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其对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农业的生产中,只有科学合理的进行栽培,才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对小麦高产种植栽培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麦;高产;种植;栽培技术
小麦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之一,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的小麦作物已经具备年产值高、平均产值稳定、生存能力强、品种类型多、用途广泛等多种优势。通过深入分析小麦栽培的关键技术,为提升小麦种植收益提供参考。
1、选地与整地
小麦喜平整松软的土地,且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因此,小麦种植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的地区。如果种植地土壤达不到要求,可在小麦种植前进行深耕和土壤改良,以达到平整土壤、调节土壤酸碱度的目的。一般播种小麦前需要进行2次深耕,第一次深耕是为了打碎前茬作物残留的秸秆,第二次深耕是为了平整土地。为提高整地效率,可采用农耕机进行深耕。机械作业相对于人工作业更加规范化,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腐殖质,为小麦生长提供养分。而且,通过翻耕土地可以将地面的杂草翻入土中,减少小麦生长过程中杂草生长对于肥料和水分的争夺。可伴随中耕除草施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或施用酸性肥料改良碱性土壤,同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的生长需求施入有机肥。此外,在土壤翻耕过程中应注意,翻耕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因此可能导致土壤干旱,而小麦生长需要大量水分。所以,为了保障小麦正常生长,必须在整地后及时浇水。
2、科学选择高产小麦种植品种
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仔细分析小麦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成分以及水分状况等,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规律进行充分的把握,选择最合适的单株高产小麦的品种。在选取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小麦的抗逆性能够达到规定标准,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在遇到灾害时能够及时地进行自我防治。另外,需要使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达到具体的要求,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避免因其他因素造成的摧残。在选择小麦的过程中,需要以小麦的实际产量为依据,分析小麦种植的经济系数,提出预防小麦出现早衰问题的措施,使小麦能够以最快的时间健康顺利的生长。在判断的时候,主要的参考依据是1000kg小麦,在控制小麦种植质量的基础上,使小麦的产业规模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比如,种植小于50kg小麦的时候,需要添加浓度为65%的乳剂,同时添加符合规定要求的水资源,水资源的含量需要在1.0kg~2.0kg,在150mL的乳剂中添加合适剂量的水资源。在添加水资源的时候,必须按照规定的流程,保证水资源的均匀合理,以合适的方式和程序进行播撒,使小麦在生长期间能够得到充分高质的水资源。完成乳剂与水资源的结合工作后,需要堆放处理高产小麦的种子,使乳剂能够与小麦品种进行充分的融合,为种植环节提供更大的便利。
3、小麦播种技术要点
种子包衣是一种种子处理技术,可以减少种植投入成本,强化药物效果,是常见的种子处理方式。在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时会对种子表面进行施药,并且施药的范围也只是种子外部,使得种子表面形成药膜。当处理完毕后的种子被播种到土壤之中后,存在于种子表面的药剂会持续性地向土壤渗出渗透,在种子附近区域形成保护。种衣剂中含有较多活性成分,部分活性成分同时具备内吸性,可以渗透到种子的内部之中,从内部对种子实施保护。在对小麦种子实施处理完毕之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并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内选择适当的播种量,土地适合播种12万/667m2~16万/667m2基本苗。在播种过程中需要重视小麦的行距设置,一般来讲行距在15cm~20cm之间,但是这种播种行距会影响到小麦营养成分的吸收,因此在之后的小麦种植过程中应当增加行距,行距应当在22cm~25cm之间。在进行播种的过程中,应当选择机械播种,这是由于机械化的播种方式能够提升小麦播种的均匀性,导致出现播种量过多或者过少的现象。但是在选择机械播种时也需要注重播种机速度的设置,同时也需要重视提升播种机械驾驶人员的驾驶能力,避免出现播种速度变化浮动较大的现象。在播种完毕后需要采取镇压处理,可以选择佩戴镇压装置的农机,一边播种一边进行镇压,能够提升镇压效果。
4、病虫害防治
为实现小麦优质高产栽培,还应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小麦选种后,可通过拌种、包衣的方式,增强小麦抗病能力。例如,在预防土壤中害虫时,可按照1∶5∶500的比例混合浓度为50%的辛硫磷乳油、水、小麦种子,以此预防小麦蚜虫、吸浆虫等虫害。或按照1∶80的比例将浓度为0.2%的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种子混合,制作种子包衣,以預防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以及小麦白粉病等。不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有明显差异性,种植人员应根据麦田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处理小麦病虫害问题。首先,小麦条锈病。小麦生产中患有小麦条锈病后,不仅会侵染其他区域,还会通过影响小麦光合作用的方式,阻碍麦穗吸收营养物质,使得小麦灌浆不足、颗粒干煸,继而造成小麦产量下降。若不及时防控,甚至会造成小麦绝收的情况,病害流行期间,小麦减产率将超过50%。