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关乎祖国的未来。新课改是振兴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作为小学數学教师,我们要积极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环境下知识的快速更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就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以此有所贡献。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想、类比、推断等探索性和 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等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
二、充分尊重学生 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建立民主的数学课堂,实施合作教学。创造和谐、互动、活跃、积极、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积极调动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精神饱满和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下去学习、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这也体现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努力的互动过程,既然是“互动”,那就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因此在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共同互动,积极营造双向的互动结果。坚决摈弃那种“我讲你听”的被动式灌输,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符的民主氛围。
教学中,课堂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量身定做。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不甚了解,只采用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式,这样就违背了新课标中学生中心的思想,不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言堂”的课程教学比较难达到教学目的。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要与学生一道寻找道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结合实际教学 增强学以致用意识
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创造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带学生参观新建的教学楼的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计要装修新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计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了,甚至有的学生还发现了自己家装修时有些地方整块的的地板砖摆完了离墙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多准备些来填补空缺,所以他建议在实际购买中还要多买几块砖以填补地面接墙处。
还可以让小学生尽可能地运用数学解决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问题,感受这一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方法。如“一个养鸡场,去年产蛋4990千克,今年比去年多产3010千克,今年约产蛋多少千克?”通过实例,使小学生明确学习数学是实际的需要,是有用的知识。既通过数学合理地解决了问题,又丰富了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体验,增强了他们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讲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帮学生树立信心
由于受传统环境影响,我国的教师和家长在表扬和鼓励学生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此我国的很多学生往往因为缺乏鼓励和关注而丧志信心,尤其是一些成绩稍差的学生,更得不到教师应有的关注,为此,在新课改下,我们一定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生物的信心。
教师在课堂上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帮学生树立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興趣。在介绍数学的概念时,教师还可以穿插讲解一些数学家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钻研精神,改变课堂的枯燥乏味,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五、拓展教材外延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以新颖、生动、活泼的例子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质问等。通过问题设置,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出发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实践,尽可能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那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有效性就一定能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和伟,《小学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思考》,《当代教育发展学刊》,2010 年第12 期
2.吴香勇,《巧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成才之路》,2010 年第27 期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想、类比、推断等探索性和 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等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
二、充分尊重学生 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建立民主的数学课堂,实施合作教学。创造和谐、互动、活跃、积极、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积极调动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精神饱满和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下去学习、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这也体现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努力的互动过程,既然是“互动”,那就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因此在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共同互动,积极营造双向的互动结果。坚决摈弃那种“我讲你听”的被动式灌输,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符的民主氛围。
教学中,课堂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量身定做。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不甚了解,只采用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式,这样就违背了新课标中学生中心的思想,不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言堂”的课程教学比较难达到教学目的。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要与学生一道寻找道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结合实际教学 增强学以致用意识
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创造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带学生参观新建的教学楼的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计要装修新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计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了,甚至有的学生还发现了自己家装修时有些地方整块的的地板砖摆完了离墙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多准备些来填补空缺,所以他建议在实际购买中还要多买几块砖以填补地面接墙处。
还可以让小学生尽可能地运用数学解决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问题,感受这一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的方法。如“一个养鸡场,去年产蛋4990千克,今年比去年多产3010千克,今年约产蛋多少千克?”通过实例,使小学生明确学习数学是实际的需要,是有用的知识。既通过数学合理地解决了问题,又丰富了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体验,增强了他们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讲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帮学生树立信心
由于受传统环境影响,我国的教师和家长在表扬和鼓励学生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此我国的很多学生往往因为缺乏鼓励和关注而丧志信心,尤其是一些成绩稍差的学生,更得不到教师应有的关注,为此,在新课改下,我们一定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生物的信心。
教师在课堂上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帮学生树立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興趣。在介绍数学的概念时,教师还可以穿插讲解一些数学家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钻研精神,改变课堂的枯燥乏味,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五、拓展教材外延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以新颖、生动、活泼的例子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质问等。通过问题设置,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出发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实践,尽可能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那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有效性就一定能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和伟,《小学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思考》,《当代教育发展学刊》,2010 年第12 期
2.吴香勇,《巧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成才之路》,2010 年第2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