文献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机器印刷术发明以后,文献品种迅速增加,文献数量急剧增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的载体材料相继出现,受传者越来越多,文献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文献传播的演进性是十分明显的。
  随着文献传播技术的发展,文献传播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文化的扩散和交融也在不断进行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都存在多种不同特质的文明区域和文化空间。通过文献传播,不同文化圈的文化各自向周围扩散,当它们相遇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文化,推动文化的演进。无论是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还是汉文化对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近代“西学东渐”,无不伴随着文献传播,在文献传播过程中各种学说阐释教旨、扩大影响,各种文化实现了互动和交流。同时,文献传播也从片面到整体,从单媒体到多媒体,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和水平。
  在具体的一个社会文化体系内部,文献传播的演进也促进了内部的文化交流。我国历史上曾屡次出现分裂割据、内部纷争的局面,我国内部不同区域的文明通过文献的交流与传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最终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文明。所以,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文献传播和交流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同时,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又促进了文献传播的演进,文献传播整体表现出一种明显的自我演进性。
  
  5 文献传播具有间接性和局限性
  
  文献传播具有间接性,大多数情况下文献传播者与受传者是分离的,二者通过文献连接在一起,这就导致了文献传播的局限性。
  首先,与口语传播相比,文献信息的表达有间接性。由于经过较为缜密的思维加工,再加上文献信息的结构化束缚,文献信息表达已不那么直接,“笔不应心”的程度要远远超过“口不应心”,信息接受者往往很难较为准确地理解传播者的意图。比如,孔子有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到今天学者们仍为其含义争论不休。如果是口语传播,恐怕早就当面讨教澄清其具体含义了。中国还有一句俗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到底何为“世事洞明”,何为“人情练达”,如何才能“世事洞明”,如何才能“人情练达”,则语焉不详。这样的文献信息,除了美丽的辞藻之外,文献传播的效果极为有限。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假话”、“空话”、“套话”掩盖了“真话”,令受传者无所适从。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口头话语的不可靠,主张要“听其言观其行”;当面的话语尚且如此,文献中记载的话语更不一定可靠。许多文献作者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秉笔直书,造成虚假信息充斥的局面。比如中国历代帝王很早就有修“实录”的传统,一般帝王死后由继任帝王根据前任帝王留下的“起居注”纂修“实录”,由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悠久传统,许多“实录”并非帝王言行的真实记录,“实录不实”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野史”有时反倒比“正史”更加可靠。
  文献传播的局限性还体现在传播过程中要以一定的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言文字作为基础。以纸质文献传播为例,受传者要受到相当多的限制:①文献语种的限制,每一个人能够识别的文字总是有限的;②文化素质的限制,即使面对自己熟悉的语言文字,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往往很难读懂高深的科学文献;③文献传播者与受传者在时空上的分离,使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几乎没有直接交流的可能,对文献的误解因此而产生,古今文化的隔膜也因此而无法避免。
  文献传播很容易造成讹误。如由于抄写的错误,我国古代人物触龙很长一段时间被写作“触詟”。再如著名的典故“郢书燕说”:楚国的郢地有人晚上给燕国丞相写信,因烛光不够明亮,命拿蜡烛的人“举烛”,同时不由自主将“举烛”二字写在信里。燕国丞相收到此信,读后高兴地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选用贤德的人。这样的误解原意、穿凿附会幸好没有产生负面的效果。事实上,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文献抄写的讹误比比皆是,文献传播在准确性方面是有缺陷的。这是文献传播的局限性,从反面说明了文物存在的意义。文物由于直接负载着真实的历史信息,可以还原经过修饰、润色以及讳莫如深的历史信息,许多时候可以对历史文献信息进行验证或证伪。
  音视频文献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口语传统,使文献使用者从文字信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可以直接通过声音或画面获取文献信息。但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方式,要经过信息组织和剪辑,播放利用要受相关设备的限制,所以它对传播情境的还原仍然是有限的。同时音视频文献的线性组织模式使得阅读利用文献信息有时反不如阅读利用文字信息方便快捷。
  即使是网络文献传播,也仍然具有间接性,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局限性。网络文献往往很难做到直抒胸臆,网络文献传播的讹误更是屡见不鲜。目前文献传播已跨越计算机网络平台,手机已成为新型的文献传播平台,但文献传播的整体特性没有变,它们有内在的一致性。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少梅,硕士,北京印刷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京山,博士,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杨丽萍,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多个部门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交通财务管理部门就是如此。在交通财务管理部门中实现会计的电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科学技术应用的结果,只有对会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主导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这是每个国企财会工作人员值得深究的问题.本文根据目前
在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投资分散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探究企业多元化投资战略,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主要对房地产企业多元化投资现
据《沈阳日报》报道,6月17日,记者从中国人寿沈阳分公司获悉,中国人寿正式推出的“国寿重大自然灾害意外伤害保险”在沈已经开始销售,这款保险目前每份保费为65元,保额为10万元。
身为国土人,我们熟知土地规划、矿产规划,但鲜闻国土文化规划。湖南省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办公楼,以“地和人和”为核心价值的国土文化,影响着这个局的每一名干部职工,感染着每一位走
【正】 四会县瓷厂是一间地方国营工业企业,1977年4月建成投产,投资40余万元,以生产日用瓷品(如茶具等)为主,并生产部分卫生陶瓷(如坐式、蹲式大便池和洗脸池)。由于投产后连
在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创作中,谢永增一直是位受人瞩目的画家.他以独特的风格创造和深厚的人文乡土情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比较而言,他画面中表露出的审美意境有自己鲜明的个
自2006年6月,省政府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后,全省127个县(市、区)分两批迅速行动起来,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相继启动了调查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取得了阶段
我国信息经济在迅速发展中面临居民网上消费倾向和企业网上交易倾向较低、网络投资倾向不足、网络安全黑洞效应等严峻挑战。要使我国信息经济的发展迈上一个大台阶,必须在网络
【正】 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多次讲话以及中英就香港问题草签的联合声明公布后,举世瞩目。广东社会科学界和经济学界以周毅之、施汉荣两同志在《广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