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的缺失与反思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y43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文化的荒漠化对于处于经济弱势地位的乡村社会而言,有其必然性和毋庸质疑的合理性,但这对于乡村儿童精神与人格发展而言,却可能是无法挽回的伤害。
  
  每次回乡,都会有心灵的触动。一到家,总会听到村里的若干消息,和我同年的邻居媳妇因为肾病没及时医治转变成尿毒症没钱治疗而去世;对门40多岁的后生得了鼻咽癌;隔壁堂兄去福建开小餐馆赔了本;哪个孩子今年考上了大学,还有诸如哪家的女孩出去卖淫、哪家有人挖矿井断臂伤腿。站在那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上,我静静环顾,突然感觉,我的乡村其实与这个社会的宏大主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她依然存时间的长河中静静地躺着,生老病死,似乎跟外在的世界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的乡村,这就是中西部地区大多数乡村的真实面目。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面对乡村社会,蝴蝶效应其实许多时候不过只是知识人的浪漫想象与理论虚构。
  
  乡村社会的边缘化与乡村文化的虚化
  
  在通往现代化的路途之中,乡村社会完全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为作为现代化代表的城市的繁荣,乡村社会贡献了自己最优秀的智力支援,最强壮的劳动力,甚至包括青春也献给了城市的享乐。他们获得了什么?
  他们获得的只是生存与温饱之间的挣扎。在与城市现代化被动接轨的过程中,乡村的被动与劣势实际上是在一步步扩大。正因为如此,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不可避免地边缘化。这样的局面,其直接表现当然是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即农村社会的经济形式继续充当城市的补充,以供应廉价劳动力与农产品为主导。乡村社会以向城市靠拢的防护方式,走向发展与富裕,这本身是无可非议的,是乡村社会的必然路径。关键的问题在于,在一个经济发展主宰一切的社会里,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必然导致文化的边缘化,导致乡村文化本身的虚化,这在今天实际上已越来越成了一个隐在的、却可以说是危机重重的、事关乡村社会生存命脉的大问题,乡村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整体文化与文明的发展。
  当求富裕成为乡村人压倒一切的生活目标、经济成为乡村生活中的强势话语,年长者在乡村文化秩序中迅速边缘化,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见识和经济上的优势使得他们之中的成功者一跃而成为乡村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恰恰乡村社会的成功典范们由于更多地远离乡村生活,对于当下的乡村文化生活秩序而言,他们处于一种不在场的状态,不足以积极介入乡村文化秩序的积极建设之中,而传统乡村文化的代表——那些年长者则完全论为乡村社会的边缘人物,乡村本土文化处于迅速瓦解之中,乡村实际上在今天已不再是一个文化概念,而更多地是一个地域(相对于城市)、经济(相对于经济发达)的概念,乡村逐步沦为文化的荒漠。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的内涵,赌博、买码、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
  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完全是属丁被动的位置。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来的乡村文化秩序土崩瓦解。民歌、民间故事、民间曲艺逐渐从乡村消失,乃至绝迹,代际之间的乡村文化交流已经完全让位于对以金钱为中心的拜物教文化的崇拜,年夜饭也基本成了春节联欢晚会的点缀。乡村社会的独特性已经或者正在全然丧失,完全沦为城市文明的附庸。乡村其实越来越多地成了一个地域的概念,成了一个没有实质内涵、或者说缺少文化内涵的空洞符号,作为文化生命内涵的乡村已经死亡,乡村社会不再具有自我文化生长与更新的能力与机制。
  