处理小麦条锈病时,种植人员应坚持早发现、早隔离的原则,及时向出现条锈病的区域喷洒化学杀菌药剂,以控制麦田中条锈病的传染范围,将条锈病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具体可用的防治药剂有烯唑醇、三锉酮、氟环唑、戊唑醇、丙环唑等,用药方式为叶面喷射。与此同时,对于周边未发现条锈病的麦田,相关人员同样应做好日常的监测与管理工作。其次,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被称为烂麦头、麦穗枯,在我国小麦生产区域中,小麦赤霉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害类型,会直接使小麦损失10%~20%的产量。小麦赤霉病不利于小麦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会污染麦粒,在威胁小麦品质的基础上,损害人类、周边牲畜的健康。对于小麦赤霉病,同样应采用药物防治方法,但在选药时需确保药剂种类、剂量的科学控制,常用药物有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多菌灵、丙硫菌唑等。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确保首次防治、二次防治药物机理的不同,以确保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预防真菌毒素污染。最后,小麦吸浆虫与小麦蚜虫。蚜虫、吸浆虫均属于小麦栽培中的常见虫害,治理小麦吸浆虫时,种植人员需在小麦抽穗、齐穗过程中,每667m2可使用5%氯氰菊酯及40%死蜱乳油,将其喷洒于麦田,可在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前提下,预防小麦蚜虫。小麦生产中,若每株小麦上的蚜虫数量超过500头,则应及时利用抗蚜威、吡虫啉等可湿性粉剂喷药防治蚜虫,或在水中兑入乐斯本乳油、溴氰菊酯乳油、辛·氰乳油等防治蚜虫。
5、结束语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小麦的产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业经济水平的稳定提高。如果想要保证小麦能够拥有较高的产量,需要对种植区域内的气候资源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为小麦创设更好的生长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种植技术和栽培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对小麦实施全程化的种植管理,做到合理科学选种和播种,并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肥水管理,对小麦生长情况进行有效把控。通过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让人们吃上更加健康的优质小麦,满足市场上对于小麦质量和产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姚文燕,刁培松,张银平,等.两熟区小麦玉米种植模式对机械化作业的影响[J].农机化研究,2021,43(4):255-262.
[2] 高剑波,唐瑞森,陈书健,等.小麦品种镇麦12号在宝应种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0(3):210-213.
[3] 周成刚.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江麦816”在裴圩镇种植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8(4):50-52
关键词:小麦;高产;种植;栽培技术
小麦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之一,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的小麦作物已经具备年产值高、平均产值稳定、生存能力强、品种类型多、用途广泛等多种优势。通过深入分析小麦栽培的关键技术,为提升小麦种植收益提供参考。
1、选地与整地
小麦喜平整松软的土地,且适宜在中性土壤中生长。因此,小麦种植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的地区。如果种植地土壤达不到要求,可在小麦种植前进行深耕和土壤改良,以达到平整土壤、调节土壤酸碱度的目的。一般播种小麦前需要进行2次深耕,第一次深耕是为了打碎前茬作物残留的秸秆,第二次深耕是为了平整土地。为提高整地效率,可采用农耕机进行深耕。机械作业相对于人工作业更加规范化,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腐殖质,为小麦生长提供养分。而且,通过翻耕土地可以将地面的杂草翻入土中,减少小麦生长过程中杂草生长对于肥料和水分的争夺。可伴随中耕除草施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或施用酸性肥料改良碱性土壤,同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的生长需求施入有机肥。此外,在土壤翻耕过程中应注意,翻耕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因此可能导致土壤干旱,而小麦生长需要大量水分。所以,为了保障小麦正常生长,必须在整地后及时浇水。
2、科学选择高产小麦种植品种
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仔细分析小麦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成分以及水分状况等,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规律进行充分的把握,选择最合适的单株高产小麦的品种。在选取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小麦的抗逆性能够达到规定标准,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在遇到灾害时能够及时地进行自我防治。另外,需要使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达到具体的要求,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避免因其他因素造成的摧残。在选择小麦的过程中,需要以小麦的实际产量为依据,分析小麦种植的经济系数,提出预防小麦出现早衰问题的措施,使小麦能够以最快的时间健康顺利的生长。在判断的时候,主要的参考依据是1000kg小麦,在控制小麦种植质量的基础上,使小麦的产业规模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比如,种植小于50kg小麦的时候,需要添加浓度为65%的乳剂,同时添加符合规定要求的水资源,水资源的含量需要在1.0kg~2.0kg,在150mL的乳剂中添加合适剂量的水资源。在添加水资源的时候,必须按照规定的流程,保证水资源的均匀合理,以合适的方式和程序进行播撒,使小麦在生长期间能够得到充分高质的水资源。完成乳剂与水资源的结合工作后,需要堆放处理高产小麦的种子,使乳剂能够与小麦品种进行充分的融合,为种植环节提供更大的便利。
