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温暖:家的味道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说我对美食极有天赋,主要是味觉发达。“懒人三叔”说,这是需要童子功的,只有从小开始就绝不凑合、认真吃喝,才能练就味蕾对于食物的敏感。我的童子功来源于外公、外婆,自小生活在江南,正是在他们身边的成长经历造就了我对美食的执着。
  我的外公是一个英俊、精致的南方男人,他很注重生活细节,无论多么艰难的岁月,他都努力保持着对生活品质的坚持。在曾经的困难年月里,山上的野味、河里的鱼虾、树上的野果……都能在他手中幻化成为美味佳肴。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外公就像魔术师一样的存在,他永远都能“变”出让我最惊喜的美食。外婆养了很多只鸡,鸡蛋会被做成蛋饼、荷包蛋、火腿蒸蛋,来满足我挑剔的味蕾;我家后面有一片竹林,每年冬、春两季都有最新鲜的笋子登上我的餐桌;外公还特别会钓鱼,每次去河边都会拎着满满一桶收获回家,大鱼清蒸、红烧或者配着农家的火腿炖成鱼汤,小鱼油炸到骨头都酥脆,撒上盐粒成为所有邻居家小孩儿都艳羡的零食。晨起的时候,外皮薄如蝉翼的小馄饨、汤里撒着外公自制的油渣粒儿,香到让赖床的我一下子就从被窝里跳出来——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闹钟了。而每到周末,外公都会炒上一大锅炒面或者炒年糕,给周围闻香而至的小朋友们一人盛上一碗。我像个骄傲的将军,因为外公的巧手美味享受着所有人艳羡的目光。
  谈到小时候我最爱吃的菜,要数外公做的烧鹅颈。他会去菜市场选一块微肥的瘦肉,亲自剁好,再调好味道做馅,然后用纯手工的豆腐油包做成细长条,切成小段入热油锅炸成响铃,再配上香菇、鲜笋、火腿来红烧。每次外公做这道菜的时候,我都会假装在一旁玩耍,趁外公不注意就跑过来偷拿一个炸好的响铃塞进嘴里,再若无其事地跑开。外公看在眼里却也不戳穿,只在背后笑着叫我的名字。我塞了满口吃食,不敢答应也不敢回头,一路跑出厨房再气喘吁吁地咽下去。
  那时,家里有一个烧柴火的大灶台,每天外公坐在灶台口烧火的时候,我都会蹦跳着跑过去,坐在他的膝盖上央求着他讲故事。那些三国里的英雄往事、红楼里的痴情儿女最初都是外公讲给我的,伴随着食物香气进入了我的记忆。


  每天上托儿所时,都会盼着外公来接我放学。他会骑着一辆脚踏车停在门口,我飞快地跑出来,“嗖”地跳到大梁上,一坐上去就伸进他的衣兜里。外公总是笑眯眯地由着我从他口袋里掏出各种各样为我准备的小食品。有时候是一包炸酥了的黄豆,有时候是几个煮得甜糯的毛栗子,有时候是几块香气扑鼻的芝麻糖果……江南总是多雨天,我就躲在外公胸口的雨衣里,满口塞着零食还絮絮叨叨地和他讲着白天在托儿所里发生的一切。雨水打在我头顶的雨衣上,发出闷闷的声音,车辙轧过水坑,溅起的水花打在我的脚踝上。有时候听到外面熙熙攘攘,我会忍不住掀起雨衣一角偷看,当雨水打进来又尖叫着放下。外公就这样骑单车带着我,从童年一路而来。
  外婆是个快乐而粗线条的人,生在江南却有着一副北方人的性格和心肠。儿时记忆里的外婆是从不做饭的,洗洗涮涮是她的劳动。但外公的美味没有外婆的配合也无从而来,因为好的食材都是外婆在精心打理。
  每天,外婆会把肉骨头敲成碎末拌在饭里喂鸡,让它们可以下出更好的蛋;屋子后面的菜地也是外婆在浇水收拾,那些用心培植的菜蔬让我懂得了这些天赐的味道究竟有多美好。我喜欢和外婆一起在菜地里“忙碌”,在她干活的时候跳来跳去,冒冒失失地踩到植株,或者被一只误入菜园的公鸡吓得尖叫起来。外婆会很无奈地摘一个番茄、几颗草莓丢给我,捣乱成功的我就会开开心心站在院子里吃起来。小时候的番茄长得并不那么圆润周正,但一口下去汁水饱满,恰到好处的酸甜会在唇齿间炸开来,满满的都是幸福。长大后,城市里大棚量产的蔬菜再也不曾带给我那样朴素的香气和清甜的味道,周遭那些始终在大城市里奔波忙碌的人们或许不曾如我这般幸运,所幸的是我还有机会在味蕾的记忆中保留它们本该拥有的美好。
