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副司长刘利民认为: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把各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并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去。确实如此,教育不仅要关心引导学生建构好自己的生活,更要去关注社会生活,尤其是能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超越现实,构建可能的生活,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这也许更是我们写作教育需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此,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置身于“写作生活的素材”去审度材料可以引发的对生活、对人生的意义,从而让自我的道德、认识、思想品质在审度中得到构建与提升,这也是写作教学的价值追求——文以载道。为此,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必须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言之,作文教学必须体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重审作文教学的价值——让生命拔节的一条隐形途径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习得预先准备好的教材内容和作为学习结果可测的学力,而是学习活动本身的价值。亦即,我们所追求的,首先不是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追求这种学习活动是否具有文化、社会价值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丰富和发展了儿童所形成的社会与文化的意义关联。为此,作为写作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教师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生会不会写作文,会不会在考试中得高分,更要注重的是这种学习活动对学生今后人生的经验。因此,重审作文教学的价值,立足生命成长经验的角度,我们的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
1.注重作文的立意的价值——引导生命走向道德的高位
作文中深刻的立意,不仅是为了表达写作者(学生)对事件或社会生活现象的看法,并以此为结尾来赢得老师的青睐而获得高分。我们更应该透过这样的立意或结尾,看出写作者对生活(叙写的事件,浓缩的一个生活片段)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来自于自我对生活的体验与提炼。它的深刻性就体现了写作者(学生)在作文中显示的思想性与价值观,这种感悟在写作中也许是一种思考,但它将会引导写作者自我的思想提升。在这种感悟的引领下,将会提升写作者的思想高度与道德认识,并将逐渐内化而引导着自我的平时行为,故其深刻的立意(感悟)在写作者生命的行程中起着一种引流深化的作用。这是生命行走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一个自我反省提升的过程。
2.关注作文中的材料的选择——成就生命中必须的观察力
材料,是学生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作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新颖性、生活化是教师指导学生或学生选材、用材的一个基本技巧。来自生活的新颖的材料,在老师眼中是一个闪光点,但我们透过这个闪光点需要思考的是:学生的材料不仅仅是为了作文的需要,其实也反映着学生生命行走的需要——立足生活,又要善于观察生活。缺少这两点,也许学生的作文会缺少材料,学生的作文材料会缺少生活的味道,但更让我们担忧的是学生缺失的是一种基本的观察与观察能力,在生活中,缺少观察,将会失去很多的可借自我思考的素材,缺少观察能力,将会失去很多审美的素材。“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只慧眼”,那将会在生命的历程中缺失许多美的欣赏。以这个层面而言,善用生活化的材料,将推动着写作者走向生活,观察生活,将让习作者的生命显得更为丰富,因为它行走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中,他们将体会到生活、生命的可爱,并将丰富它们。
3.引导作文的情感的抒发——成为生命真实表达的需要
善于表达丰富的真情实感是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老师评判作文时总会以文章的情感是否丰富,是否能打动人为一个依据。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情感,这是写作指导中的一个必备环节。但这并不是一种技巧的传授与演练,而是一种生命表达的需要。学生在生命行走中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必将呈现。言为心声,习作中情感的表达是一种自我的流露。如果不能真切真实地袒露,那么学生的情感可能会有缺失或不能更好地表达。这将阻碍或滞塞生命的前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情感,情感的表达也是人的需要,从这个基础上来说,学生作文中情感的善于表达将优化我们的生命,它将给我们的生命染上绿色而更显生机勃发。
