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庸人的目光停在脚下,只能看到眼前的苟且;志士的眼光投向远方,坚定迈开脚步,为了心中那轮明月而奔跑。《月亮与六便士》塑造了一个为梦想不顾一切的疯子,他身上有值得肯定的品質,却也存在争议。在他人生中的种种选择与放弃,有违于世俗,却也有属于他自己的成就。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理想与追求的相关感悟。
生活的井然有序和意识的循规蹈矩总是在无形中浇灭人们血液中奔流的热忱,除去人们骨子里隐藏的狂放不羁,最终使人丧失斗志、不具拼劲,一步未迈就选择放弃。书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却与众不同。中年离家学画的他对抗生活,放弃高薪,背井离乡,艰苦路途动摇不了他对画画的坚守,物质上的贫穷也动摇不了他在精神上的专一。不论是破旅馆里的入不敷出还是救济所里的贫困潦倒,他都坦然接受并毫不在意。他拥有那份打破现状、为“明月”抛弃一切的勇气,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打破常规并不是妄念,追月之旅在他那里永远不会停歇。最终,他在弥留之际画出了举世无双的画作。毋庸置疑,他是一个艺术界新大门的开启者。
他的孤注一掷与余生的奋斗不息令人敬佩。坚持,是这个以浮躁和快节奏为基调的社会少有的品质。能够坚持的人,往往比常人更有可能成功。就从画画一事上谈起,我学了五年的画画,但也只是堪堪学了形罢了,临摹时的画作比我个人创作的要构图清楚、整体协调、润色自然,但又相比原作差了十万八千里。学画画的人很多,成为画家的却很少,因为画家需要日复一日的努力练习,在融会贯通、突破创新中创造出自己的画风。这往往需要数十年的苦练与体悟,但只要能坚持、肯下苦功,乐在其中地学习、提升,终会迎来丰收的时节。
而这份坚持,从人生的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思特里克兰德人至中年初学画画,不晚;勾践亡国后“卧薪尝胆”,不晚;苏洵年至二十七始发奋读书,也不晚。只要信念坚定了,准备充分了,决心不再动摇了,就是一个理想、一份向往最好的开始时间。这份开始,无关个人生理年龄的大小,而在于心灵的强大与否。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人生来就甘愿无为。但真正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的人又有多少呢?将理想付诸实践,这不易;让实践走向成功,这更难。从坚定信念到迈开通往理想的这一步,从零到一再到无穷的最关键一步,一些人瞻前顾后,选择眼前的安逸,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的人。而在迈出这一步的人里,大器晚成并不罕见,但半途而废更为普遍。不同的人走向不同的结局,或得或失。
在思特里克兰德创作出人生的杰作后,他又做出了常人想不到的举动——他毁了这幅画。这似乎表明了梦想的纯粹——只是为了画画本身,而不想让世俗的评价和名利的纠缠使这幅画变味。这一毁灭带给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毛姆构思这一情节是对现实中执着于成功的现象的不满吗?创作出杰作,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是否成功实现理想,对于坚持追月的人来说重要吗?我想,大多数人是看重过程的。但是,所有人都想要一个美满的结局,这是人之常情。只不过,这份执着不能成为执念,不能因爱生恨,不能因为失败而否定了自己一直以来热爱的事情。不忘初心,这很重要。
如果说之前的思特里克兰德被人认为荒诞冷漠、不可理喻,那么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息和死后的漫长时光里,他的行为又被美化了。对于一个成功的人,人们总是会宽容他之前犯下的诸多错处并把那些看作他为了成功而不得不做的事情,为他找好借口并理解他。他被人们歌颂,画作千金难求。
虽然思特里克兰德在世时没有遇上能帮助他的“伯乐”,但真正有价值的作品终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露光彩。时代不会埋没被尘土覆盖的黄金,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被正名正是时代进步的展现。但与此同时,优秀的作品也会进一步影响作者的形象,作者与作品是紧密相关的两个部分,在欣赏其中之一时,我们不应该忽视另一部分,却也不能过于看重。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再好也掩盖不了他放弃家庭、斩断联系的冷漠情感,反之亦然。
再看思特里克兰德的太太,她真的可怜悲哀,完全站在道德之巅吗?也不是的。她在思特里克兰德离家后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她的家庭,为了她此时的家庭能够衣食无忧、不被他人嘲笑。再找一下重点,她是为了她自己的生活与名誉。在思特里克兰德负责养家时,她是悠闲快乐的家庭主妇,她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女人本不该工作,男人赚钱养家。她始终把女性的独立生存、赚钱养家看成一件不光彩的事,在对女儿未来的打算上也只想让她们找到一个好归宿。事实上,女性自己也能够将事情做得很好,依靠自己生活是值得自豪的,不应该低估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只有学会做自己人生的强者,才不用惧怕他人的离去。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在实践着这一道理,却没有领悟它。她没看到眼前的明月,执着于眼前的利益且乐在其中。
月亮与六便士,理想与现实,正追寻与已得到。放弃地上的六便士去追月的人,可能顾不上眼前,可能会走上一条荆棘之路,但是他的一生不会后悔、不会平淡。他的明月印在他的心里,指引着他无畏前行,不管未来如何,他不会彷徨。在这部小说中,毛姆所要表达的可能也就是对追寻理想的歌颂——那些接受现实、甘于平庸的人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也有属于各自的人生经历,世间百态,各有其趣。
读者们又将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呢?
