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的江湖和情色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武侠小说作家黄易书中的角色一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藉武道窥天道”,勘破生死的奥秘。如今,一代侠者未能抵御死亡,静悄悄地走了,享年65岁。
  曾几何时,《寻秦记》《大唐双龙传》《大剑师传奇》《荆楚争雄记》《覆雨翻云》……纷纷扰扰的江湖、花前月下的声色、天马行空的时空倒置,构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在“金庸之后再无武侠”的绝境之中,黄易另辟蹊径,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寻觅突破,最终将生死轮回上升到“道”的高度,世间万物皆在此身。
  金庸之后,“我相信武侠小说还有无限可能”
  黄易原名黄祖强,黄易这个名字来自《易经》中的“日月为易”。天地万物庞杂繁复,说到底不过阴阳而已,不过日月而已。“易”之本,在于回归本质与简单。喜爱钻研玄学的黄易将“易”作为自己的名,开始探索最初写作的方向。
  当他将自己想写武侠小说的意愿告知博益出版集团的主编赵善琪时,他对他说:“你写武侠小说,能胜过金庸吗?能胜过古龙吗?”当时,金庸与古龙已经成为武侠小说界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坊间甚至出现了“金庸之后再无武侠”的说法。适逢倪匡的科幻小说盛行,赵善琪建议黄易将武侠与科幻合二为一。没想到自此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一派,黄易也随之成为上世纪90年代港台玄幻武侠小说的开创者。
  “当时武侠小说真是像被人判了死刑一样,但唯独有一个人不相信,那就是我。”多年后,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62岁的黄易回忆起最初创作《破碎虚空》并投稿给《武侠世界》的场景。当时,黑洞理论的出现,让他重新思考时间和空间的秩序,如果说我们经历的时间是直线的、线性的,那么为什么不能打破这条规律,将时间扭转呢?
  在这样的启发下,《破碎虚空》诞生了,没想到一炮打响。后来我们熟知的《寻秦记》所讲述的故事——特种战士项少龙由21世纪抵达战国末期寻找秦始皇,改变整个中国秦代乃至汉代历史的过程——更是将时间倒转、历史重置演绎得更为彻底。
  无论是日后起点、晋江等一众网络文学写作者和爱好者云集的网站,还是近年来热度不减的“穿越剧”,如《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太子妃升职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其实它们的祖师爷都是黄易。而当我们早已看腻了这类靠穿越来改写历史、表达爱情的戏码,或许很难想象黄易的“创举”在当时是多么轰动的一件事。
  在“金庸之后再无武侠”的绝境之中,黄易另辟蹊径,既没有刻意以刺激炫目的写法夺人眼球,也没有夹带太多后来玄幻武侠常有的媚俗元素,而是站在更为高远的地界,回望古人和今人,运用具有哲学意味的语言,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寻觅突破,最终将生死轮回上升到“道”的高度,世间万物皆在此身。
  “所谓武侠,即为命运”
  黄易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专业是中国山水画。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他不仅会吹洞箫、弹古琴,还喜欢上了风水、道术、手相、佛学道家、阴阳五行、玄学星象、堪舆命理和中医医理。正是对这些领域的研究,让他在武侠玄幻的创作过程中游刃有余,起笔落笔皆透着一股难以道明的“仙气”。
  在他看来:“武侠是中国的科幻小说。它像西方的科幻小说般,不受任何拘束限制,无远弗届,驰想生命的奥秘,与中国各类古科学结合后,创造出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动人天地。
  在那处,我们可以驰骋于中国优美深博的文化里,纵横于术数丹学、仙道之说、经脉理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宗教哲理,任由想象力作天马行空的构想和深思,与历史和人情结合后,营造出武侠小说那种独有的疑幻似真的小说现实,追求难以由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得到的境界。”“驰想生命的奥秘”,“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动人天地”,可见他在自身武侠创作中的理念与追求。
  在黄易的众多小说中,人物命运跟随历史的推演起伏跌宕,变幻莫测。有的角色出场即威风凛凛,侠气十足;有的角色则必须从无名小辈开始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侠者。他似将一张命运的网罗撒满整部小说,无一人得以幸免,都不得不在这样绵密的网绳之间奔突冲撞,进而闯蕩出一番命数之外的传奇。
  “透过武侠小说,能够让生命炽烈发凉,让生命的面貌由已知的纷扰牵绊和未知的宿命中净化出来……在高手对垒里,生死胜败只是一线之别,精神和潜力均被提升至极限,生命臻至最浓烈的境界。那是只有通过中国的武侠小说才能表达出来的独特意境。”这就是为什么,黄易的小说里总流露着情节之外的温情与观照,因为在他看来,武道比武艺重要,悟得天道比一时的胜败兴衰重要。
  “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剑”