4.精彩作文的语言运用——彰显生命的审美观
语言的运用与训练是习作中的一个重点,任何一个教师指导学生作文都不会忘了语言的指导与训练,可见语言之重要性。我们读文章,喜欢精美的语言,因为它不仅让我们欣赏作者的用词组合能力,更让去体会其中蕴涵的一种美、一种理。那节奏美、音乐美、哲理美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情感与人生,使我们的情感、美感、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在语言的品析中得到升华。其实习作者习作的过程就是学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组织一种美,营造一种美,甚至可以说是创造一种美,这将带给习作者生命的启示:生命的行走中我们不仅需要欣赏美,更要创造美。更重要的是,语言还是与生命对话、交流、沟通的必备工具,用好它可以更好地协调、处理与其它生命的关系。在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中闪现生命的光辉与精彩。
二.重构作文素材的活用——让生命拔节的一种有效手段
佐藤学认为:教育实践中所需要的,不是构成主体之关系的解释,而是变革构成主体之关系的实践。这种实践的性格正是我们应该探讨的。教育实践(教与学)是作为三种关系——同客观世界的认识论关系、同他者的社会学关系、同自己的伦理性关系——的重建而展开的实践。教育实践是“认知性、文化性实践(构筑客体世界意义的实践)”,“社会性、政治性实践(构筑共同体之亲和的关系)”,同时也是“伦理性、存在性实践(通过自我探究、重建自我的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师生同客体对话,同他者对话,同时同自身对话。
1.重构情节,凸显价值取向
基于佐藤学的观点,写作教学就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去记叙事件,更重要的是在记叙事件的同时也要学会分析事件,反思事件,从事件中去思、去悟其中蕴涵的意义,或正面或反面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从而在写作实践中同事件对话,同他人对话,同材料对话,在对话中提升自我的认知、文化与伦理。通俗而言,就是要善于从材料中挖掘令人有所思有所悟的道理,这不仅仅能凸现文章的中心,也在凸现文章中心的同时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素养,重塑更新的自我。 有一篇学生作文“一件难忘的往事”,小作者主要叙写了在一个双休日,妈妈要自己去买面条,而沉浸在电视中的自己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买,结果第一次“因为好玩把面条掉在地上弄脏了,只好把它扔进了垃圾桶”,第二次“又因为好玩把买面条的硬币掉进了下水道”。两次买面条不成,于是他在作文的结尾写道:回家后,妈妈没了办法,只好自己去了。回来后,我被妈妈一顿臭骂,心中只是想着我今天怎么会这么倒霉。
这件事真令我难忘啊!
我指点道:这篇作文应该说比较详尽地记叙了一件难忘的事,从文中事件来看,也应该是小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得比较具体。但是作文如做人,小作者应该在事件中点出难忘的意义来,仅仅在哀叹难忘的是“倒霉”,这不仅不能体现难忘,反而让人觉得小作者是借此在发牢骚,似乎在怨天尤人。从这一点可以窥一般,小作者的为人、情感、素养彰现在我们读者的面前:一个不懂得体谅母亲,连一点最基本的小事都做不来或不想做,我们阅读者肯定会问,你今后会做什么呀?一个缺乏基本的认知、缺乏基本的伦理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写作实践中有何意义、有何价值?
在我建议下,小作者重新构建情节,他把这个结尾修改为:
妈妈见状,询问原因,我只好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妈妈听后叹了口气,说道:“你知道你为什么会把硬币弄掉了吗?”我一听,想道:“为什么呢?”想了半天,也不知为什么。低头望着妈妈那一脸期盼的眼神,我又只好低下头。耳边传来妈妈轻柔的话语:“那是你根本不愿意帮妈妈做事,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如果愿意帮妈妈做事,把这件事放在心上,那你就会一心一意地去做事而不会三心二意、丢三落四了。”是啊,原来我的问题在这儿,我低着头,甚是后悔。
“孩子,做任何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专心致志,认真地去做,否则,你将来肯定也像今天这样,只能空手而回。”妈妈那轻柔的语句一字一字地敲打着我的心灵,我顿时心中豁然开朗,如久卧在床的病人已痊愈一样,一跃而起,说:“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请再给我两枚硬币,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妈妈紧蹙的眉头舒张了开来,又摸出了两枚硬币……
以后每当我做任何事情,妈妈那不经意的话语总会轻轻在耳边响起: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专心致志,认真地做好!”