生活的井然有序和意识的循规蹈矩总是在无形中浇灭人们血液中奔流的热忱,除去人们骨子里隐藏的狂放不羁,最终使人丧失斗志、不具拼劲,一步未迈就选择放弃。书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却与众不同。中年离家学画的他对抗生活,放弃高薪,背井离乡,艰苦路途动摇不了他对画画的坚守,物质上的贫穷也动摇不了他在精神上的专一。不论是破旅馆里的入不敷出还是救济所里的贫困潦倒,他都坦然接受并毫不在意。他拥有那份打破现状、为“明月”抛弃一切的勇气,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打破常规并不是妄念,追月之旅在他那里永远不会停歇。最终,他在弥留之际画出了举世无双的画作。毋庸置疑,他是一个艺术界新大门的开启者。
他的孤注一掷与余生的奋斗不息令人敬佩。坚持,是这个以浮躁和快节奏为基调的社会少有的品质。能够坚持的人,往往比常人更有可能成功。就从画画一事上谈起,我学了五年的画画,但也只是堪堪学了形罢了,临摹时的画作比我个人创作的要构图清楚、整体协调、润色自然,但又相比原作差了十万八千里。学画画的人很多,成为画家的却很少,因为画家需要日复一日的努力练习,在融会贯通、突破创新中创造出自己的画风。这往往需要数十年的苦练与体悟,但只要能坚持、肯下苦功,乐在其中地学习、提升,终会迎来丰收的时节。
而这份坚持,从人生的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思特里克兰德人至中年初学画画,不晚;勾践亡国后“卧薪尝胆”,不晚;苏洵年至二十七始发奋读书,也不晚。只要信念坚定了,准备充分了,决心不再动摇了,就是一个理想、一份向往最好的开始时间。这份开始,无关个人生理年龄的大小,而在于心灵的强大与否。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人生来就甘愿无为。但真正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的人又有多少呢?将理想付诸实践,这不易;让实践走向成功,这更难。从坚定信念到迈开通往理想的这一步,从零到一再到无穷的最关键一步,一些人瞻前顾后,选择眼前的安逸,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的人。而在迈出这一步的人里,大器晚成并不罕见,但半途而废更为普遍。不同的人走向不同的结局,或得或失。
在思特里克兰德创作出人生的杰作后,他又做出了常人想不到的举动——他毁了这幅画。这似乎表明了梦想的纯粹——只是为了画画本身,而不想让世俗的评价和名利的纠缠使这幅画变味。这一毁灭带给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毛姆构思这一情节是对现实中执着于成功的现象的不满吗?创作出杰作,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是否成功实现理想,对于坚持追月的人来说重要吗?我想,大多数人是看重过程的。但是,所有人都想要一个美满的结局,这是人之常情。只不过,这份执着不能成为执念,不能因爱生恨,不能因为失败而否定了自己一直以来热爱的事情。不忘初心,这很重要。
如果说之前的思特里克兰德被人认为荒诞冷漠、不可理喻,那么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息和死后的漫长时光里,他的行为又被美化了。对于一个成功的人,人们总是会宽容他之前犯下的诸多错处并把那些看作他为了成功而不得不做的事情,为他找好借口并理解他。他被人们歌颂,画作千金难求。
虽然思特里克兰德在世时没有遇上能帮助他的“伯乐”,但真正有价值的作品终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露光彩。时代不会埋没被尘土覆盖的黄金,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被正名正是时代进步的展现。但与此同时,优秀的作品也会进一步影响作者的形象,作者与作品是紧密相关的两个部分,在欣赏其中之一时,我们不应该忽视另一部分,却也不能过于看重。思特里克兰德的画作再好也掩盖不了他放弃家庭、斩断联系的冷漠情感,反之亦然。
再看思特里克兰德的太太,她真的可怜悲哀,完全站在道德之巅吗?也不是的。她在思特里克兰德离家后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她的家庭,为了她此时的家庭能够衣食无忧、不被他人嘲笑。再找一下重点,她是为了她自己的生活与名誉。在思特里克兰德负责养家时,她是悠闲快乐的家庭主妇,她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女人本不该工作,男人赚钱养家。她始终把女性的独立生存、赚钱养家看成一件不光彩的事,在对女儿未来的打算上也只想让她们找到一个好归宿。事实上,女性自己也能够将事情做得很好,依靠自己生活是值得自豪的,不应该低估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只有学会做自己人生的强者,才不用惧怕他人的离去。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在实践着这一道理,却没有领悟它。她没看到眼前的明月,执着于眼前的利益且乐在其中。
月亮与六便士,理想与现实,正追寻与已得到。放弃地上的六便士去追月的人,可能顾不上眼前,可能会走上一条荆棘之路,但是他的一生不会后悔、不会平淡。他的明月印在他的心里,指引着他无畏前行,不管未来如何,他不会彷徨。在这部小说中,毛姆所要表达的可能也就是对追寻理想的歌颂——那些接受现实、甘于平庸的人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也有属于各自的人生经历,世间百态,各有其趣。
读者们又将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