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于世 ,其嗟若何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a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在走笔如飞地书写着历史,凝聚着文化。但也许他亦未曾料想,世人的回忆会给他增添多少新的声色和情致,又会有多少被人们选择性地遗忘。肉体凡胎,就像一个个大同小异的灵魂容器,人的灵魂偶驻于此,又飘忽而去,剩下这一具具残躯便自行腐朽。它们也是时间的产物,时间把它们禁锢在某一特定空间与时刻,驱使它们按照自己的规矩行进。唯有思维,偶可悠游于外,古往今来地浏览、思考、品读时间留下的一具具别样的残骸。摸索着,渴望得到零星时间偶留的交代。
  愿意做此思考的灵魂是不多的,但也是不少的。人类的一切行为,尤其是作家的创作,探究他们最原始的动机,不是基于主张“恶是历史的杠杆”的黑格尔所以为的“恶冲动”,不是弗洛伊德所理解的“性冲动”,也不是马克思所论证的“经济冲动”,而是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为了确证生命存在和价值,化有限为无限的“生命冲动”。这种冲动,让个人生命陡然变得博大,博大得与整个时空融汇,在时间的长河,因各自的溶质形成各式的人格,找到心灵共通的知音。相携着,在光阴流转中,激起一簇浪花,惊起一方晚霞。
  他们是行者,诗意地行走在大地上。百年后,皮囊化为丘沙,而他们的灵魂携着思想,犹在行走。只要还有书纸,还有记忆作为载体,他们应不必穷途而哭。但他们又是如此孤独。有时只能期盼跨越时空与古卷中的灵魂相遇,秉烛夜谈不倦;抑或是踏遍恒久的厚土,用生命去熨帖,感受大地深处生命之源的灵脉,按按心口,胸腔中“嗵嗵”的跳动,似是和着相同的节奏。
  满目风尘,一人仆仆而来:尘满面,鬓微霜,目光却如星般明亮。这是走遍天下的一代文学大师在用足来丈量,丈量落在山冈上的千年月光。余秋雨,他有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一个令我闻之心眼俱亮的名字。我想,大地应是最偏爱于他,因为他懂得大地。大地迎合着他每一个脚印,支撑着他,期待着他,也审视着他。行在苦旅,手书“苦旅”,他留给我一个背影。
  《文化苦旅》一书是我初读一遍,爱不释卷,再读之,又苦于心痛,不忍复读。余氏言说,中国知识分子在两千年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苦旅”,他们的苦难、抗争、业绩与失败。在无情地解剖民族文化黑幕的同时,亦冷峻地反省了知识分子自身的不足,从而不仅为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而且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悲剧,唱一曲含情带血的挽歌。蒙昧的历史征途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镌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目光与印记的空间存在(如:西湖、庐山、周庄),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已如象征符号的历史物象(如:天一阁、道士塔、贞节牌坊),在余先生笔下,统统都结晶成一个个可观可感的情感符号,用这种有限形式直观显示了无限内容。大量物象隐匿地彰显了他自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对种种的透视。我为其宽广丰厚的含义,以及文本无处不在的美学意蕴倾拜!
  不记得是哪位哲人,曾有一言云:“迷信权威是成长的必然经过。”昔日作文时亦尝引述,换得不屑者无数。其乜斜的眼,轻撇的唇,猛然观之,似是自《山海经》中走出。自以为是地显示着年轻人少不更事的自以为是。我想我是迷信过权威的,迷信的对象就是余先生。在尚不知谁是苏轼,谁是李白,谁是那个名字叫“豆腐”的人的时候,我却知道了,有一种身份叫“文人”,有一种职业叫“行者”,有一种无奈叫“不再”,又有了一种习惯叫“窗外”,也听说了中国正有一种情结叫“寂寞”。当然那时是不懂的,连字都只识得不及十人之指。但却清晰无比地记得那句“我们是飞天的后人”。不懂,却记得,也就成了坚定。当然要感谢父亲,是他深情的诵读,响彻了我整个童年的天空。
  终是耐不住诱惑(不知已是第几次了),重又用目光跟随着先生的脚步,感受山川河泽,一处处皆变作触点,开启先生与读者情感的闸门。我想,任何一个命题者都不会贸然将先生的文章作为阅读考试篇目。虽然它们皆句句含哲,可供无限挖掘。但也正是因这无限,何以给“参考答案”?只好冒险又冒险,列出一题,分析先生的文笔。我不禁有了疑问,是问先生的:百年之后,您希望人们何以懂你?
  如今的书,怕是越读越多了。寿命之有数,限制了人的认知程度。当时代推举出一大家,耗毕生之时力钻研,终将欲破题,却不得不面临生之行休。后人研究内容中,又要加上他未完之残篇。而若有一适合之人,有适合之思想,譬如春秋时的孔丘,成为思想主流,构建公共人格,较人心惶惶无思想根基,如浮萍无根自漂,信有其益处。非是思想禁锢,而是呼唤一种认知。
  当一个人有了所谓的“高度”或“深度”时,他便有异于所谓“常人”。抬头看“高度”,只看得见一双鞋底,上面还有泥巴。疑惑地抬脚低头自视,又瞥见“深度”黑色的发涡,其间还夹杂着风沙。于是只好挠挠头,擦擦鞋面,投身物欲横流。因此,我十分感激余先生,著书立传,既实现了个人的无限,又使更多人得以受诲以期无限。在高度上偶尔低低头,看看疑惑盲目的世人,也让世人窥得其些许脸面。再诙谐地指指鞋底,让人们的目光移向泥巴。
  郑板桥甘为“青藤门下走狗”,我想,先生自己应当没有养狗的奢侈余暇——他还在路上。就让我有幸跟着您的脚步,做一背囊之仆!然而,此时我很怕。怕自己跟不上先生的步伐;怕自己总要踏先生的足印,做不出自己的回答。我想我现在,还是打点一下心情,多在心中放几本书吧!
