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例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a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北京市近年来成人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7年4月至2007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肠道门诊652例临床诊断急性细菌件痢疾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年龄、职业分布、症状体征、病原检测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以青壮年发病为多,职业构成以干部职员、学生为主,临床症状以腹泻、腹痛、发热为最常见症状,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少见,大便细菌培养阳性率17.7%,细菌性痢疾确诊率8.9%.结论 临床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低,与其他感染性腹泻不易鉴别,易造成传播。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患者CT影像学特征和Agvhd诱导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47例Ⅱ~Ⅳ度Agvhd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及Agvhd发生时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4例抗Agvhd治疗后肺损伤疗效不佳患者进行肺组织活检,生存期>6个月的患者定期肺功能和CT检查.结果 47例患者在Agvhd
目的 探索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人FcγRⅢA-158V/F多态性与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关系.方法 入组病人均为经病理诊断,CD20(+)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所有病人均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化疗,用PCR方法 检测其Fcγ/RⅢA表型.前瞻性观察6个疗程后初治疗效,分析不同FcγRIIIA表型的缓解率.结果 共入组34例DLBCL病人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family 4,Angptl 4)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主要在脂肪和肝脏表达,在心、肾等组织也有表达,可以通过抑制脂蛋白脂肪酶活性而调节脂质代谢.日本熊本大学的Adachi及其同事通过ApoE(-/-)Angptl 4(-/-)小鼠来研究Angptl 4基因缺失对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其结果发表于美国的<生物化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关于瘢痕组织的防治,国外学者曾有一句名言,"没有瘢痕,就没有创伤的愈合".这说明瘢痕形成是人体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人体修复功能的一部分.在牛命伊始胚胎时期,可以获得无瘢痕愈合,但一旦胎儿离开子宫和母体,生命个体就拥有一套完整的创伤修复机制,使任何创伤最终以形成瘢痕而结束,得到最后的治愈.这是一条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就像<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多变,但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那样。
期刊
预防大肠癌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摘除有高度恶变潜能的良性前驱病变.传统观点认为腺瘤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而增生性息肉则是无害的,非肿瘤性的[1]。
期刊
病历摘要  患者女,22岁,因不规律阴道出血8个月,反复四肢肿痛5个月于2007年3月28日入院.患者2006年8月开始月经期延长至14~20 d/次,间期5~10 d,同年10月出现右下肢红肿疼痛,可及皮下索条感、质硬,"抗感染"治疗数日缓解。
期刊
患者女,26岁,因咳嗽、咯血痰、发热2个月,加重伴呼吸困难1周,于2008年7月2日入院.5月起无诱因咳嗽、咯血痰、发热,偶胸闷,无胸痛、气促、盗汗,当地医院拟诊为"急性支气管炎",予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1周前症状加重并出现呼吸困难,发热达40.3℃,遂到我院就诊,门诊以"肺部感染"予抗感染治疗,但症状继续加重,咯血、不能平卧,遂收入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