这样一改,我们可以读出小作者在与材料作对话,在与“妈妈”(材料中的妈妈)作对话,在对话中文章的主旨就鲜明了,立意就提升了。我想写作教育的实践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在自我的修改中不仅仅在修改作文,更是在触动心灵的修改中提升自我的道德认识与思想境界。心动就有行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许就在一次一次的修改中得到了升华,这可能就是写作教育的一个育人功能,或是我们教师教育的价值追求吧。
2.精建细节,提升价值导向
同样,基于佐藤学的理念,在写作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材料、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乃至从材料中提炼情感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提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对材料的价值的思辨,有对材料的感悟,更重要的是进行自我思悟、辨证,即在写作实践中进行自我对话,体现价值追求,其实质是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认识提升的过程。
比如一学生在《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一文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
“餐桌上,我发现父母很少去碰那些我喜欢吃的菜。这是父母对我的一种特别的爱,我的快乐溢于言表,呀,这就是快乐!此时,最后一缕夕阳透过玻璃照射到客厅,屋里的一切都仿佛被镀上了金。空气中,我嗅到了快乐的淡淡清香。”
这段文字,学生从生活中来,从餐桌上父母“不动自己喜欢的菜”这一细节入手,来叙写自己对父母行为的理解——那是父母对我的一种特别的爱,从而自己的快乐溢于言表。
从这个片断看,可以看出学生的观察也较细致,情感抒发也较自然,“自我的快乐”也较好地点题。
但在文章选材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可以发觉,现在的孩子只是一味地承受他人的“爱”,只是一味地索取,在写作中也许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父母爱的理解,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却进入了一个误区——虽我手写我心,虽强调直抒胸臆,“真情实感”是一大要求,但作文如做人,在写作中“做人”意识,对话自我,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意识必须渗透其中,这也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真谛,而在选材中的价值取向,其实正体现这一元素。
于是我在作文指导时,把这一细节巧妙地改为:
餐桌上,我发现父母很少去碰那些我喜欢的菜,我知道,这是父母对我的一种特别的爱,一丝快乐涌上心头,我开心地吃着,不经意间却见父母只是在挑着饭粒,吃着那我不喜欢的菜(也许他们也不太喜欢吃),父母脸上虽然呈现着幸福,看着自己的孩子狼吞虎咽,内心也与我一样的快乐,但父母爱我,让我快乐、幸福,甚至快乐着我的快乐,幸福着我的幸福,我呢,作为一个孩子,何时去“爱”他人,也让他们开心快乐呢?想到这,一点内疚涌了上来,也许该拿出点行动来,于是我伸出筷子,挟了一筷菜,把它放到爸爸的碗里,爸爸吃惊地看着我,继而笑了……我又伸开筷子,挟了妈妈喜欢的菜,把它放到妈妈的碗中,妈妈推辞道:“孩子,那是你喜欢的菜,你多吃点吧。”我说道:“我吃多了,那味道真好,你们也尝尝。”妈妈听了我的话,笑了笑,也终于品尝了起来。
看着父母开心地吃着可口的饭菜,我的内心终于平稳了下来: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它让我明白了,在被他人爱的同时,也要付出回报。尤其作为子女,更要懂得去孝顺疼爱自己的父母。
此时,最后一缕夕阳透过玻璃照射到客厅,屋里的一切都彷佛被镀上了金。空气中,我嗅到了“快乐”的淡淡清香。那天,餐桌上,我让父母品味了“我”的爱,那天,在餐桌上,我终于捡到了快乐的钥匙,正是这把钥匙,打开了我的爱心;正是这把钥匙,让我变得更有爱心、更乐于助人了。
当然,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设计情节,以体现自己“爱他人”之乐。
相比两者材料,前者的价值取向就低于后者,文章材料相近,但立意却有高低之别。后者不仅教育了自我,也给他人以教化,这样的文章有看头。对学生的习作练习,做教师的必须注重这一点,引导很重要。
当然,有人会说,后者有点虚构,现在提倡学生作文不是要选真实材料吗?我认为,作文合理的虚构是必要的,只要这个虚构合情合理,这个虚构符合场景,这个虚构对作者与读者有教益,这样的虚构也是我们初学创作的一大源泉。