3、小麦播种技术要点
种子包衣是一种种子处理技术,可以减少种植投入成本,强化药物效果,是常见的种子处理方式。在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时会对种子表面进行施药,并且施药的范围也只是种子外部,使得种子表面形成药膜。当处理完毕后的种子被播种到土壤之中后,存在于种子表面的药剂会持续性地向土壤渗出渗透,在种子附近区域形成保护。种衣剂中含有较多活性成分,部分活性成分同时具备内吸性,可以渗透到种子的内部之中,从内部对种子实施保护。在对小麦种子实施处理完毕之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并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内选择适当的播种量,土地适合播种12万/667m2~16万/667m2基本苗。在播种过程中需要重视小麦的行距设置,一般来讲行距在15cm~20cm之间,但是这种播种行距会影响到小麦营养成分的吸收,因此在之后的小麦种植过程中应当增加行距,行距应当在22cm~25cm之间。在进行播种的过程中,应当选择机械播种,这是由于机械化的播种方式能够提升小麦播种的均匀性,导致出现播种量过多或者过少的现象。但是在选择机械播种时也需要注重播种机速度的设置,同时也需要重视提升播种机械驾驶人员的驾驶能力,避免出现播种速度变化浮动较大的现象。在播种完毕后需要采取镇压处理,可以选择佩戴镇压装置的农机,一边播种一边进行镇压,能够提升镇压效果。
4、病虫害防治
为实现小麦优质高产栽培,还应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小麦选种后,可通过拌种、包衣的方式,增强小麦抗病能力。例如,在预防土壤中害虫时,可按照1∶5∶500的比例混合浓度为50%的辛硫磷乳油、水、小麦种子,以此预防小麦蚜虫、吸浆虫等虫害。或按照1∶80的比例将浓度为0.2%的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种子混合,制作种子包衣,以預防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以及小麦白粉病等。不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有明显差异性,种植人员应根据麦田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处理小麦病虫害问题。首先,小麦条锈病。小麦生产中患有小麦条锈病后,不仅会侵染其他区域,还会通过影响小麦光合作用的方式,阻碍麦穗吸收营养物质,使得小麦灌浆不足、颗粒干煸,继而造成小麦产量下降。若不及时防控,甚至会造成小麦绝收的情况,病害流行期间,小麦减产率将超过50%。处理小麦条锈病时,种植人员应坚持早发现、早隔离的原则,及时向出现条锈病的区域喷洒化学杀菌药剂,以控制麦田中条锈病的传染范围,将条锈病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具体可用的防治药剂有烯唑醇、三锉酮、氟环唑、戊唑醇、丙环唑等,用药方式为叶面喷射。与此同时,对于周边未发现条锈病的麦田,相关人员同样应做好日常的监测与管理工作。其次,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被称为烂麦头、麦穗枯,在我国小麦生产区域中,小麦赤霉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害类型,会直接使小麦损失10%~20%的产量。小麦赤霉病不利于小麦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会污染麦粒,在威胁小麦品质的基础上,损害人类、周边牲畜的健康。对于小麦赤霉病,同样应采用药物防治方法,但在选药时需确保药剂种类、剂量的科学控制,常用药物有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多菌灵、丙硫菌唑等。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确保首次防治、二次防治药物机理的不同,以确保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预防真菌毒素污染。最后,小麦吸浆虫与小麦蚜虫。蚜虫、吸浆虫均属于小麦栽培中的常见虫害,治理小麦吸浆虫时,种植人员需在小麦抽穗、齐穗过程中,每667m2可使用5%氯氰菊酯及40%死蜱乳油,将其喷洒于麦田,可在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前提下,预防小麦蚜虫。小麦生产中,若每株小麦上的蚜虫数量超过500头,则应及时利用抗蚜威、吡虫啉等可湿性粉剂喷药防治蚜虫,或在水中兑入乐斯本乳油、溴氰菊酯乳油、辛·氰乳油等防治蚜虫。
5、结束语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小麦的产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业经济水平的稳定提高。如果想要保证小麦能够拥有较高的产量,需要对种植区域内的气候资源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为小麦创设更好的生长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种植技术和栽培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对小麦实施全程化的种植管理,做到合理科学选种和播种,并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肥水管理,对小麦生长情况进行有效把控。通过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让人们吃上更加健康的优质小麦,满足市场上对于小麦质量和产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姚文燕,刁培松,张银平,等.两熟区小麦玉米种植模式对机械化作业的影响[J].农机化研究,2021,43(4):255-262.
[2] 高剑波,唐瑞森,陈书健,等.小麦品种镇麦12号在宝应种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0(3):210-213.
[3] 周成刚.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江麦816”在裴圩镇种植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8(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