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特殊的语汇气质与思维模式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会催生新的表达方式,建筑戏剧化的过程中,更应立足建筑本体的机能和结构与形式的统一,探求引起观者对建筑装置认知的触碰点,打开建筑戏剧化语境的新世界。
关键词:戏剧;建筑戏剧化
19 世纪到 20 世纪,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演化让建筑从对空间的分割和围合,上升到对人性的认知和塑造,在寻找建筑新表述的风潮中,出现了将戏剧性体验融入到建筑作品的端倪。勒·柯布西耶曾說:“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聪明的表演。”戏剧之于建筑,是营造空间、建造结构的新视角。
1、建筑与戏剧的相通之处
(1)剧本与建筑
建筑师对城市的理解如同戏剧导演,导演需要剧本作为灵魂,利用演员、舞台布景、编剧去表达,建筑师则用空间构造、色彩和材质去实现。戏剧化的建筑如果是一出剧,那么演员就是被“调度”的空间形态,观众是建筑空间行走的过客,剧本引导着建筑和戏剧。如丹尼尔·李伯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用狭窄的通道、倾斜的立柱等在建筑中设置戏剧布景、情节,生动布局了二战中犹太人的悲剧历史。对建筑的读解,就像探讨如何将建筑文化内涵、故事等作为设计思路,将戏剧的时间、人物、地点等整体戏剧舞台式的全盘构思放进建筑设计的理念中去完成视觉表达,引发观者对建筑主旨的思考。
(2)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与建筑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中,“第四堵墙”是指镜框式舞台台口不存在的“墙”将演员和观众分开,将观众带入戏剧的幻境。赵辰教授在《“立面”的误会》一书中谈到西方建筑实际上是像面具一样的建筑,在城市里要把它的面貌呈现出来。如萨伏耶别墅孤单矗立在开阔的草地,凯旋门为中心、方尖碑万人瞩目,它们是舞台上具有公众性和开放性当众孤独的表演者,无形中划定了这堵透明的墙。
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效果”,是用符号化的舞台布景,使人置身于戏剧外之,这与后现代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巧用符号化的设计元素又不失符合现实的审美,产生令人惊奇的效果;而中国戏曲中从生活高度提炼出的隐喻符号、空间结构的巧妙表述和时空关系的自由转化,与我国传统园林建筑在精神层面上相似,其整体是由众多情境组成,漫步其中,犹如欣赏了一出美妙的戏剧。
(3)建筑与戏剧的跨界
而今建筑师正以多元、复合的身份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尝试和探索,有涉足舞台的跨界设计师安腾忠雄,用清水混凝土构建《沃伊采克》舞台上的灰色城市、扎哈·哈迪德用可分离重组的建筑结构装置描绘《变幻城市》的荒诞,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用倒塌的巨大水泥块堆砌的废墟表现歌剧《阿蒂拉》宏大的史诗感、圣地亚哥·卡拉特拉在舞剧《芭蕾》中用舞台光色呈现建筑力学结构的美感,他们融入建筑语汇的舞台设计彰显了其建筑理念的审美趣味。在戏剧舞台设计方面,有从建筑转型到舞美的乔治·西平,钢管架构和透明表皮围合出《火天使》主人公压抑的生活环境、丹尼尔·李伯斯金用倾斜可旋转的方形矩阵推动《圣弗朗西斯》的剧情发展、斯沃博达在《哈姆雷特》中的建筑、活动、镜子作为动态布景,用个人的建筑气质造就的独特设计语汇去开创新的舞台视野。
2、建筑的戏剧化
(1)建筑结构的戏剧化
当代高科技的发展及现代主义设计手法渐行渐远时,建筑的审美正在逐渐冲破原则和限制。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德国馆用强烈变形、不规则的巨大的空间体块,形成了整个场馆立面的失衡感。观者入场内的动线是在一条依馆向上而建的夹缝,在夹缝中感受形体与结构的矛盾、光影穿插造成的虚实对比,实现视觉冲突与空间情趣造成戏剧化的冲突,既塑造了奇险的戏剧化外形,又创作出险趣的观展空间。建筑的戏剧化在于视觉效果,强化结构要素形成的冲击力度。