吴永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宜兴。责任编校:王 玲
一.重审作文教学的价值——让生命拔节的一条隐形途径
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习得预先准备好的教材内容和作为学习结果可测的学力,而是学习活动本身的价值。亦即,我们所追求的,首先不是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追求这种学习活动是否具有文化、社会价值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丰富和发展了儿童所形成的社会与文化的意义关联。为此,作为写作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教师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生会不会写作文,会不会在考试中得高分,更要注重的是这种学习活动对学生今后人生的经验。因此,重审作文教学的价值,立足生命成长经验的角度,我们的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
1.注重作文的立意的价值——引导生命走向道德的高位
作文中深刻的立意,不仅是为了表达写作者(学生)对事件或社会生活现象的看法,并以此为结尾来赢得老师的青睐而获得高分。我们更应该透过这样的立意或结尾,看出写作者对生活(叙写的事件,浓缩的一个生活片段)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来自于自我对生活的体验与提炼。它的深刻性就体现了写作者(学生)在作文中显示的思想性与价值观,这种感悟在写作中也许是一种思考,但它将会引导写作者自我的思想提升。在这种感悟的引领下,将会提升写作者的思想高度与道德认识,并将逐渐内化而引导着自我的平时行为,故其深刻的立意(感悟)在写作者生命的行程中起着一种引流深化的作用。这是生命行走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一个自我反省提升的过程。
2.关注作文中的材料的选择——成就生命中必须的观察力
材料,是学生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作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新颖性、生活化是教师指导学生或学生选材、用材的一个基本技巧。来自生活的新颖的材料,在老师眼中是一个闪光点,但我们透过这个闪光点需要思考的是:学生的材料不仅仅是为了作文的需要,其实也反映着学生生命行走的需要——立足生活,又要善于观察生活。缺少这两点,也许学生的作文会缺少材料,学生的作文材料会缺少生活的味道,但更让我们担忧的是学生缺失的是一种基本的观察与观察能力,在生活中,缺少观察,将会失去很多的可借自我思考的素材,缺少观察能力,将会失去很多审美的素材。“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只慧眼”,那将会在生命的历程中缺失许多美的欣赏。以这个层面而言,善用生活化的材料,将推动着写作者走向生活,观察生活,将让习作者的生命显得更为丰富,因为它行走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中,他们将体会到生活、生命的可爱,并将丰富它们。
3.引导作文的情感的抒发——成为生命真实表达的需要
善于表达丰富的真情实感是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老师评判作文时总会以文章的情感是否丰富,是否能打动人为一个依据。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情感,这是写作指导中的一个必备环节。但这并不是一种技巧的传授与演练,而是一种生命表达的需要。学生在生命行走中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必将呈现。言为心声,习作中情感的表达是一种自我的流露。如果不能真切真实地袒露,那么学生的情感可能会有缺失或不能更好地表达。这将阻碍或滞塞生命的前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情感,情感的表达也是人的需要,从这个基础上来说,学生作文中情感的善于表达将优化我们的生命,它将给我们的生命染上绿色而更显生机勃发。
4.精彩作文的语言运用——彰显生命的审美观
