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女大学生的比例随之增加,女大学生毕业人数也连年增加。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分析阐述应届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参考策略。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18-01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女性就业难是世界性问题。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笔者以沈阳某高校本科应届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4份,问卷回收率为89.33%。问卷问题包括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内容。本次调查从影响女大学生的就业因素出发,了解了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为促进女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了参考。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1.个人因素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76.2%的女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在被问及选择该专业的原因时,有73.1%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服从调剂”或“父母/老师选的专业”。这表明女大学生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有待提升。
在校学习情况内容相关的问卷显示,69.4%的女大学生获得过奖学金;65.67%的女大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其他语种同级别考试;50.75%的女大学生通过了大学外语六级考试或其他语种同级别考试。这表明在校学习成绩对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并没有直接帮助。
调查问卷显示,在校女大学生倾向于在毕业后到党政机关、国有事业单位、银行等稳定单位工作。她们认为个人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就业有很大帮助。
在被调研的学生中有9%的女大学生为党员,24.63%的女大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党员学生比非党员学生、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获得的就业机会多。
2.学校因素
本次参与调研的女大学生都来自本科二批高校。调查问卷显示,88.8%的女大学生认为本校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层次低于同城“985”“211”高校。
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在被问及“学校开展具体就业工作的人”时,所有的女大学生都选择了“辅导员”。在被问及“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有哪些”(多选题)时,92.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思想教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只有7.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求职能力培养”。这反映出目前高校过于依赖辅导员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而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偏重于思想教育和就业政策教育,没有对女大学生的求职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工作不能满足女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女大学生缺乏实际求职能力,不能准确把握就业机会,因此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难。
3.社会因素
在被问及“在求职过程中,是否感受到了性别差异待遇”时,88.06%的女生选择了“是”。女性自身生理条件决定了女性在体力、精力方面无法与同龄男性相比。而且女性孕期、产期、哺乳期均无法正常全身心投入工作,期间的工资福利皆由用人单位承担,无形之中增加了用工成本。目前社会法律的缺陷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女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女大学生应抛开以往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偏差,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信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从容面对就业竞争。
二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和专业技能。女大学生应在保持学习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周围人和睦相处。
三是政府应完善落实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消除性别歧视,完善平等就业制度保障。
四是高校应健全自身就业服务能力。高校应摒弃以往过于依靠辅导员来抓就业的工作模式,真正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健全自身就业服务能力,从而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抗私,盈 帅. 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2(3):83-90.
[2]胡尊利,刘 朔,程爱霞,等.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 [J].职教论坛,2008(17).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18-01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女性就业难是世界性问题。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笔者以沈阳某高校本科应届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4份,问卷回收率为89.33%。问卷问题包括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内容。本次调查从影响女大学生的就业因素出发,了解了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为促进女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了参考。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1.个人因素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76.2%的女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在被问及选择该专业的原因时,有73.1%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服从调剂”或“父母/老师选的专业”。这表明女大学生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有待提升。
在校学习情况内容相关的问卷显示,69.4%的女大学生获得过奖学金;65.67%的女大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其他语种同级别考试;50.75%的女大学生通过了大学外语六级考试或其他语种同级别考试。这表明在校学习成绩对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并没有直接帮助。
调查问卷显示,在校女大学生倾向于在毕业后到党政机关、国有事业单位、银行等稳定单位工作。她们认为个人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就业有很大帮助。
在被调研的学生中有9%的女大学生为党员,24.63%的女大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党员学生比非党员学生、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获得的就业机会多。
2.学校因素
本次参与调研的女大学生都来自本科二批高校。调查问卷显示,88.8%的女大学生认为本校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层次低于同城“985”“211”高校。
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在被问及“学校开展具体就业工作的人”时,所有的女大学生都选择了“辅导员”。在被问及“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有哪些”(多选题)时,92.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思想教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只有7.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求职能力培养”。这反映出目前高校过于依赖辅导员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而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偏重于思想教育和就业政策教育,没有对女大学生的求职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工作不能满足女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女大学生缺乏实际求职能力,不能准确把握就业机会,因此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难。
3.社会因素
在被问及“在求职过程中,是否感受到了性别差异待遇”时,88.06%的女生选择了“是”。女性自身生理条件决定了女性在体力、精力方面无法与同龄男性相比。而且女性孕期、产期、哺乳期均无法正常全身心投入工作,期间的工资福利皆由用人单位承担,无形之中增加了用工成本。目前社会法律的缺陷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女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女大学生应抛开以往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偏差,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信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从容面对就业竞争。
二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和专业技能。女大学生应在保持学习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周围人和睦相处。
三是政府应完善落实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消除性别歧视,完善平等就业制度保障。
四是高校应健全自身就业服务能力。高校应摒弃以往过于依靠辅导员来抓就业的工作模式,真正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健全自身就业服务能力,从而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抗私,盈 帅. 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2(3):83-90.
[2]胡尊利,刘 朔,程爱霞,等.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 [J].职教论坛,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