  黄易曾对媒体回忆起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经历。读到刘备死后,诸葛亮遵从其遗命,开始北伐,十年时间里六出祁山,耗尽蜀汉的国力和自己的精力。第六次北伐之际,火烧上方谷遭遇大雨,功败垂成。正值深秋,诸葛亮病危于五丈原。自感余日无多,他留下一封遗书和几卷兵书,于234年8月28日撒手西去。
  黄易多希望诸葛亮是胜者,希望他活下去。但他知道,悲剧英雄才是最感人的。所以当他在《大唐双龙传》中讲述隋末唐初群雄割据的动荡之际,扬州城里的寇仲和徐子陵由两个小混混成长为两个武林绝顶高手时,他不想写一个模范的人,只想写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与自己有共鸣”的人。出版于2006年的40万字长篇《云梦城之谜》即是将“命运”这一母题与中国古代神话结合所做的尝试。
  《寻秦记》之后,黄易没再写过穿越,他笔下那些引人一读再读的“穿越”,本身也只是工具而已,目的只是为那些人物制造情境。无论是《边荒传说》中置身于混乱时代的燕飞、刘裕、拓跋珪,还是《覆雨翻云》里的风行烈和浪翻云;无论是《寻秦记》中的项少龙,还是《大唐双龙传》的寇仲和徐子陵,借助这些频频登场的人物,黄易想要表达的,还是命运二字,在人有限的生命长度之内,百转千回,萦绕不绝,既有其安排,难以逃脱,又有微妙的回旋余地。
  黄易单枪匹马,在无人相信武侠还会好的时日里,独自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的写作范域。他终其一生都在期待一个全新的武侠程式,如他笔下的大侠浪翻云“唯能极于情,故能极于剑”,黄易因为“极于情”,因而“极于武侠”,“极于玄幻”。他一直坚信:“每一个时代,都潜藏着巨大的创作动力,就像火山里蕴藏着岩浆,等待爆发的机会。如果一旦喷发,没有东西可以阻挡。”
  在《封神记》开头,黄易引用荣格的话:“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属于我们的神话。”黄易或许并不知道,他自己就是那个无法阻挡的、横空而出的武侠宗师,就是属于我们的神话。
其他文献
新形而上学体系和价值理想的重建张立文海峡两岸学者有机会就中国文化问题,进行交流,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中国文化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大陆在80年代初以来,曾对文化展开了广
意识活动的内在要素与主体性问题魏小萍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他的意识活动与他所产生的主体性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有机联系。意识活动中的理性要素与非理性要素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相应地体现了不同的主体性内涵。首先,情欲、欲望等非理性意识活动,它的产生根源相...
“一个外国人兴致勃勃地跟我学汉语。第一节课,我给他讲了一个词。”“什么词?”“‘妻子’。我告诉他,这个词又可以替换为太太、老婆、夫人、爱人、对象、内子、拙荆、贱内
期刊
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对军队财务业务改革的牵引和服务作用,迫切需要构建一个面向多用户的财务数据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应包括面向个人信息服务系统、面向事业部门信息
突厥之君主观〔日]护雅夫著朱悦梅,白牛译本文旨在通过阐明鄂尔浑碑铭,如们调特勤碑》(]豌)、《毗伽可汗碑》(毗)和(欲谷碑》(嘲)中的"qUi"一词的含义来研究突厥汗国的君主观念。突厥人心目中的"美德"一、突厥民族以何为美德,答案可见以下诸文献:文献...
2016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起步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本文依托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目前龙江经济社会发展趋
反美学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潘知常(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审美文化,无论在内容、形式风格的变化上都是同传统美学完全对立的全新美学,人类美学的本质也一举改变
彼得一世在亚速海一处叫塔甘罗格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颇为壮观的军港,亲眼目睹过这座军港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塔甘罗格港是欧洲最好的港湾之一。 Peter I built a rather spect
我对“发展哲学”研究的一些想法和看法李鹏程一、近几年来,“发展研究”成了很多哲学研究者的热门话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这说明,大家在探索哲学如何取得同现实的接合点这项工作上,取得了一个突破。哲学可能会因这种研究而为社会所重视、所接纳。可以说,这种研...
斯宾诺莎(1632——1677)是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本体论上,他坚持了一条唯物主义的路线,但由于他用唯理论的认识方法即用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