语言的运用与训练是习作中的一个重点,任何一个教师指导学生作文都不会忘了语言的指导与训练,可见语言之重要性。我们读文章,喜欢精美的语言,因为它不仅让我们欣赏作者的用词组合能力,更让去体会其中蕴涵的一种美、一种理。那节奏美、音乐美、哲理美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情感与人生,使我们的情感、美感、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在语言的品析中得到升华。其实习作者习作的过程就是学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组织一种美,营造一种美,甚至可以说是创造一种美,这将带给习作者生命的启示:生命的行走中我们不仅需要欣赏美,更要创造美。更重要的是,语言还是与生命对话、交流、沟通的必备工具,用好它可以更好地协调、处理与其它生命的关系。在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中闪现生命的光辉与精彩。
二.重构作文素材的活用——让生命拔节的一种有效手段
佐藤学认为:教育实践中所需要的,不是构成主体之关系的解释,而是变革构成主体之关系的实践。这种实践的性格正是我们应该探讨的。教育实践(教与学)是作为三种关系——同客观世界的认识论关系、同他者的社会学关系、同自己的伦理性关系——的重建而展开的实践。教育实践是“认知性、文化性实践(构筑客体世界意义的实践)”,“社会性、政治性实践(构筑共同体之亲和的关系)”,同时也是“伦理性、存在性实践(通过自我探究、重建自我的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师生同客体对话,同他者对话,同时同自身对话。
1.重构情节,凸显价值取向
基于佐藤学的观点,写作教学就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去记叙事件,更重要的是在记叙事件的同时也要学会分析事件,反思事件,从事件中去思、去悟其中蕴涵的意义,或正面或反面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从而在写作实践中同事件对话,同他人对话,同材料对话,在对话中提升自我的认知、文化与伦理。通俗而言,就是要善于从材料中挖掘令人有所思有所悟的道理,这不仅仅能凸现文章的中心,也在凸现文章中心的同时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素养,重塑更新的自我。 有一篇学生作文“一件难忘的往事”,小作者主要叙写了在一个双休日,妈妈要自己去买面条,而沉浸在电视中的自己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买,结果第一次“因为好玩把面条掉在地上弄脏了,只好把它扔进了垃圾桶”,第二次“又因为好玩把买面条的硬币掉进了下水道”。两次买面条不成,于是他在作文的结尾写道:回家后,妈妈没了办法,只好自己去了。回来后,我被妈妈一顿臭骂,心中只是想着我今天怎么会这么倒霉。
这件事真令我难忘啊!
我指点道:这篇作文应该说比较详尽地记叙了一件难忘的事,从文中事件来看,也应该是小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得比较具体。但是作文如做人,小作者应该在事件中点出难忘的意义来,仅仅在哀叹难忘的是“倒霉”,这不仅不能体现难忘,反而让人觉得小作者是借此在发牢骚,似乎在怨天尤人。从这一点可以窥一般,小作者的为人、情感、素养彰现在我们读者的面前:一个不懂得体谅母亲,连一点最基本的小事都做不来或不想做,我们阅读者肯定会问,你今后会做什么呀?一个缺乏基本的认知、缺乏基本的伦理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写作实践中有何意义、有何价值?
在我建议下,小作者重新构建情节,他把这个结尾修改为:
妈妈见状,询问原因,我只好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妈妈听后叹了口气,说道:“你知道你为什么会把硬币弄掉了吗?”我一听,想道:“为什么呢?”想了半天,也不知为什么。低头望着妈妈那一脸期盼的眼神,我又只好低下头。耳边传来妈妈轻柔的话语:“那是你根本不愿意帮妈妈做事,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如果愿意帮妈妈做事,把这件事放在心上,那你就会一心一意地去做事而不会三心二意、丢三落四了。”是啊,原来我的问题在这儿,我低着头,甚是后悔。
“孩子,做任何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专心致志,认真地去做,否则,你将来肯定也像今天这样,只能空手而回。”妈妈那轻柔的语句一字一字地敲打着我的心灵,我顿时心中豁然开朗,如久卧在床的病人已痊愈一样,一跃而起,说:“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请再给我两枚硬币,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妈妈紧蹙的眉头舒张了开来,又摸出了两枚硬币……
以后每当我做任何事情,妈妈那不经意的话语总会轻轻在耳边响起: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专心致志,认真地做好!”
