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不言而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带来的语言构成差异,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社会语言学家海默斯(D.Hymes)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交际能力学说。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交际能力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以及对谁讲及怎样讲(who speaks what to whom and when)”’。但是,海默斯的交际能力指的是同一文化里不同语境中的交际能力,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环境的要求。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是指人的语言语法的内化知识,是对语法知识的了解和对语法知识的遵从。我国外语界对此的普遍认识是:它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
跨文化交际能力既不是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也不是海默斯的交际能力。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贾玉新认为如果把几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际都认为是跨文化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将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小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2)以最少的损失和曲解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3)在适当程度上顺从别人并与人合作的能力。以上这些方面的能力明显地体现在各种行为特征上,例如神会、尊敬、灵活性、对模棱两可事物的容忍性,及与别人在互动中的操纵能力等。当然,只有语言能力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个人可能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却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或者一个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语言能力有限。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具备与来自不同国家但拥有共同目标语言一英语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即在英语教学中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理论和认识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把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对文化问题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另外,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影响注重讲授语言知识结构,外语教学聚焦于语言形式的教学上,即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的操练,忽视了文化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外语课成为教师的讲演课,英语课堂多数教学内容仍只停留在语言本身,将语言视为存在于文化真空中的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有的只注重课文字面意义,于是,凡涉及到文化因素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试题选项、写作表达、短文翻译等测试题,学生就会感到难以选择,束手无策,造成与目的语国家人们交际上的困难和误解,进一步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难以提高。
这样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至于英语的文化教育还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具备良好的理解表达能力,但是在与英美人的交际过程中,却因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频频出现语用错误。在具体实践上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文化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某些地区,应试教育和应试学习压倒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种忽视外语思维文化的内在属性的功利性“教?‘学”做法完全违背了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导致了高分低能的费时低效的结果。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外语教师应及时将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变为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外语教学真正变成外语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导人必要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之与语言知识相结合,向学生展现英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在日常的交流中,由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不足,交际双方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感到不愉快的事情经常发生。因此,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介绍几种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利用英语课堂,主动进行文化导入和渗透
外语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跨文化传播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某种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不同文化的传介者和解释者。对于本族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学生最直接的获取应该是从英语教师这里。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例如,一个中国学者几年后再见到他的朋友——一位年过七旬的美国先生时,见他健硕如前,就赞赏地说:“You haven’t changed much.”结果使这位美国先生很是不快。因为,在英语中,此句话并没有“You haven’t become older.”之意,对一位美国老者说他“没有变”、“还是老样子”只会贬低了他,而丝毫没有恭维的意思。这种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而导致的语言使用或语言规则的差异性增加了跨文化交际的阻力,因此,只有很好地掌握了目的语言以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则、社会规范、价值取向等,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作为英语教师,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导入英美国家文化方面的知识,补充学生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利用文化讲座、文化表演、文化讨论、文化谜语等教学手段,综合提高学生文化知识,为他们进一步进行文化交际打好基础。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获取英语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大学英语教学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陪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鼓励学生看书读报,收看外文电视、电影、录像,参加英语角和英语沙龙等活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量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学其他资料,利用一切形式来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习惯,不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三)在教学中重视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介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之间的交流必将受到文化的制约。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处事方式,往往导致相互不理解,同一种行为规范在不同的文化范围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价值观差异的介绍。如在西方,白色象征纯洁无瑕,而在中国,葬礼上悼念者才穿白衣。尽管现今婚礼上,新娘也会穿白色的婚纱,但婚庆的一切饰物、用品宜用红色。而在西方,红色常使人联想到“危险、鲜血、死亡”再如,父母安排的婚姻,在中国文化范畴内是可行的,但在美国,可能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是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另外,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中国人尊老,老年人经常和孤独、凄凉、衰弱联系在一起。因此,英语教学中,对于种种文化的差异,只有对学生进行介绍和传递,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四)借助第二课堂,营造交际语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乏交际语境。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设计一些真实或假设的语言环境,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如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题讲座,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使学生更多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使学生更多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进行文化渗透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本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关系,合理解决民族文化冲突。
学生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时,必然要将其与本民族语言和文化进行比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也不自我贬低,应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理解英语文化,达到在交际中正确沟通思想的目的。做到既不崇洋,也不排外。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
英语教师绝不是掌握了一些语法知识、熟悉了数千词汇就能胜任的。教师只有对问题有更深的了解,才能直接帮助学习者了解文化差别并减轻文化障碍的影响。教师应尽力了解英语文化生成的来源,了解一些英美背景知识、宗教知识和民族习俗等。
(三)认真思考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作用,界定其地位和内涵。
刘润清先生在“21世纪英语教学”一文中曾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英语的教与学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的目的,这正是有识之士所担心的。”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能更直接、迅速和频繁地接触外国文化,更敏锐、深切地体会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冲突、调节和融合,并在文化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产生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跨文化交际奠定从础,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所以英语教学必须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传授,同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辟英语学习和使用的第二课堂,创造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的环境,营造英语使用的氛围,注重全方位对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课内外通过一切方式寻找一切机会来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修养,成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woflson,N.Rules of speaking.I n J.C.Rjchards and R.W.Schmid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longman.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社会语言学家海默斯(D.Hymes)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交际能力学说。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交际能力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以及对谁讲及怎样讲(who speaks what to whom and when)”’。但是,海默斯的交际能力指的是同一文化里不同语境中的交际能力,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环境的要求。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是指人的语言语法的内化知识,是对语法知识的了解和对语法知识的遵从。我国外语界对此的普遍认识是:它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
