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是众多学科中具有深厚人文价值的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出具有全面历史观的优秀人才。本文就针对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三点建议,然后分别对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素质培养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 人文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00-01
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深刻性和直接性,能够更清楚地体现人类与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因为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通过人文教育与人文素质的结合,充分发掘历史的魅力,发挥历史教学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一、人文素质与人文教育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即是指在学生在人文方面具备的品质,或是达到的发展标准,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具备人文知识,它也是人文领域中的基础知识,比如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哲学、法律等学科内容。第二,理解人文思想,这是人文知识的理论支撑,也是内在逻辑,基本文化理念是其核心内容,它具有较强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个性与意识形态。第三,应用人文方法,它是人文思想的认识和实践方法,主要是表现人文思想的形成与产生。第四,遵照人文精神,它是形成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基础,包含了思想与方法,然而这一切理念都要依赖于人文教育实现。
(二)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素质的教学活动,主要包含了这几方面内容:第一,对所有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第二,是对文化的教育,包括基本理念与精神、文化传统等。第三,对人类意识的教育,包括人类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人类的文明成果及行为规范等。第四,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理想、人格、信念、信仰及精神境界等。
二、发现历史魅力,丰富人文素质培养内容
(一)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人文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期间有许许多多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气概,也有杨时程门立雪的品格,还有匡衡凿壁借光的信念,以及众多仁人志士书写的传统美德,不胜列举。在教学时可以进行充分利用,比如,由钻木取火的历史内容启发学生对劳动创造世界的唯物主义观念的理解;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教育学生对仁爱、道义等人文思想的领悟,促进学生的和睦团结。
(二)唯物主义是认识历史的根本
教学中,要从史实、史观和史法三个层次对唯物主义进行教育。其中,史实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深入进行教学。史观则是要求学生利用唯物主义观念对历史进行分析,注重历史的宽泛性,结合中外史实助力自身形成大历史观,通过联系中国史与世界史,深化对历史的了解。而史法主要指学习的方式方法,可以通过归纳、分析、演绎和比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得以强化。
(三)以史为鉴
这是教育学生将历史与社会相结合的重要指导思想,历史就是对以往的经验总结,能启发后人并借以为鉴。比如在教授这一理念时,可以从西汉的文景之治讲到清朝的康乾盛世,再延伸至现今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使学生理解个中的必然联系。
三、深化教学改革,扩展培养渠道
(一)突出课堂教学的作用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学生受教的场所,也是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也应该创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基于创新的手段将课堂打造成人文素质培养的主战场。
1.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主观要求与理性认识,体现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指开展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创新教学理念主要是从传授转向发展、从结果转向过程、从统一教育转向分层教育,实现真正从教转向学的创新。
2.改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学思想而建立的,具有典型性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在现代化教育中,教师需要建设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创新性个性化教学。
首先,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相关问题,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知识,提高其注意力,从而激发其兴趣。
其次,对教材要进行认真组织,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重新整合内容,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体验相结合,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比如,在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可以加入图标和地图,对其中被侵略和租借的范围标记出来,让学生领悟政治与经济不可分割。
然后,对教学过程的巩固,重要的是保证过程的完整性,使每一堂课能够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此外,要强调过程的连贯,使得知识体系保证环环相扣。比如,在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可以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讲起,然后引出政治借款、政治侵略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3.创新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实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丰富课堂的多样性。比如,在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兴趣,也可以再现历史形象和艺术化表现等,同时辅以现代多媒体技术,能使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发挥选修课与活动课的作用
选修课与活动课是一种有计划性和组织性的教学形式,组成了现有的历史教学体系,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把握开设的原则。在开设这两种课程时,一定要坚持开放自主、综合的,具有层次性的原则,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条件的创设,从而确定其教学模块。比如,可以添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像汉唐文化史和陕西文化史等,增加学生对乡情、省情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
2.熟悉课程的特征。选修课与活动课具有适应性、激励性、实践性、创新性与合作性几种特征。适应性是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等;激励性就是尽量增强学生参与计划的制定和组织选择,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实践性是要保证课题具有实际意义或者可操作性,能够起到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创新性是指在课余之时能够从内容、过程中赋予其创新责任,增强学生创新的能力。合作性是要求对活动方式的设计,要具有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特点,能够发挥每位学生特长的组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结合教师的能动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建构适合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振湘,邹华斌.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J].文史博览(理论),2012,05:85-87.