这样一改,我们可以读出小作者在与材料作对话,在与“妈妈”(材料中的妈妈)作对话,在对话中文章的主旨就鲜明了,立意就提升了。我想写作教育的实践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在自我的修改中不仅仅在修改作文,更是在触动心灵的修改中提升自我的道德认识与思想境界。心动就有行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许就在一次一次的修改中得到了升华,这可能就是写作教育的一个育人功能,或是我们教师教育的价值追求吧。
2.精建细节,提升价值导向
同样,基于佐藤学的理念,在写作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材料、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乃至从材料中提炼情感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提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对材料的价值的思辨,有对材料的感悟,更重要的是进行自我思悟、辨证,即在写作实践中进行自我对话,体现价值追求,其实质是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认识提升的过程。
比如一学生在《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一文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
“餐桌上,我发现父母很少去碰那些我喜欢吃的菜。这是父母对我的一种特别的爱,我的快乐溢于言表,呀,这就是快乐!此时,最后一缕夕阳透过玻璃照射到客厅,屋里的一切都仿佛被镀上了金。空气中,我嗅到了快乐的淡淡清香。”
这段文字,学生从生活中来,从餐桌上父母“不动自己喜欢的菜”这一细节入手,来叙写自己对父母行为的理解——那是父母对我的一种特别的爱,从而自己的快乐溢于言表。
从这个片断看,可以看出学生的观察也较细致,情感抒发也较自然,“自我的快乐”也较好地点题。
但在文章选材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可以发觉,现在的孩子只是一味地承受他人的“爱”,只是一味地索取,在写作中也许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父母爱的理解,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却进入了一个误区——虽我手写我心,虽强调直抒胸臆,“真情实感”是一大要求,但作文如做人,在写作中“做人”意识,对话自我,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意识必须渗透其中,这也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真谛,而在选材中的价值取向,其实正体现这一元素。
于是我在作文指导时,把这一细节巧妙地改为:
餐桌上,我发现父母很少去碰那些我喜欢的菜,我知道,这是父母对我的一种特别的爱,一丝快乐涌上心头,我开心地吃着,不经意间却见父母只是在挑着饭粒,吃着那我不喜欢的菜(也许他们也不太喜欢吃),父母脸上虽然呈现着幸福,看着自己的孩子狼吞虎咽,内心也与我一样的快乐,但父母爱我,让我快乐、幸福,甚至快乐着我的快乐,幸福着我的幸福,我呢,作为一个孩子,何时去“爱”他人,也让他们开心快乐呢?想到这,一点内疚涌了上来,也许该拿出点行动来,于是我伸出筷子,挟了一筷菜,把它放到爸爸的碗里,爸爸吃惊地看着我,继而笑了……我又伸开筷子,挟了妈妈喜欢的菜,把它放到妈妈的碗中,妈妈推辞道:“孩子,那是你喜欢的菜,你多吃点吧。”我说道:“我吃多了,那味道真好,你们也尝尝。”妈妈听了我的话,笑了笑,也终于品尝了起来。
看着父母开心地吃着可口的饭菜,我的内心终于平稳了下来: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它让我明白了,在被他人爱的同时,也要付出回报。尤其作为子女,更要懂得去孝顺疼爱自己的父母。
此时,最后一缕夕阳透过玻璃照射到客厅,屋里的一切都彷佛被镀上了金。空气中,我嗅到了“快乐”的淡淡清香。那天,餐桌上,我让父母品味了“我”的爱,那天,在餐桌上,我终于捡到了快乐的钥匙,正是这把钥匙,打开了我的爱心;正是这把钥匙,让我变得更有爱心、更乐于助人了。
当然,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设计情节,以体现自己“爱他人”之乐。
相比两者材料,前者的价值取向就低于后者,文章材料相近,但立意却有高低之别。后者不仅教育了自我,也给他人以教化,这样的文章有看头。对学生的习作练习,做教师的必须注重这一点,引导很重要。
当然,有人会说,后者有点虚构,现在提倡学生作文不是要选真实材料吗?我认为,作文合理的虚构是必要的,只要这个虚构合情合理,这个虚构符合场景,这个虚构对作者与读者有教益,这样的虚构也是我们初学创作的一大源泉。
吴永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宜兴。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