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将书本上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并没有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告之学生,这就使数学学习过程中显得非常枯燥乏味。本文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作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文针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弊端,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即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一、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将数学与活动、生活、学习有机结合。因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所以不能将数学与生活分离开来,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一个班有四十个学生,分四行,每行十个人,也就是五桌,老师在教孩子乘法时就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一个桌子有两个学生坐着,五桌有十个人,也就是5×2=10;共有四行,一行十个人,也就是4×10=40人。这样,通过实际的问题启发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发现、研究和总结,并且理解、掌握得更快更准确。教师积极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其实是很普遍的,并不单纯只是理论性的知识东西,也并不枯燥乏味。
老师将生活情景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进一步突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真正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
二、教师努力创设生活情景
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它教会了人们很多东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注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多积累数学经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老师可以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初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积累经验和总结方法。例如,在学习统计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统计班级中有多少女生,多少男生;统计班级内有多少女生扎辫子;统计班级内有多少同学戴眼镜,等等。通过实践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增强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数学实践活动
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事情,学生才会记忆深刻,掌握理解起来也更容易。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实践和体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认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尽量教会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能太放纵。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学习意识不强,在活动中容易偏离主题,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从而真正达到活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可以让学生用尺子量一下桌椅板凳,观察一下它们的尺寸有什么不同及相同之处。这样做既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他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动中学,在无负担中学”。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法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他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小摊贩的口算技能;学完了“长方形面积周长的计算”,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的书桌、房间面积的大小和周长是多少;学了米、千克的认识,让学生走一走,估计一下一步的长度,掂一掂自己书包的重量,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等。在学习了“统计与猜测”数学知识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全校各年级的人数及全校总人数,也可以统计各年级的少先队员人数;可以在家中统计每周或每月的消费状况,也可以统计妈妈每周或每月干家务活的时间等。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增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原型,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就要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理解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明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就可以真正地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
参考文献:
[1]董松涛.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02).
[2]王小龙.让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学周刊B版,2010(12).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文针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弊端,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即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一、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将数学与活动、生活、学习有机结合。因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所以不能将数学与生活分离开来,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一个班有四十个学生,分四行,每行十个人,也就是五桌,老师在教孩子乘法时就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一个桌子有两个学生坐着,五桌有十个人,也就是5×2=10;共有四行,一行十个人,也就是4×10=40人。这样,通过实际的问题启发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发现、研究和总结,并且理解、掌握得更快更准确。教师积极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其实是很普遍的,并不单纯只是理论性的知识东西,也并不枯燥乏味。
老师将生活情景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进一步突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真正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
二、教师努力创设生活情景
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它教会了人们很多东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注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多积累数学经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老师可以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初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积累经验和总结方法。例如,在学习统计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统计班级中有多少女生,多少男生;统计班级内有多少女生扎辫子;统计班级内有多少同学戴眼镜,等等。通过实践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增强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数学实践活动
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事情,学生才会记忆深刻,掌握理解起来也更容易。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实践和体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认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尽量教会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能太放纵。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学习意识不强,在活动中容易偏离主题,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从而真正达到活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可以让学生用尺子量一下桌椅板凳,观察一下它们的尺寸有什么不同及相同之处。这样做既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他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动中学,在无负担中学”。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法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他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小摊贩的口算技能;学完了“长方形面积周长的计算”,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的书桌、房间面积的大小和周长是多少;学了米、千克的认识,让学生走一走,估计一下一步的长度,掂一掂自己书包的重量,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等。在学习了“统计与猜测”数学知识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全校各年级的人数及全校总人数,也可以统计各年级的少先队员人数;可以在家中统计每周或每月的消费状况,也可以统计妈妈每周或每月干家务活的时间等。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增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原型,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就要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理解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明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就可以真正地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
参考文献:
[1]董松涛.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02).
[2]王小龙.让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学周刊B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