(2)建筑构造的戏剧化
“乔装”是戏剧化的,戏剧化更偏外在的表现性,建筑设计的戏剧化则是设计者为了观者的视觉冲击将建筑“舞台化”,易产生建筑本体被掩盖,偏离本体的自我表达,或破坏建筑的结构美感的问题。现今就出现了片面追求建筑表皮造型,导致与本体机能脱节、建筑的结构和形式、空间和构造不全然对应的现象。在我国戏曲文化中,“乔装”是京剧表演的术语,如女扮男装的青衣乔装小生,硬朗外表之下,不时流露女儿娇态,性别面具时有时无,由此予以阐明并表达剧情类似,建筑体量是通过它的形式表皮才得以呈现。而一片应使建筑物的构造得以发挥作用的幕墙,也应产生类似的艺术效果。密斯的西格拉姆大厦中,贯穿整个立面之上、镶包青铜的T型钢再现了深藏于其后的钢结构,即将缄默而赤裸的承重结构经过结构性的装饰,被“着以衣装、戴上面具”进行可视化原则的处理,裸露于表皮可见。这里的T型钢是现实性戏剧中的演员,而建筑师实则导演着这场建筑戏剧中它乔装扮演的角色的定位,既带来了视觉体验的戏剧化,又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建筑结构从低调沉默的“承受者”转而成为充满张力,结构體表露的“表达者”,这是一个从幕后转向前台的过程,也是结构构建的建筑语汇的新形态。
参考文献
[1]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2]布鲁诺·赛维.现代建筑语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5.
[3]邓伟.当代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建筑语汇——试论建筑师设计舞台美术的视角[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4.
[4]袁野.戏剧与建筑[J].建筑师,2010,3.
[5]陈志毅.当代建筑设计新动向——结构戏剧化设计趋向解析[J].华中建筑,2010,9.
[6]王小玲,郑小东.建筑的戏剧性与戏剧化[J].北京规划建设,2015,3.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关键词:戏剧;建筑戏剧化
19 世纪到 20 世纪,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演化让建筑从对空间的分割和围合,上升到对人性的认知和塑造,在寻找建筑新表述的风潮中,出现了将戏剧性体验融入到建筑作品的端倪。勒·柯布西耶曾說:“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聪明的表演。”戏剧之于建筑,是营造空间、建造结构的新视角。
1、建筑与戏剧的相通之处
(1)剧本与建筑
建筑师对城市的理解如同戏剧导演,导演需要剧本作为灵魂,利用演员、舞台布景、编剧去表达,建筑师则用空间构造、色彩和材质去实现。戏剧化的建筑如果是一出剧,那么演员就是被“调度”的空间形态,观众是建筑空间行走的过客,剧本引导着建筑和戏剧。如丹尼尔·李伯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用狭窄的通道、倾斜的立柱等在建筑中设置戏剧布景、情节,生动布局了二战中犹太人的悲剧历史。对建筑的读解,就像探讨如何将建筑文化内涵、故事等作为设计思路,将戏剧的时间、人物、地点等整体戏剧舞台式的全盘构思放进建筑设计的理念中去完成视觉表达,引发观者对建筑主旨的思考。
(2)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与建筑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中,“第四堵墙”是指镜框式舞台台口不存在的“墙”将演员和观众分开,将观众带入戏剧的幻境。赵辰教授在《“立面”的误会》一书中谈到西方建筑实际上是像面具一样的建筑,在城市里要把它的面貌呈现出来。如萨伏耶别墅孤单矗立在开阔的草地,凯旋门为中心、方尖碑万人瞩目,它们是舞台上具有公众性和开放性当众孤独的表演者,无形中划定了这堵透明的墙。
