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拥有一段完整而真实的自然经历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fe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简介】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自2005年建校以来一直坚持实践教育。2008年校内首个实践园“谐苑”的建成与使用,为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打开了一扇窗。2014年校内实践园扩建至近一万平米,取名“自然实践园”。2017年4月,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小学特色文化项目”——“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的建设。为了让城市儿童拥有一场完整而真实的自然经历,学校科学规划并践行“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积极推动各学科间的融合,以“五大学习方式”为引领,不断创新教育范式,达到“习与性长,化与心成”的良好教育效果。
  摘要:“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的建设立足田园、注重实践、回归自然、放眼未来,以尊重儿童需求为起点,不断挖掘田园的丰富资源,努力探索立体、系统、适性的课程体系。课程实施以滋养儿童成长为目的,乐在田园,亲身体验,做到课程评价以儿童发展为导向。为了让城市儿童拥有一段完整而真实的自然经历,学校努力践行“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规划,以自然实践园为主体,以特色活动为支撑,积极推动各学科间的融合,达到“习与性长,化与心成”的良好教育效果。
  关键词: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自然经历;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A-0033-05
  20世纪初奥地利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认为物质环境对正在成长的儿童非常重要。这里所谓的物质环境,不仅包括儿童身边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儿童感性所能触到的一切。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和灵都被环境塑造着[1]。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充分利用校内自然资源为生活在都市里的儿童打造了一方田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与周边高校资源紧密合作,积极开发了系列贴近学生需求与个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坚持体验教育,践行“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规划,积极推动各学科间的融合,以“五大学习方式”为引领,培养兴趣、陶冶德性、学习知识、体验快乐,达到“习与性长,化与心成”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的建设背景
  当下,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对大自然的变化缺少生动的感知,错失了许多与泥土亲近的童趣。本应有丰富体验、健康阳光的童年生活,也因此缺少了真实而完整的自然经历。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回归生活,体验温情,释放生命的灵性?这些问题推动着我们不断去寻找适合城市儿童的教育范式。
  自2005年建校以来,学校秉承“绿色、实践、和谐”的办学理念,“立大志、做小事”“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校风校训,积极倡导“实践教育”。学校生源大部分系南京理工大学教职工子女,学生有着较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探究欲和接受能力较强。此外,特有的社区资源为学校在“实践教育”探索之路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南理工实小校内有着近一万平米的校内实践园,这里是自然的田园、科技的田园、艺术的田园、梦想的田园。依托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在陶行知先生“处处能实践,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构建了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
  二、“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的建设定位与旨归
  “小农夫”一词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开办晓庄学院时提出了“小农夫”理念,即通过“在生活中办教育,在社会中办学校”的理念来培养具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小农夫”。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学院及其自然教育思想,赋予了“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重要的历史源流和思想脉络。秉持着杜威思想、陶行知理念,我们认为这种以实践为抓手、以生活为背景、以经验为基础的“做中学”的实践方式,对囿于书本、困于学校,经验匮乏的都市儿童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赋予他们“城市小农夫”的角色,希望都市里的孩子在体验“乡村”劳动生活的同时,体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之一,增进对自然的了解,感悟生命成长,拥有田园情怀。
  “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建设是以近一万平米校内实践基地“自然实践园”为物化空间载体,以南理工、南农大、农科院校外教育专家团队和技术团队为人才资源,以“做中学”基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果蔬培育、植物种植、动物饲养等相关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方式,通过网络平台与实践基地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小调查、生物学小观察、对比小实验等实践活动,普及和提升学生的农业文化素养、实践精神,激发儿童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感悟自然与生命的美好。同时,学校通过各种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与环境,促发自我成长,学会分享与合作,學会沟通与理解,懂得感恩与回馈,为学生建构一个丰富的、有活力的、被滋养的美好童年。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建设目标:
  1.让课程中的实践指向生活经验——启智
