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淋巴结转移灶中COX-2和Bcl-2的表达及其与体外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灶中环氧合酶-2(COX-2)和Bcl-2的表达及其与体外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方法对40例胃癌新鲜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进行肿瘤细胞体外培养化疗药敏性实验,并对原发灶和转移灶行COX-2和Bcl-2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原发灶中COX-2和Bcl-2强表达率分别为52%和45%,转移灶中分别为72%和60%.COX-2在转移灶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灶(χ~2=4,P<0.05),而Bcl-2在转移灶与原发灶中表达强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P>0.05).在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之间COX-2和Bcl-2表达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0.3403,0.4560,均P<0.05);在原发灶及转移灶中,COX-2与Bcl-2之间表达强度均具有正相关性(r=0.6014,0.5330,均P<0.01).在原发灶中COX-2强表达组的5氟尿嘧啶、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低于弱表达组(t=2.29、2.18、2.41,均P<0.05);Bcl-2强表达时,5氟尿嘧啶、紫杉醇、表阿霉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明显低于弱表达组(t=2.46、2.23、2.22,均P<0.05).在转移淋巴结中,COX-2强表达时长春新碱和甲氨蝶呤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下降(t=2.17、2.35,均P<0.05);Bcl-2强表达组的5氟尿嘧啶、足叶乙甙、紫杉醇和甲氨蝶呤4种药物的抑制率均低于弱表达组(t=2.32、2.29、2.50、2.25,均P<0.05).结论 COX-2和Bcl-2参与了胃癌多药耐药,且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化疗药敏性均呈现与原发灶不同的异质性,术后辅助化疗应针对淋巴结转移灶进行。

其他文献
胰腺类癌是极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度低.我们医院10年来共收治3例胰腺类癌,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男,55岁.上腹痛1周伴腰背痛,疼痛呈间隙性,夜间明显.7年前有升结肠腺癌手术史.查体:皮肤巩膜黄染,上腹轻压痛.肝功能示总胆红素109 μmoL/L,直接胆红素86 μmol/L,间接胆红素23 μmol/L.血清CEA、CA199均正常。
期刊
目的 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的选择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对137例低位直肠癌按无瘤原则行保肛术,术中将血供良好的结肠断端无张力拉下吻合,恢复肠道肛管的连续性.结果 行双吻合器低位前切除术102例中,91例直肠癌基底距肛缘6~8 cm,11例直肠癌基底距肛缘5~6 cm,后者肿瘤均位于直肠后壁;行Parks术或改良Bacon术35例中,直肠癌基底距肛缘均为5~6 cm
目的 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98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 36例(7.2%,36/498)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发生吻合口漏与患者的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术前放疗密切相关(P<0.05或0.01),而与年龄、糖尿病、
目的 总结巨大肝脏肿瘤肝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86-2005年间266例连续性巨大肝脏肿瘤切除手术病例.结果 本组266例患者中男174例,女92例,年龄7~76岁,平均年龄(44.8±12.2)岁;其中良性肿瘤93例,以肝血管瘤最为常见,共80例(86.0%),最大直径30 cm;恶性肿瘤173例,最大直径33 cm,其中肝细胞癌(HCC)127例(73.4%).肿瘤平均
目的 探讨疝补片感染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使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后发生补片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筋膜前(或腹膜前)肌下置入补片8例,补片置入在筋膜缺损缘间2例.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例,平片修补术1例.单纯聚丙稀补片7例;聚丙稀与聚四氟乙烯双面复合材料4例;聚四氟乙烯材料1例.根据感染的程度、材料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
患者男,71岁,发现左腹股沟处可复性肿块1年入院.查体:左侧腹股沟区可及回复性肿块,约4 cm×5 cm×6 cm大小,外环扩大,压迫内环肿块不复现,指尖有冲击感,质地偏硬无压痛,入院诊断为左侧腹股沟斜疝.于2009年2月11日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疝内容物为阑尾,其色泽正常、且无炎症改变,仅行Lichtenstein术,术后诊断Amyand疝,于第4天愈合良好出院.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无复发。
期刊
患者女,30岁.反复右上腹痛半年,无黄疸史,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B型超声检查示双胆囊可能,每个胆囊内各有1枚息肉(图1),为切除胆囊入院.入院时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坦,全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
期刊
严重肝外伤后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病情凶险,治疗棘手,病死率高.我院成功抢救严重肝外伤肝切除术后发生ALF 2例,现报告如下:
期刊
患者女,56岁.在晨起步行约600 m突然出现左下腹部隐痛,约6 h后左下腹部出现肿块并伴随左下肢肿胀,逐渐加重2 d,于2007年3月6日入我院.检查:体温37.5℃,呼吸21次/min,脉搏110次/min,血压90/60 mm Hg.神志清,面色苍白.心律齐,心率112次/min.左下腹部膨隆并触及10 cm×10 cm压痛性肿块、固定、无搏动、边界不清.左下肢肿胀,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期刊
患者男,54岁.因右上腹反复疼痛1年,近2 d加剧住院.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绞痛,并向右侧腰背部放射.伴高热,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腹泻,未停止排气排便.既往体健.体检:T:38.6℃,右上腹压痛、伴反跳痛及肌紧张,莫菲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