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效果”,是用符号化的舞台布景,使人置身于戏剧外之,这与后现代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巧用符号化的设计元素又不失符合现实的审美,产生令人惊奇的效果;而中国戏曲中从生活高度提炼出的隐喻符号、空间结构的巧妙表述和时空关系的自由转化,与我国传统园林建筑在精神层面上相似,其整体是由众多情境组成,漫步其中,犹如欣赏了一出美妙的戏剧。
(3)建筑与戏剧的跨界
而今建筑师正以多元、复合的身份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尝试和探索,有涉足舞台的跨界设计师安腾忠雄,用清水混凝土构建《沃伊采克》舞台上的灰色城市、扎哈·哈迪德用可分离重组的建筑结构装置描绘《变幻城市》的荒诞,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用倒塌的巨大水泥块堆砌的废墟表现歌剧《阿蒂拉》宏大的史诗感、圣地亚哥·卡拉特拉在舞剧《芭蕾》中用舞台光色呈现建筑力学结构的美感,他们融入建筑语汇的舞台设计彰显了其建筑理念的审美趣味。在戏剧舞台设计方面,有从建筑转型到舞美的乔治·西平,钢管架构和透明表皮围合出《火天使》主人公压抑的生活环境、丹尼尔·李伯斯金用倾斜可旋转的方形矩阵推动《圣弗朗西斯》的剧情发展、斯沃博达在《哈姆雷特》中的建筑、活动、镜子作为动态布景,用个人的建筑气质造就的独特设计语汇去开创新的舞台视野。
2、建筑的戏剧化
(1)建筑结构的戏剧化
当代高科技的发展及现代主义设计手法渐行渐远时,建筑的审美正在逐渐冲破原则和限制。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德国馆用强烈变形、不规则的巨大的空间体块,形成了整个场馆立面的失衡感。观者入场内的动线是在一条依馆向上而建的夹缝,在夹缝中感受形体与结构的矛盾、光影穿插造成的虚实对比,实现视觉冲突与空间情趣造成戏剧化的冲突,既塑造了奇险的戏剧化外形,又创作出险趣的观展空间。建筑的戏剧化在于视觉效果,强化结构要素形成的冲击力度。
(2)建筑构造的戏剧化
“乔装”是戏剧化的,戏剧化更偏外在的表现性,建筑设计的戏剧化则是设计者为了观者的视觉冲击将建筑“舞台化”,易产生建筑本体被掩盖,偏离本体的自我表达,或破坏建筑的结构美感的问题。现今就出现了片面追求建筑表皮造型,导致与本体机能脱节、建筑的结构和形式、空间和构造不全然对应的现象。在我国戏曲文化中,“乔装”是京剧表演的术语,如女扮男装的青衣乔装小生,硬朗外表之下,不时流露女儿娇态,性别面具时有时无,由此予以阐明并表达剧情类似,建筑体量是通过它的形式表皮才得以呈现。而一片应使建筑物的构造得以发挥作用的幕墙,也应产生类似的艺术效果。密斯的西格拉姆大厦中,贯穿整个立面之上、镶包青铜的T型钢再现了深藏于其后的钢结构,即将缄默而赤裸的承重结构经过结构性的装饰,被“着以衣装、戴上面具”进行可视化原则的处理,裸露于表皮可见。这里的T型钢是现实性戏剧中的演员,而建筑师实则导演着这场建筑戏剧中它乔装扮演的角色的定位,既带来了视觉体验的戏剧化,又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建筑结构从低调沉默的“承受者”转而成为充满张力,结构體表露的“表达者”,这是一个从幕后转向前台的过程,也是结构构建的建筑语汇的新形态。
参考文献
[1]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2]布鲁诺·赛维.现代建筑语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5.
[3]邓伟.当代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建筑语汇——试论建筑师设计舞台美术的视角[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4.
[4]袁野.戏剧与建筑[J].建筑师,2010,3.
[5]陈志毅.当代建筑设计新动向——结构戏剧化设计趋向解析[J].华中建筑,2010,9.
[6]王小玲,郑小东.建筑的戏剧性与戏剧化[J].北京规划建设,2015,3.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