  成年之后,外公、外婆每年会在北京逃开南方潮湿阴冷的冬天。他们飞来北京的时候,最最主要的行李就是大包小包我钟爱的食物:外公会早早准备好小馄饨皮,放在饭盒里带过来;外婆会去我喜欢吃的豆腐坊买好毛豆腐和豆腐油。一进家门就不顾疲惫地立刻张罗着下厨,煮一碗馄饨、煎一盘毛豆腐,就为了让我不错过当天空运而来的食材最新鲜美味的状态。
  再后来留学异国,时常心心念念家中的美味,便也一边回溯着记忆里外公精心烹制的美味,一边模仿着自己下厨房。由于从小在厨房里玩耍长大,虽是无心却也看了个八九不离十,加之味蕾的记忆是很神奇的东西,到自己真正下厨面对食材的时候,那些记忆竟也还原得有模有样。待到童年时的香气飘出我的厨房,已然无法抑制我似箭的归心。
  工作之后,总有太多忙碌和借口,常常深夜回家,在家吃饭的时间与日俱少。但每次见我推门而入,外婆都会欣喜异常,随时能在饭桌上加一两道我爱吃的东西。家里的冰箱仿佛时刻待命,永远放满了我钟爱的食材,就等着我回家。妈妈曾和我说起,那时候我在城市另一边读书,外婆永远会在周末之前准备好我喜欢吃的一切,从零食、菜品到水果,如果我周末没有回家,她完全掩饰不住眼底深深的失落。想起这些,我真的满心愧疚。外公、外婆也许宁愿我永远都是小时候绕着厨房跑来跑去的样子,一伸手就可以把我抱在怀中。曾有那么一次,疲惫不堪地飞了二十个小时回到家,外婆竟然已经算好时间准备好各种食材,而外公就等着我进门的时候亲自下厨为我做饭。当一碗儿时最爱的炒年糕治愈了我所有的焦虑和倦怠,食物的蒸气也恰到好处地掩饰了我欲落的泪水。他们从不问我的委屈和憔悴,永远用美味和温暖陪伴着我成长,收容我所有的难过和心碎。

其他文献
尹相锟是个热爱自然的首饰设计师,他的灵感常常来源于自然。少年时代的他就醉心于生物解剖和标本制作,对生物结构的捕捉十分敏锐。因此他的作品通常带有强烈的真实之美,通过对动物尸骨的解剖与观察获取设计元素,并将作品视为对死去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而首饰也因此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他希望作品能带领佩戴者找到儿时与自然的那份亲近,体会生命的真谛,寻求内心的平静,通过首饰语言寻找自然留下的真实与美好。在他的本科毕业
期刊
张娜在中国 装设计界有着多年的经验,除了身为“FAKE NATOO”品牌的创始人与设计师,她同时拥有独立项目“Reclothing Bank再造衣银行”,经过对丢弃或捐赠的旧衣的再设计,创作出新的 装形态。该项目的制作人均是失业女性,旨在发挥设计的更大作用,帮助更多的人。张娜一直关注人与衣 之间、穿着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种将个人情绪化的痕迹与时装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她擅长结合多种
期刊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一战”和“二战”时期,炼乳、午餐肉、M豆、速溶咖啡等加工食品的发明,造福了数以万计的参战将士。但又有谁会想到,在物质丰富而健康饮食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却已经无法摆脱对加工食品的依赖。自20世纪50年代闯入人们的生活以来,麦当劳、DQ和肯德基等快餐连锁就再也未曾离开。  加工食品不仅是战后欧洲餐桌上的主角,它们在美国人日常饮食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但是,这一餐桌新宠也有软肋——它
期刊
一个简单而纯粹的服装设计品牌——“Shut Up Baby”。设计师赵伯特一如既往的追求做平凡的造衣人,坚持“完完全全做自己”的设计理念。她的设计或复古,或摩登,致力于打造强烈的品牌风格与实穿性较强的个性服饰,传达“穿出自己风格,无视他人眼光”的独特品牌精神。  赵伯特认为,每个女人内心都有向往英姿飒爽的一面,就如“Shut Up Baby”的最新系列,在廓形上都采用比较男性化的设计,因此,在面料
