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力学失衡与强直性脊柱炎胸背痛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脊柱力学失衡与AS胸背痛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我院AS患者90例,根据入组时是否伴有胸背痛疼分为胸背痛AS组(30例)和无胸背痛AS组(60例),分别收集其临床症状,BASDAI、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衡量指数(BASMI)、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ASDAS),并同期检测其脊柱力学功能、核心肌力测试,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组间的差异,以及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其胸背痛发生与临床评分及脊柱力学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①胸背痛AS组与无胸背痛AS组在背部肌力时间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2±0.41)min与(1.33±0.74)min,F=12.372,P=0.001];②胸背痛AS组多以中下段胸椎病变为主,MRI漏诊率较高,尤以肋头与肋横突炎、面关节炎、棘上韧带炎等微小病变为主;③健康对照组在前屈力量对比中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1±46.3)Nm与(126.6±35.7)Nm,F=6.440,P=0.002];④在脊柱左右旋转比较中,胸背痛AS组与无胸背痛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0.22)与(1.05±0.17),F=10.044,P<0.01];⑤胸背痛AS患者组其脊柱左右旋转与BASDAI有关(r=-0.522,P=0.004);与脊柱活动度向右侧屈(r=0.435,P=0.021),向左侧屈(r=0.528,P=0.004)有关;与脊柱力量向左旋转(r=0.57,P=0.001),向右侧屈(r=0.368,P=0.049),向左侧屈(r=0.369,P=0.049)有关。

结论

AS胸背痛以中下段胸椎为主,MRI漏诊率高,且脊柱左右侧力学失衡是AS胸背痛的相关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介绍了药物分析实验课程中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动态结合的初步设计和实践。研究者采用"低-高-低"型教学结构序列,学生课前利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公共在线资源和传统教学资源自主进行低结构化认知和探索,课中以"讲解-讨论-实验操作-再讨论"模块进行高结构化的教师协助学习,课后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主进行低结构化总结和拓展。之后,教师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并设计后续课程的教学方案。结果表明,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
目的评价PDCA循环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科研基础知识学习中的效果,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员临床科研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4至7月在儿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22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应用PDCA循环对其进行临床科研基础知识课程培训,培训时间为3个月。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培训前、后住院医师临床科研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同时问卷调查住院医师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结果①与培训前相比
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测提高了对RA的诊断,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作为一种新型自身抗体,在RF和抗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阴性的情况下可能有助于RA的诊断。
目的探索微RNA-21(miR-21)在原发性痛风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期痛风(AG)35例、间歇期痛风(IG)50例,慢性期痛风(CG)25例和健康对照组39名患者外周血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PBMCs中miR-21(探针法)以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mRNA(染料法)表达量;收集5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以100 μg/m
目的探讨MSCs对SLE患者外周血来源巨噬细胞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2(TIPE2)的调节作用。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SLE患者PBMCs及巨噬细胞TIPE2 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LE患者PBMCs中TIPE2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来源巨噬细胞TIPE2阳性百分率;免疫荧光法检测TIPE2蛋白水平。采用t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进
目的探讨以骨关节受累为突出表现的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达到早期识别、早期诊断的目的。方法收集我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20例以骨关节受累为突出表现的副肿瘤综合征患者,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2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44.5岁,中位病程6个月。血液系统肿瘤10例,实体肿瘤10例。骨关节表现分别为:外周关节炎11例(多关节炎7例,寡/单关节炎4例),肥大性骨关节
复发性多软骨炎(R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介导性疾病。近年随着研究技术的提高,RP的发病机制研究有长足进展。RP的起病及发病机制涉及诸多方面。目前认为,不同的病因刺激导致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的自身抗原表位暴露、进一步促发针对Ⅱ型胶原、基质蛋白-1及软骨寡聚基质蛋白的免疫反应及相应的一连串级联瀑布效应,最终导致软骨及其他富蛋白聚糖组织的炎症性破坏是本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发病机制。
痛风是由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可导致关节畸形、残疾、肾功能衰竭等严重不良后果。降尿酸是痛风治疗的基础。本文从抑制嘌呤代谢相关酶的降尿酸药物、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双重抑制降尿酸药物、尿酸酶、中药、辅助降尿酸药物6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降尿酸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并就目前我国临床降尿酸治疗药物的多用途与管理进行总结,拟在今后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降尿酸
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临床表现的高致残性自身免疫病。近十年来,随着目标治疗策略的逐步实施,RA患者临床预后出现显著改善。临床缓解作为最初治疗目标,已证实在临床管理中的可行性。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早期缓解、深度缓解、持续临床缓解、超声下缓解等更为严格的治疗目标,以期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通过总结目前潜在的治疗目标及其临床获益的相关研究,旨在为国内风湿免疫科医师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基础。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与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表达调控的相关性。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4只小鼠于初次免疫后7周处死取材。根据滑膜病理评分将CIA组分为轻度病变组、中重度病变组,选取4只健康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流式多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血清中IL-1β,IL-2,IL-6,IL-10,TNF-α,IL-17的水平。采用反转录(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