  “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来源于生活,因生活经历而发展,也终究回归生活。我们不完全局限于教材的实践活动,而是利用独有的资源实现教学模式的突破。将学生的需求与知识能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主题。我们按照学生的年龄拟定具体的目标:一、二年级——走进田园,触摸自然,接触最浅显、基础的田园知识,享受最生态的自然情怀;三、四年级——观察与实践并进,掌握基本的种植、饲养技能,在田园中实践中发展,在快乐中成长;五、六年级——对田园的感情维系加深,在初步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有主动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和学习能力,进一步让田园走近心灵,培养学生“民主、自主、创新”的课程观。学生在田园中的经历和体验,正是学校所努力打造的“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它与儿童的生活实际发生了联结,从而达到启迪儿童智慧的效果。
  2.让课程中的实践孕育创新萌芽——融创
  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通过“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中的一些项目化学习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播下科学精神的种子,为未来发展奠基。   寒来暑往,四季田园一岁诗,孩子们在了解自然的同时,亲密地贴近自然,享受生命的乐趣,了解人类的生活。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学校意在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以及学习怎样生活,从生活中了解自我、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
  3.课程融合的多元探索
  为了提升田园课程的品质,各学科以主题研究的方式推进了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各学科组通过田园课程建设的项目引领,逐渐转变传统观念,聚焦育人核心,把田园变成孩子成长的乐园。围绕这一课程结构,我们设计了层层递进的课程模块:实践体验、探究合作、表达展示,以丰富的学科融合课程和特色活动作为支撑,充分发挥“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的价值。课程价值不能用主观还是客观来衡量,不能用科學还是非科学来判断,而只能用实践活动来证明[2]。
  (1)自然:“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的显性价值。我们倡导的“田园课程”是通过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过程实现教育价值的。自然不仅仅是一种物态的存在,更应是一种“精神世界”。我们希望通过“城市小农夫”的实践体验,经历“小小农夫体验班”“田园美食坊”“跟着朱爷爷养花种草”“童韵实践园”等课程的学习后,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触摸自然,经历种植过程,体验农耕乐趣,发现大自然的智慧,享受田园的美好,初步进入“体验化”学习。
  (2)科学:“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的深层思考。在西方文明的视域中,自然并不是一个“天人合一”式的存在,而是一个与人的主体性相分离的对象化存在。“自然”是一个主体需要观察、审思和解释的对象[3]。基于此,学校开设了“植物研究所”“测绘测向”“田园KUDOU编程”“户外美术写生”等课程,让田园成为儿童发展智性、训练思维、建构知识的对象化存在,成为承载科学韵律的现代学习场域。我们坚持学生也是课程的设计者,力求丰富学生的经历体验,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城市小农夫”中的探究合作让他们学会科学观察、理性思考,从而走向“理性化”学习。
  (3)文化:“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的未来趋势。基于前两点对于“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自然与科学文明的思考与辨析,未来我们的“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应该向何处发展呢?我们的思考是,除了遵守事物认知规律,注重体验化和理性化的学习要素之外,我们更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关注文化,进行文化的比较,培养出维护“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4]。利用“自然实践园”的资源,学校开展自动化灌溉系统的设计、玩转二十四节气、STEM创意行动、田园习作、户外美术展等活动,通过“城市小农夫”表达展示,学生充分展现自信,收获成长,在文化对比的情境下实现“多元化”学习。
  四、“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建设中的时空重构
  1.空间改造,为“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南理工实小地处钟山脚下,“自然实践园”主要被分为:种植基地、科普基地、融合基地,每一块基地里都有相应的实践站点。比如,品种丰富的菜园、象征成长足迹的小脚丫池塘、体现古代文明的日晷雕塑和气象观测站等。劳动工具管理、传统农具展示、小憩凉亭(开物亭)等为田园综合实践特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让“城市小农夫”们有了一间可以自由呼吸、生动成长的自然教室。
  2.时间改造,为“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
  综合实践课虽然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校本课程资源。基于此,我们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在每周2节的综合实践课上实施“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为田园综合实践特色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我们鼓励班班设立“研究院”,开设“小小农夫体验班”“植物研究所”“水彩插画班”“田园作文班”等。如今,南理工实小的59个班级,都各自根据本班特点选择了自己的田园特色。
  经专家科学、反复论证与指导,各学科、各教研组学习相关文献,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我们完成了“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建设的文献综述。面向学校师生、家长进行了关于“你心中喜爱的田园课程是什么样?”的调查问卷,通过分析整理,撰写了调查报告,对“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的内涵有了统一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改变了学校教育生态环境,营造了清新、自然、舒展的育人氛围。
  反思我们的课程,我们在设计时还要不断坚持立足田园,回归自然,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儿童的素养。在田园实践过程中要集思广益,积极引领教师开发更多、更有趣的项目,让学生学得开心、玩得快乐。此外,我们要开放思维,立足新时代、国际化的育人标准,充分利用和发挥实践园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以“自然—体验化学习”“科学—理性化学习”“文化—比较化学习”为重点的三种“田园课程”儿童学习要素为指引,建设更具品质的课程为儿童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吴蓓.孩子,你慢慢长大(小学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5.
  [2]蒋雅俊.课程哲学:儿童、经验与课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7.
  [3][4]吕林海.“小房子”的价值隐喻:自然、文明与儿童学习——“城市小农夫田园课程”的教育文化哲思[J].江苏教育研究,2019(1A):11,12.