  乡村文化的解体与乡村少年精神的荒漠化
  
  笔者生长在湘中地区一个边缘的小山村,构成我童年生命的重要内涵的,一是乡村伙伴与山野小溪、鸡犬牛羊之间自然活泼的嬉戏交流,一是老人与年长者在田间劳动之余讲述的民间故事,包括村里稍微多读了一点书的成人讲给孩子时的我们的三国、水浒、西游记的故事,还有逢年过节时灯笼、舞狮各种民间文艺活动,还有一场场跑几个地方反复看的露天电影等。不难看出,构成乡村文化整体的,一是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一是建立在这种生态之上的村民们自然的劳作与生存方式;一是相对稳定的乡村生活之间的不断孕育、传递的民间故事、文化与情感的交流融合。正是在这种有着某种天人合一旨趣的文化生态之中,乡村表现出自然、淳朴而独到的文化品格。乡村少年身心沉浸其中,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却能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在参与村民自然劳作、与长者的故事交流、以及多样的乡村民俗文化中感受乡村温暖的情怀,在田间地头乡村知识人的文化传播中获得心智的启蒙。正是乡村独到的文化寄予乡村少年生命以真实的乡村蕴涵。
  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乡村自身文化生态的破坏,直接导致乡村少年对自身周遭文化的冷漠,使得他们不再把目光系于乡间,他们与生养他们的乡村自然同样失去了过去的那份亲近与美好,乡间已经逐渐地不再像逝去的时代那样成为人们童年的乐土。乡村作为文化存在的虚化直接导致乡村少年成长中本土资源的缺失,他们是地地道道地“生活在别处”。乡村少年与本土亲近性的缺失。使得乡村少年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乡村少年,但他们同样不是城市文化意义上的少年,他们因此成了一种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成了文化的荒漠中人。他们内在精神的贫乏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大势。
  社会需要文化的支撑,教育更加如此。一种教育必须需要文化的滋养,需要本土文化的滋养。那才是全方位滋养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培育人生各种细微情感的沃土。乡村儿童不仅仅生活在教师、课堂、书本所构成的知识生活之中,而且同时生活在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与乡村文化底蕴无时无刻的渗透之中。电视传媒以城市为中心的外来文化价值的渗透对原来乡村文化价值生活秩序的冲击,中年父母在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乡村文化精神的火落必然导致乡村儿童精神生活的贫乏,加上乡村教育本身的落后,根本不足以积极应对、消解这种贫乏,这样的结果便是乡村儿童精神生活本身的荒漠化。大量的乡村少年不爱读书,嫌恶读书,对读书失去了一份美好的情感。这其中决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个别孩子因为家庭、或者智力原因不爱读书,而是涉及到乡村少年生命存在的根基的问题。他们生存的精神根基正在动摇。
  乡村文化的荒漠化对于处于经济弱势地位的乡村社会而言,有其必然性和毋庸质疑的合理性。但这对于乡村儿童精神与人格发展而言,却可能是无法挽回的伤害,甚至极端一点可以这样说,我们是在用牺牲整个一代乡村儿童幸福童年的代价来赢得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幸耶,抑或不幸,这难道不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编辑/万晓艳
其他文献
雪梅出生在镇东靠颍河的一个小村里,父母都是庄稼人。雪梅打小就一直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希望将来有一天能走出黄土地。初中毕业那年.她经人介绍到省城一家人家做保姆,主要工作是照
初到华盛顿时,外国一位官员告诉笔者:“华盛顿并不代表美国,如果没有到过农村,就不算是真正了解美国。”在美国农民协会的帮助下,笔者到北达科他州河谷市的一家农场,与主人格雷格夫妇同吃同住同劳动,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次现代化的美国农村生活。    美国农民住得不比城里人差    刚接到美国农民协会联系成功的消息,女主人玛茜就打来电话询问笔者的行程。她通过MSN告诉笔者,她家的地址是北达科他州河谷市109大道
这么多沉甸甸的军功章,自1962年李文祥回到家乡。就一直静静地躺在这个泛黄的小布包里,一躺就是48年。采访李文祥,床头斑驳破旧的小斗桌里。那发黄的小布包里仿佛涌动着什么、跳动着什么、闪耀着什么……  编者按:李文祥的事迹之所以感人,不仅在于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不仅在于响应号召带头支农的觉悟,还在于李文祥对待自己的功勋,对待个人得失的一种淡泊态度,在凡人与英雄的反差中,在平常平凡与轰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一日秋风一日薄,黄叶丹枫恋枝柯。从田野里返回的时候,走过一片小树林,脚下是厚厚的叶子,头顶是疏朗的枝叶。
水生饲料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及绿萍等营养丰富,是养猪的好饲料,但长期饲喂.猪易感染姜片吸虫、蛔虫等,从而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为了预防这些寄生虫病的发生
羊黑疫也叫传染性坏死肝炎,是由水肿梭菌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致死性毒血症。此病只侵害青年和成年羊,羔羊很少感染发病。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生在每年的夏秋季节(7~10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