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本组脑梗死后癫痫48例,其中男3例,女17例;年龄41~82岁,平均56.7岁。全部病例均被确诊为脑梗死,并经过脑CT或脑MRI检查证实。既往无癫痫或惊厥病史。
脑电图资料:用徐州XC-6300型脑电地形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TC=0.3秒 ,HF=60Hz,增益50μV/5mm,纸速3cm/秒,于安静状态下作参考导联、双极导联描记。常规作睁闭眼反应及过度换气,均加做蝶骨电极,总描记时间不少于20分钟,评定参照黄远桂等的专著[1],由2名专业医生共同阅图。其中脑电图表现低电压15例;在低电压背景上出现不规则尖(棘)波、尖(棘)-慢波6例;广泛性δ、θ波增多8例;广泛性δ、θ波增多伴尖(棘)波、尖(棘)-慢波13例;爆发性慢波节律6例,2例未见异常。本组48例病人中,依其发作形式及脑电图表现,根据ILAE(国际抗癫痫联盟)修订的癫痫分类标准[2],计单纯部分性发作9例,复杂部分性发作8例,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16例,强直阵挛发作11例,强直发作1例,不典型失神2例,精神运动性发作1例。
治疗:全部患者于确诊后均立即依据长程、足量、单药的原则,根据其不同的发作类型选择不同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首选丙戊酸钠,不典型失神首选乙虎胺。联合用药主要为丙戊酸钠与妥泰,辅以其他治疗方法。其中28例单药治疗得到完全控制,9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8例加用1种抗癫痫药物后得到完全控制,3例失访。
讨 论
卒中后癫痫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主要病理基础为:①病灶中心区脑组织受压、软化、胶质细胞增生和囊腔形成;②临近脑组织受压、移位、细胞凋亡;③脑组织缺氧、代谢障碍和脑水肿。早期发作是由于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或因颅内病变直接刺激神经元而引起癫痫波的发放;脱水、电解质紊乱或合并感染使神经元的兴奋阈值降低。晚期发作是由于卒中囊的机械刺激,逐步发生的神经细胞变性,病灶周围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形成癫痫灶所至。脑梗死后发生癫痫与梗死部位及梗死灶大小有关[3]。文献显示大的累及皮层的梗死易于发生癫痫,尤其多灶、多叶者发生率高,基底节等脑深部的梗死出现癫痫者较少见,腔隙梗死几乎不发生癫痫。
脑梗死后癫痫发作常在急性期,可以为首发症状,在发病2周内发生者为早发性癫痫,2周后发生者为迟发性癫痫,有文献报道早期发作占66.2%,晚期发作占33.8%[4],晚期发作者又以6~15个月内发生者较多,占88%。2年后发生者仅为2%。
发作类型上,主要以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以及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为主,本组上述发作形式共计达44例,占91%。发作类型与大脑的受损部位有关,部分性发作特别是复杂部分性发作多发生于累及颞叶的脑梗死。
脑梗死后脑电图的表现以低电压或在低电压背景上出现不规则尖(棘)波、尖(棘)-慢波为主,局限性或广泛性慢波增多亦占相当比例;典型的癫样放电不太常见,这主要由脑梗死病人多为老年人,大脑供血及脑细胞活动有其特殊性所至。本组48例病人中仅有19例尖(棘)波、尖(棘),且波形多不典型。
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早期发作和晚期发作的发病机制不同,所以其治疗和转归也不相同。临床上应综合分析,根据个体特点加以分别对待。一般认为早期发作比较容易控制,对早期发作且发作次数不多者,可仅临时应用安定而不需长期服用一线抗癫痫药物,绝大多数患者癫痫发作均能得到理想的控制。可经静脉、肌肉注射或口服抗癫痫药物,及时终止癫痫的发作。没有必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以避免一些不良反应的产生,并能有效地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对于晚期癫痫发作,因大多数病人均有癫痫病灶存在,所以应该正规进行抗癫痫药物治疗,并坚持长期、规则服药,才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因为频繁的癫痫发作如不及时控制,就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如乳酸中毒、低血糖、高血糖、体温不稳定、肌蛋白血尿、肾功能衰竭等,使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进而使原发病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 黄远桂,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社,1984:141~142,262~263
2 瞿治平,俞丽云,主编.实用癫痫学(第1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93
3 Badim C,Alexandrov A,Beilavance A,et al.Seizures after stroke: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Arch Neurol,2000,57:1617-1622
4 张晓琴,任善玲,陈顺仙.卒中后癫痫的临床与机理探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13:359-361