  【点评】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多不少,不增不减,唯有富有诗性智慧的人才会关注它。“四时变化是中国文人心灵世界的精神原型”,个体生命的有限与时间长河的无限冲撞后的痛苦纠结在每个诗人的心头,挥之不去,久久萦怀。“生命冲动”是文人创作的出发点,正是余秋雨在这种“生命冲动”中陶冶了作者的文思,带给作者许久的感动。我想,余先生就是用自己的思想把原始的物象刮垢磨光,对远古历史做还原解读的诗意的歌者。
  (指导教师 郑晓峰)
其他文献
小小的蝶卵在夏夜吟唱梦的歌声,在寒冬冲破梦的荆棘,在那片叶儿上扬起梦的翅膀……  蝶卵的心声  绿叶上的蝶卵,在雨水的滴答声中悄然入睡,在蝉鸣的交响中安静地苏醒。一只蝴蝶挥舞着清亮透明的翅膀翩然而至,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划过天际,夏日的余晖映照在蝶羽上。一只小小的蝶卵瞧见了心想:“我一定要变成那只美丽的蝴蝶!”  记得儿时,夏夜的星空星光闪烁,母亲总是拍拍我的头,摸着我细小的麻花辫问:“女儿的梦想是
期刊
第一次被吴何千凡的才华吸引,是在批阅他高一刚入学的一次随笔时。在那篇文章中,他深情怀念初中地理老师,把老师的风采写得活灵活现。让刚刚接手高一学生的我喜出望外。后来,吴何千凡成了班级语文课上、学校活动中的活跃分子:上高一《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一课的小老师,班级《雷雨》《窦娥冤》排练的主演,年级诗文诵读比赛《少年中国说》的领诵,学校新年晚会的主持人……  今天他又给我们带来了两篇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习作。
期刊
①在我们这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区内,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进行室内装修的,只有杨绛先生一家。  ②逢年过节,领导以及亲朋好友到家里看望杨先生,往往带一些鲜花、盆景作为节日礼物。因屋里有暖气,花卉很快就开败凋谢了,十分可惜;室外又太冷,不能放到露天的阳台上养,杨先生就把花分送给邻居。封闭的阳台温度适宜花卉生长,能够保持较长的花期,因此家家户户都把阳台当做了花房。杨先生每次送花都要附带一番解释,并殷殷地向
期刊
大学不仅一座塔,大学更是一道光,传播知识,点亮思想,成就梦想。当你正冲刺在进入大学的这条跑道上的时候,先来听一听两位大学校长的声音,并把这种声音化作动力——呐喊的力量,斗志昂扬向前进……  (编 者)  今天你们毕业了,我送你钱穆老师的一番话(《认识你的时代,带领你的时代》)。  “你们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怎么做事业,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一定先要认识我们的时代。我们
期刊
前不久,我才有时间阅读杜若男的短篇小说《深蓝》,这篇文稿还是上学期她当时的语文老师李柯推荐给我的,因为诸事繁杂,一直没有来得及看。一口气读完之后,我后悔没有抽时间早一点看到它,没有早日领略这份欣喜;又庆幸没有错过它,终于还是得到了心灵的快慰。  因为《深蓝》,我结识了它的作者——杜若男。初见这个女孩,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恬淡文静的女孩;谈着谈着,又感觉到这孩子谈锋甚健,温婉的外表下却有一种胸藏湖海的
期刊
当我们迎来又一个春天的时刻,《语文世界》已经走过20年的生命历程。  20年的《语文世界》,正青春勃发。  20年的《语文世界》,正花繁叶茂。  20年风雨历程,刻记下的是我们成长的年轮。  20年花开花落,铭写下的是我们蹒跚前行的足迹。  20年,我们与国家和时代一同成长进步。  20年,我们与作者和读者朋友真情相伴,一路同行。  20年,我们秉持着“大语文的、高品位的”办刊宗旨,在中国语文教育
期刊
一年之后
期刊
给邱老师打电话的这天巴黎突然降温,边打边来来回回地在上世纪留下的石墙边踱步。望着一片肃杀的灰色,有一种终于见到真实的巴黎的感觉。挂上电话时手已然冻僵,心里却温暖而平静。记得高二的时候在日记中写道,有这样的老师是我的幸运,因为她尊重你,倾听你,引导你。读罢这篇躺在邮箱中的文章(至今还是觉得那么多深思熟虑后的字符能在几秒之内跨越距离被对方接收是件很奇妙的事情),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她有那么多的爱和关心
期刊
我是从阳台前的这棵朴树上见到春日到来的。冬日的朴树犹如一副枯槁的木头架子,南方称不上冰天雪地,使得一些绿叶到了暮冬还拉拉扯扯不肯下来。朴树是个例外,它脱落得迅速而彻底,叶片对枝干似乎没有什么留恋。很快,朴树就只剩枝条,可以让我看到对面的动静了。朴树随着春日的到来而苏醒,先是枝条上点缀了无数的黑色小点,而后转为淡绿色,像是捏紧的小拳头。后来,拳头松开,绿点舒展开来,由点成面了。如果有兴致,架一相机,
期刊
1.C(A项中的“沮”和“咀”都读“j^”,B项中的“缔”和“谛”都读“d#”,D项中的“囹”和“玲”都读l!ng。)  2.B(A项“暴燥”中的“燥”有误,应为“躁”;C项“逾跃”中的“跃”有误,应为“越”;D项“美仑美奂”中的“仑”有误,应为“轮”。)  3.D(D项中的“别出心裁”使用不当,应改为“另辟蹊径”。)  4.A(“构建”是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建筑是建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