[2]顾云.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2012,11:131.
[3]于晓丽.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82.
【关键词】初中历史 人文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00-01
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深刻性和直接性,能够更清楚地体现人类与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因为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通过人文教育与人文素质的结合,充分发掘历史的魅力,发挥历史教学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一、人文素质与人文教育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即是指在学生在人文方面具备的品质,或是达到的发展标准,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具备人文知识,它也是人文领域中的基础知识,比如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哲学、法律等学科内容。第二,理解人文思想,这是人文知识的理论支撑,也是内在逻辑,基本文化理念是其核心内容,它具有较强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个性与意识形态。第三,应用人文方法,它是人文思想的认识和实践方法,主要是表现人文思想的形成与产生。第四,遵照人文精神,它是形成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基础,包含了思想与方法,然而这一切理念都要依赖于人文教育实现。
(二)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素质的教学活动,主要包含了这几方面内容:第一,对所有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第二,是对文化的教育,包括基本理念与精神、文化传统等。第三,对人类意识的教育,包括人类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人类的文明成果及行为规范等。第四,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理想、人格、信念、信仰及精神境界等。
二、发现历史魅力,丰富人文素质培养内容
(一)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人文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期间有许许多多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气概,也有杨时程门立雪的品格,还有匡衡凿壁借光的信念,以及众多仁人志士书写的传统美德,不胜列举。在教学时可以进行充分利用,比如,由钻木取火的历史内容启发学生对劳动创造世界的唯物主义观念的理解;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教育学生对仁爱、道义等人文思想的领悟,促进学生的和睦团结。
(二)唯物主义是认识历史的根本
教学中,要从史实、史观和史法三个层次对唯物主义进行教育。其中,史实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深入进行教学。史观则是要求学生利用唯物主义观念对历史进行分析,注重历史的宽泛性,结合中外史实助力自身形成大历史观,通过联系中国史与世界史,深化对历史的了解。而史法主要指学习的方式方法,可以通过归纳、分析、演绎和比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得以强化。
(三)以史为鉴
这是教育学生将历史与社会相结合的重要指导思想,历史就是对以往的经验总结,能启发后人并借以为鉴。比如在教授这一理念时,可以从西汉的文景之治讲到清朝的康乾盛世,再延伸至现今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使学生理解个中的必然联系。
三、深化教学改革,扩展培养渠道
(一)突出课堂教学的作用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学生受教的场所,也是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也应该创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基于创新的手段将课堂打造成人文素质培养的主战场。
1.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主观要求与理性认识,体现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指开展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创新教学理念主要是从传授转向发展、从结果转向过程、从统一教育转向分层教育,实现真正从教转向学的创新。
2.改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学思想而建立的,具有典型性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在现代化教育中,教师需要建设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创新性个性化教学。
首先,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相关问题,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知识,提高其注意力,从而激发其兴趣。
其次,对教材要进行认真组织,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重新整合内容,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体验相结合,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比如,在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可以加入图标和地图,对其中被侵略和租借的范围标记出来,让学生领悟政治与经济不可分割。
然后,对教学过程的巩固,重要的是保证过程的完整性,使每一堂课能够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此外,要强调过程的连贯,使得知识体系保证环环相扣。比如,在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可以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讲起,然后引出政治借款、政治侵略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3.创新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实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丰富课堂的多样性。比如,在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兴趣,也可以再现历史形象和艺术化表现等,同时辅以现代多媒体技术,能使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发挥选修课与活动课的作用
选修课与活动课是一种有计划性和组织性的教学形式,组成了现有的历史教学体系,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把握开设的原则。在开设这两种课程时,一定要坚持开放自主、综合的,具有层次性的原则,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条件的创设,从而确定其教学模块。比如,可以添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像汉唐文化史和陕西文化史等,增加学生对乡情、省情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
2.熟悉课程的特征。选修课与活动课具有适应性、激励性、实践性、创新性与合作性几种特征。适应性是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等;激励性就是尽量增强学生参与计划的制定和组织选择,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实践性是要保证课题具有实际意义或者可操作性,能够起到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创新性是指在课余之时能够从内容、过程中赋予其创新责任,增强学生创新的能力。合作性是要求对活动方式的设计,要具有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特点,能够发挥每位学生特长的组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结合教师的能动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建构适合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振湘,邹华斌.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J].文史博览(理论),2012,05:85-87.
[2]顾云.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2012,11:131.
[3]于晓丽.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