本组脑梗死后癫痫48例,其中男3例,女17例;年龄41~82岁,平均56.7岁。全部病例均被确诊为脑梗死,并经过脑CT或脑MRI检查证实。既往无癫痫或惊厥病史。
脑电图资料:用徐州XC-6300型脑电地形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TC=0.3秒 ,HF=60Hz,增益50μV/5mm,纸速3cm/秒,于安静状态下作参考导联、双极导联描记。常规作睁闭眼反应及过度换气,均加做蝶骨电极,总描记时间不少于20分钟,评定参照黄远桂等的专著[1],由2名专业医生共同阅图。其中脑电图表现低电压15例;在低电压背景上出现不规则尖(棘)波、尖(棘)-慢波6例;广泛性δ、θ波增多8例;广泛性δ、θ波增多伴尖(棘)波、尖(棘)-慢波13例;爆发性慢波节律6例,2例未见异常。本组48例病人中,依其发作形式及脑电图表现,根据ILAE(国际抗癫痫联盟)修订的癫痫分类标准[2],计单纯部分性发作9例,复杂部分性发作8例,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16例,强直阵挛发作11例,强直发作1例,不典型失神2例,精神运动性发作1例。
治疗:全部患者于确诊后均立即依据长程、足量、单药的原则,根据其不同的发作类型选择不同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部分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首选丙戊酸钠,不典型失神首选乙虎胺。联合用药主要为丙戊酸钠与妥泰,辅以其他治疗方法。其中28例单药治疗得到完全控制,9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8例加用1种抗癫痫药物后得到完全控制,3例失访。
讨 论
卒中后癫痫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主要病理基础为:①病灶中心区脑组织受压、软化、胶质细胞增生和囊腔形成;②临近脑组织受压、移位、细胞凋亡;③脑组织缺氧、代谢障碍和脑水肿。早期发作是由于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或因颅内病变直接刺激神经元而引起癫痫波的发放;脱水、电解质紊乱或合并感染使神经元的兴奋阈值降低。晚期发作是由于卒中囊的机械刺激,逐步发生的神经细胞变性,病灶周围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形成癫痫灶所至。脑梗死后发生癫痫与梗死部位及梗死灶大小有关[3]。文献显示大的累及皮层的梗死易于发生癫痫,尤其多灶、多叶者发生率高,基底节等脑深部的梗死出现癫痫者较少见,腔隙梗死几乎不发生癫痫。
脑梗死后癫痫发作常在急性期,可以为首发症状,在发病2周内发生者为早发性癫痫,2周后发生者为迟发性癫痫,有文献报道早期发作占66.2%,晚期发作占33.8%[4],晚期发作者又以6~15个月内发生者较多,占88%。2年后发生者仅为2%。
发作类型上,主要以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以及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为主,本组上述发作形式共计达44例,占91%。发作类型与大脑的受损部位有关,部分性发作特别是复杂部分性发作多发生于累及颞叶的脑梗死。
脑梗死后脑电图的表现以低电压或在低电压背景上出现不规则尖(棘)波、尖(棘)-慢波为主,局限性或广泛性慢波增多亦占相当比例;典型的癫样放电不太常见,这主要由脑梗死病人多为老年人,大脑供血及脑细胞活动有其特殊性所至。本组48例病人中仅有19例尖(棘)波、尖(棘),且波形多不典型。
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早期发作和晚期发作的发病机制不同,所以其治疗和转归也不相同。临床上应综合分析,根据个体特点加以分别对待。一般认为早期发作比较容易控制,对早期发作且发作次数不多者,可仅临时应用安定而不需长期服用一线抗癫痫药物,绝大多数患者癫痫发作均能得到理想的控制。可经静脉、肌肉注射或口服抗癫痫药物,及时终止癫痫的发作。没有必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以避免一些不良反应的产生,并能有效地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对于晚期癫痫发作,因大多数病人均有癫痫病灶存在,所以应该正规进行抗癫痫药物治疗,并坚持长期、规则服药,才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因为频繁的癫痫发作如不及时控制,就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如乳酸中毒、低血糖、高血糖、体温不稳定、肌蛋白血尿、肾功能衰竭等,使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进而使原发病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 黄远桂,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社,1984:141~142,262~263
2 瞿治平,俞丽云,主编.实用癫痫学(第1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193
3 Badim C,Alexandrov A,Beilavance A,et al.Seizures after stroke: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Arch Neurol,2000,57:1617-1622
4 张晓琴,任善玲,陈顺仙.卒中后癫痫的临床与机理探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13:3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