期刊
木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咖啡色,透过咖啡色的沉稳和内敛,能给人带来内心安然之感。来自台湾的独立家居创意品牌“Rüskasa”,其名字是芬兰文和西班牙文的结合体,这个新词是“咖啡色的家”之意,通过这个概念,“Rüskasa”的设计师摒除传统家具惯用的化学染色、涂装,选择保留原木天然的纹理与触感。他们的理念非常自然,“每天家具和我们都在接触、互动,借由时间流逝会慢慢淬炼出属于自己的光泽与味道,营造一个天然
期刊
朱显达在法国莱茵河高等艺术学院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它不是刻意追寻,不是苦思冥想,更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以自己的观感去发现、去感悟,用智慧捕捉瞬间的灵感。因此,他的很多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对不同学科及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思考,比如,他经常提到的艺术、设计、哲学这三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从不同角度去诠释。  “童年梦”系列家具的诞生,源于朱显达儿
期刊
林凯西是一位年轻的“90后”设计师,专注于时尚与纺织品设计。她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都要抓着才能入睡的一块布,也就是这块布让林凯西和纺织品设计结缘。“好的纺织品对我来说就是这样,有小时候的气味,有温度,有感情。”也许正是因为这段记忆,让林凯西在自己的设计中更注重其中的意义。  林凯西的硕士毕业设计——“麻袋”,延续了她一贯对情感意义的关注,以怀旧和痕迹为主题。整个系列的设计,乍看起来就和它的名字
期刊
第一眼看到TBA 2014年春夏系列 Lookbook的时候,我真的非常想甩下工作去度假,那些充满了甜腻的新鲜淡奶油味道的色彩对每个内心住着一个少女的女人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  设计师Bin Bin将这一季取名为“给英国海边的一封情书”,她曾在布莱顿学习设计,毕业后于伦敦创建了TBA品牌(全称“To Be Adored”),有了孩子之后,她又回到了曾经学习的城市生活,于是这个英国海边的城市和这里
期刊
走进长乐路264号的棉花田已是傍晚,花园里已经点起了零星小灯,古朴的老洋房里温暖的光隔绝了栏杆外的车水马龙,沉静、安守的讲述这里的故事。  保存完好的老木地板和原木的老梁柱自然、简约、回归本真。整幅的麻质画布覆盖整个墙面,画布上是来自欧洲服装设计师的作品,有的是从每年两次的时装周上挑选回来。以黑色为主,风格统一;有着独特的面料、剪裁和耐人寻味的结构,不张扬,但绝不雷同。  房子的内部结构分隔成一个
期刊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康有为致力于将传统的儒学向宗教转化,并在转化过程中加入了许多现代化的西方元素,希翼以此使传统的中国文化向现代转型,努力使之适应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新形势。本人试图对康有为的儒学宗教观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尝试进行论述,并希望对当今兴起的儒学宗教热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康有为儒学现代转型  梁启超于1901年写道:康有为是一宗教家,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