  责任编辑:赵赟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ng Pastoral Curriculum of Little City Farmers
  LI Zigui
其他文献
一 青麦秸压得扁扁的,用它编一輪黄月亮,挂在你家的瓦檐口,夜晚便不再黯淡。  麦香顺着屋顶升上了天空。  廊檐下最好有两只小板凳,头挨头坐着,低声说话。  月光那么清,旁边开着柿子花,风过时,柿子花簌簌落满肩头。村外麦野,连虫声也熟透了呢。  二 搓一茎金黄的麦穗,尔后用力一吹,麦粒留了下来,带壳的春天飞远了。  麻雀贴着麦野低飞,翅上沽着麦芒,芒上的阳光很扎眼。  一捆捆麦秸草上,落着今年的乳蚂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乔布斯说:要有ipad,于是便有了ipad。日产说,SUV也应该敞篷,于是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就此诞生——敞篷SUV。  这一次,日产走在了全球的前列。在去年的洛杉矶车展上,日产抢先发布了敞篷款的Murano。这是Murano第三代车型,更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款量产的敞篷SUV车型。一石激起千层浪,转眼间,以奥迪、路虎为首的诸多厂商纷纷抛出自己的敞篷SUV计划,似乎已然看到这
对于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而言,更多的应该从以往的“专业化研究”向“非专业化研究”转变,降低教科研的重心,倡导“草根式”的微研究,让校本研究成为一种主导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吴江实验小学秉承“爱德求真”的校训,努力办“生动大气”的教育,进行了诸多的探讨与改革,聚焦语文“关键素养”中的“阅读力”,以“四微”为实践平台,架起教研与科研方式转型的桥梁,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一、微项目  “微项目”基于对每学
雪夜解惑  雪白了一夜。  夜,一直黑到了山的脚下。  白在黑中似乎无所作为。  树端、房梁和山脊,都像是一张没用过的纸。雪的白,最终还是举起了夜的黑。  像一根白发和一头青丝缠绕在一起,不是相得益彰,而是三千青丝苟活在了一根白发中。  但还有许多神秘的路径,白雪永远无法踏入。因为,那是夜色自己的归宿地。  黑得深不见底。  沙漏  像天空突然卸下了星辰和白云,像大地清除了所有的高楼和庄稼。  像
【项目简介】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自建园以来,在“自然、亲历、多元、成长”课程理念的关照下,形成了以自然、社会、文化为线索的园本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园依托园内园外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关注和践行自然教育,并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幼儿自然生长的实践样态研究”。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尝试通过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建构记录、行走、寻访等多种实践样态,促进孩子的自然生长。  摘要:在自
麻 雀  棕黑色,斑杂状,粗布短衫。  麻,准确而鄙夷的定性。飞羽9枚,9为阳数,且为阳数之最,得天之厚,聊可自慰。  嘴短,不能巧舌如簧,美音美语;虽唧唧喳喳,家长里短,但都是肺腑之言。  不是嚼舌,不必小心眼,以小人之心度麻雀之怀。  鸟雀中的平民,却是心急,性耿直;爱自由,不容豢养;一旦囚入笼中,宁可撞死也不愿意苟活。  仅此一点,亦堪为鸟雀中的英雄。  在人类居住的地方筑巢安家,对人表现出
摘要:缺乏小初衔接的小学数学教学会导致学生升入初中后数学学习脱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握“度”与“渡”的策略是:找到知识的生长点,看到知识迈向初中的发展点,在高年级阶段适当延伸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用小初衔接的“中间地带”教法,帮助学生“渡”向远方,接驳小学与中学。  关键词:小初衔接;“度”与“渡”;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5
摘要:职业认同是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是岗位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的体现,而中职生职业认同感的树立是转型为企业员工的前提条件。本文以通州中专机电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学生的就业形势走向,重点分析研究中职生职业认同的现状和策略,为培养中职生职业认同感寻求新方向、新途径。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认同;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
昨夜,大地换了新颜  清晨,推开窗。昨日的潦草已退却,而光在眼中延伸。  白是一种本色,那些纯粹的事物,从地上升上枝头。  深浅的沟壑也在消失,似沧桑的皱纹被微笑熨平,似四季的辛劳,辉映一堂欢聚。  灯笼,挂起来了,红胜火。  老人站起身来,忘记了脚下酸枣树的拐杖,矮小的身躯像厚重的土坯墙,承载着白天与黑夜,简单与温暖。  一些往事鲜活起来,被瞬间放大。  今夜注定不平常——温暖的棉被下,无数种子
重金属答案  黄昏的薄雾里,离家的孩子,回来了吗?那些苍生的悲悯正从林莽深处汇集,一些乘着月色归来,一些在波光中消散。我不禁想起娜拉的故事,一个女孩经历着远胜于传统的日渐消失的规劝。而今天,一个同样的孩子,在母亲焦急的呼声里,正以她的方式观察世界。  梦的光芒照耀四方。以何种方式在黄昏回家,她思索着,有时渴望英雄的伟大,有时连一棵草也不屑一顾。她询问我,太阳升起的姿态,忙碌世界的定律,流水东去的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