跨文化交际能力既不是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也不是海默斯的交际能力。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贾玉新认为如果把几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际都认为是跨文化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将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小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2)以最少的损失和曲解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3)在适当程度上顺从别人并与人合作的能力。以上这些方面的能力明显地体现在各种行为特征上,例如神会、尊敬、灵活性、对模棱两可事物的容忍性,及与别人在互动中的操纵能力等。当然,只有语言能力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个人可能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却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或者一个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语言能力有限。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具备与来自不同国家但拥有共同目标语言一英语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即在英语教学中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理论和认识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把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对文化问题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另外,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影响注重讲授语言知识结构,外语教学聚焦于语言形式的教学上,即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的操练,忽视了文化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外语课成为教师的讲演课,英语课堂多数教学内容仍只停留在语言本身,将语言视为存在于文化真空中的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有的只注重课文字面意义,于是,凡涉及到文化因素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试题选项、写作表达、短文翻译等测试题,学生就会感到难以选择,束手无策,造成与目的语国家人们交际上的困难和误解,进一步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难以提高。
这样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至于英语的文化教育还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具备良好的理解表达能力,但是在与英美人的交际过程中,却因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频频出现语用错误。在具体实践上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文化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某些地区,应试教育和应试学习压倒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种忽视外语思维文化的内在属性的功利性“教?‘学”做法完全违背了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导致了高分低能的费时低效的结果。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外语教师应及时将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变为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外语教学真正变成外语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导人必要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之与语言知识相结合,向学生展现英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在日常的交流中,由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不足,交际双方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感到不愉快的事情经常发生。因此,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介绍几种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利用英语课堂,主动进行文化导入和渗透
外语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跨文化传播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某种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不同文化的传介者和解释者。对于本族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学生最直接的获取应该是从英语教师这里。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例如,一个中国学者几年后再见到他的朋友——一位年过七旬的美国先生时,见他健硕如前,就赞赏地说:“You haven’t changed much.”结果使这位美国先生很是不快。因为,在英语中,此句话并没有“You haven’t become older.”之意,对一位美国老者说他“没有变”、“还是老样子”只会贬低了他,而丝毫没有恭维的意思。这种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而导致的语言使用或语言规则的差异性增加了跨文化交际的阻力,因此,只有很好地掌握了目的语言以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则、社会规范、价值取向等,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作为英语教师,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导入英美国家文化方面的知识,补充学生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利用文化讲座、文化表演、文化讨论、文化谜语等教学手段,综合提高学生文化知识,为他们进一步进行文化交际打好基础。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获取英语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大学英语教学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陪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鼓励学生看书读报,收看外文电视、电影、录像,参加英语角和英语沙龙等活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量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学其他资料,利用一切形式来拉近学生与跨文化交际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习惯,不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三)在教学中重视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介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之间的交流必将受到文化的制约。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处事方式,往往导致相互不理解,同一种行为规范在不同的文化范围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价值观差异的介绍。如在西方,白色象征纯洁无瑕,而在中国,葬礼上悼念者才穿白衣。尽管现今婚礼上,新娘也会穿白色的婚纱,但婚庆的一切饰物、用品宜用红色。而在西方,红色常使人联想到“危险、鲜血、死亡”再如,父母安排的婚姻,在中国文化范畴内是可行的,但在美国,可能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是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另外,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中国人尊老,老年人经常和孤独、凄凉、衰弱联系在一起。因此,英语教学中,对于种种文化的差异,只有对学生进行介绍和传递,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四)借助第二课堂,营造交际语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乏交际语境。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设计一些真实或假设的语言环境,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文化导入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如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题讲座,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使学生更多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使学生更多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进行文化渗透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本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关系,合理解决民族文化冲突。
学生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时,必然要将其与本民族语言和文化进行比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也不自我贬低,应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理解英语文化,达到在交际中正确沟通思想的目的。做到既不崇洋,也不排外。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
英语教师绝不是掌握了一些语法知识、熟悉了数千词汇就能胜任的。教师只有对问题有更深的了解,才能直接帮助学习者了解文化差别并减轻文化障碍的影响。教师应尽力了解英语文化生成的来源,了解一些英美背景知识、宗教知识和民族习俗等。
(三)认真思考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作用,界定其地位和内涵。
刘润清先生在“21世纪英语教学”一文中曾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英语的教与学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的目的,这正是有识之士所担心的。”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能更直接、迅速和频繁地接触外国文化,更敏锐、深切地体会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冲突、调节和融合,并在文化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产生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跨文化交际奠定从础,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所以英语教学必须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传授,同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辟英语学习和使用的第二课堂,创造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的环境,营造英语使用的氛围,注重全方位对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课内外通过一切方式寻找一切机会来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修养,成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woflson,N.Rules of speaking.I n J.C.Rjchards and R.W.Schmid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longman.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