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的最佳忠告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tsang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曾发起过一次问卷調查,问题是“你一生中获得的最佳忠告是什么?”结果,收到了众多回复,下面是其中多位各界人士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他们当中有畅销书作家、著名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和医生等等,希望你也能从中获得一些人生启迪。
  发愁是愚蠢的
  我们全家人离开原来的居住国后,住在维也纳的一座难民营里,每天面对的都是不安和恐慌。一天,爸爸宣布我们要去维也纳一家剧院欣赏歌剧。我觉得这话很荒唐,我们没钱、没身份、没家。我说:“不知道我们这一去,回来时难民营还有没有我们住的位置?”爸爸说:“人生短暂,我们坐在这里发愁是愚蠢的。”多年后的今天,我体会到爸爸说的完全正确。
   ——娜塔丽·科根,美国Happier应用公司CEO
  不争为上
  “我们在与别人争论时,很多时候不是为理而争,只是任性而为。”这是我的岳母说过的一句话。之后,每当要与别人起争执时,我总会想起岳母的这句话,争执往往就此放下。
   ——鲍尔·斯泰格尔,美国《华尔街日报》编辑
  倾    听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课:倾听别人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你倾听的时候,就是在学习。你如同水中的海绵一样吸取别人的智慧,当你不再只想让他人对你俯首帖耳,而是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时,你的生活会好很多。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导演和制片人
  事情的重要性如何
   一次,我采访了一位名叫特雷莎·德特纳的女士,她拥有一家建筑公司,家里有六个孩子,包括一对双胞胎。她告诉我,她从来不对自己说“我没时间”,而是说“这件事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让我给孩子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做一件手工礼物,我会说“我没时间”,可是如果我能从中挣到10万块钱,我可能马上会答应下来。所以说,人生中的取舍,很多时候是要看事情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而不是时间问题。
   ——劳拉·万德坎姆,《168小时》一书作者
  肖勇摘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中如何表达政治诉求,实现文学与政治的联姻,使其既保持文学自身的特点,又实现教化功用,是文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实现文学与政治的有效联姻,中国古代选择“比兴”的方式。“比兴”是中国古代“言志”“缘情”时找到的最好叙述方式,也是表达道德判断和政治诉求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比兴;政治诉求;叙述策略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文学与政治的联姻与疏离深刻地反映着文学的演进与
期刊
摘要:文本意义边界的存在决定了任何文本阐释均具一定限度,该限度虽不可明晰定义但却实存于文本阐释之中并可理性预期。文学阐释的开放性同样须顾及作品可预期的意义边界,以其阐释限度的自觉来确保阐释活动的合法性。当代文学批评问题的一个突出的阐释学征象在于:对作品的多元价值判断往往覆盖了文学阐释应有的理性底色,在阐释的不断翻新中,作品“意义”变得无际无涯,泛化的阐释最终导致对文本意义的疏离。鉴于此,文学批评须
期刊
母亲临产时和梅阿姨住进了同一间病房。就这样,我的出生和倩只相差几天,而母亲和梅阿姨当时又是在同一个市场做生意,所以注定了我和倩的友谊。  倩是一个漂亮的女孩,苹果脸,皮肤白皙,小时候留着一个学生发型,可爱又甜美。我喜欢和倩一起玩,一起在市场玩橡皮泥,一起画画,一起为洋娃娃做头发。可是当倩有其他朋友的时候,我就显得孤苦伶仃,她似乎把我遗忘了。有了其他人,她就不再叫我玩。  读小学时的某一天早晨,因为
期刊
摘要: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很少遵循他在《后分析篇》中阐述的演绎方法,而是通常使用一种无法导致必然性的辩证方法,但永恒的真理需要推断出一定的结论;后一种方法包括提出相反的共同意见,并探索调和它们的方式,以拯救现象。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后分析篇》描述的不是推理而是一种证明,其所勾勒的探究方法不是寻求推断结论而是发现原因,即发现论证三段论的中项。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真理;三段论  众所周
期刊
摘要:“公共阐释论”致力于对阐释学的元理论做出理性的分析,找出阐释行为本身所包含的公共理性本质,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开辟可共享的精神场域,以在面对疏异性文本时给予清晰且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给确当的阐释以合法身份。纵观东晋隐士陶渊明的诗文接受史,可以发现公共阐释得以构建的历程和基石,即以公共语境的边界约束为存在前提,以杰出个体的理性洞见为原生动力,以公共理性的审阅修正为选择机制,以研究方法的积淀提升为
期刊
摘要:“客观实在”是唯物论的核心范畴,但是始终受到贝克莱式的唯心主义者的反驳与挑战。由于语言学转向、现象学悬搁、后现代主义、非实在论等思潮的影响,唯物主义在国内外哲学研究中的范式地位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迫使当代唯物主义者重新审视我们关于“客观实在”的理解,根据当下的知识语境对唯物主义进行发展创新并作出有力的辩护。通过对三个维度即实践论(基础存在论)、方法论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设定本体论
期刊
我当了多年职业滑板运动员,这些年里,我的手腕、手指、腿骨、几颗牙都摔断过。我是在11岁时第一次喜欢上的滑板,那时候我们那里有几个孩子组成了一支滑板队。   滑板在童年给了我快乐,但也让妈妈整天担惊受怕。她给我买了头盔和护膝(我从没戴过),看到我身上的傷疤和擦破的肉皮她就吓得要命。   这话听起来好像是每个父母都会有的忧虑,但是对于我的妈妈来说不仅于此。我的妈妈患有恐惧症,她害怕逛商店、坐汽车、
期刊
几乎每隔几天,张潇就会去街上转转。天桥底下、地下通道、僻静的街角……这些平时少人关注的地方却是他最常去的。有时候他会去看看在那里的流浪者们过得怎么样了,有时候则是看看是不是又来了新的流浪者。  做这些工作的张潇不是城管,也不是民警,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社工。他成立的和风社工事务所的主要工作便是为街头的流浪者提供服务,2015年,他的计划是服务30个。  “街友,你好”  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想关注街头流浪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形态演变。这一形态演变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从“客体论”到“主体论”,再到“存在论”和“价值论”转换的内在逻辑。而形态演变和内在逻辑转换,又意味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实现了从照着“宣讲”苏联模式教科书,走向了创造性地“回到”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
期刊
那么,我们为什么想变得“光辉灿烂”呢?   是想让大家都看到自己光鲜亮丽的样子?为什么要给大家看呢?是想让大家觉得“她看起来很幸福”?这又是为什么呢?   “幸福”这种东西,如果没有人认可,那么自己也很难明白。我想,这一定就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好像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存在,但如果不照镜子,就看不见自己的真实模样一样。   一辈子看不见自己的样貌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活着,只要衣食无忧,身体健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