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法制案例,激发探索兴趣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笔者结合初二思想品德课特点,针对所教学生实际,在教学工作中根据课本知识内容,在授课中精选,运用案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兴趣的。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掌握了法律知识,并能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又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之从小养成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护法的行为习惯,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案例时效性 生活化 参与性 情境化
  
  初二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使青少年能够从小养成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护法的好习惯。但现实教学中,法律知识对中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加之学生接触太少,不像小说那样生动,不像理科那样变化无穷,学生学起来感到单调无味,所以吃力不少,学业成绩很难提高。面对如此现状,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兴趣,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注重案例的时效性:选用案例,注意新颖,保证时效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中每课都有大量案例,学生在预习功课时都已见过了,并对其内容也略知一二,教师上课再用,学生就失去新鲜感,学习兴趣也会减弱。我想如果能多多选用一些权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社会调查”中的新鲜案例,南京电视台城市频道的“石头会说话”“法制现场”“零距离”;南京十八频道的“法制追踪”“东升工作室”和《中国法制报》中的典型案例,就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因此,我就坚持每天看法制新闻、订阅法制报刊等。并把看到的与教学相关的最新鲜的最有趣最实用的案例充实到我的课堂教学中去,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再通过学生自己品味、讨论、分析以唤起学生共鸣。如在讲“未成年人保护法”一节时,我就在课堂上播放了事先录制好的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严厉惩治拐卖儿童犯罪”的专栏案例,同时也选用了我省电视台播放2010年甘肃舟曲地区遭遇到特大泥石流灾害后,面临开学,政府部门想方设法及时保障儿童按时入学接受教育的案例后,就提出“国家和政府的这些举措说明了什么”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结合课文内容,道出共鸣,都认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效应,这样教材中绝大部分的重点内容实际上是学生们在自己了解和分析了老师列举的课堂案例后通过讨论自发得出的结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并且效果非常明显。
  二、注重案例的生活化:选用案例,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课堂选用案例,一定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切勿高深莫测。通过讲述老百姓普通的日常生活,从一件件平凡小事中,使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如在讲到“违法和犯罪”关系时,就针对我校某些学生“大法不犯,小错不断,法办不够条件”的思想认识,就让学生回顾南京市梅园派出所在我校进行法制教育大会上列举的案例:一个原本是三好学生,后来与社会上有流氓行为的人来往,逐渐变得无心学习,经常不交作业,旷课上网,还发展到偷拿同学东西,打骂同学的现象,受到学校多次批评教育。但本人不思悔改,又多次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与赌博等,曾被派出所管教,但他们不记取教训。一天晚上持刀进入市民李某家企图盗窃,被李某发现后,他将李某打昏,盗得现金500元,后被人民法院判刑。结合这一案例,运用教材知识,组织学生讨论。由于教材案例来自于学生身边,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易于学生接受。学生在发言中说:“违纪是违法的前奏,违法是犯罪的阶梯,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三、注重案例的展示法:选用案例,要精心设计教法
  在一堂普通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往往要列举很多案例。但并不是说在一节课中堆积尽可能多的案例就可以让学生理解的,过多过杂的案例只会让人厌倦。需要结合教材的需要,在这些案例中必须要有一个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案例为主线来贯穿于本堂课的教学,以保证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因此,要结合教材内容精选设计案例教法,要切实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来选,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堂知识内容。我在讲“犯罪与刑法”这节时,就列举发生在2009年10月南京市玄武区的谭某谋财杀人的犯罪实例,提出假设,若是谋财属什么性质?杀人又是何种违法,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言回答:“谋财属一般违法,杀人属严重违法,也就是犯罪。通过对比分析,区分了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又可归纳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又得出了犯罪应受刑法处罚的结论。因选用了就发生在本地的案例,加之新闻媒体已经进行了相关报道,同学们比较熟悉,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很自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注重案例的参与性:借用案例编小品,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要想很好地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就要把课本上的法律条文变为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这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笔者就结合各班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从中选择一些有表演才能的,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让他们来组织编排一段小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如在讲述《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一课时,我就根据实际生活中会发生的各种与权利相关的案例,把它们收集起来,结合到一起,然后组织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因为这些权利都是学生们每天自己都可以经历到的,所以表演起来并无难度,反而更加投入。在讲述《财产属于谁》一课时,针对现代社会中关于财产分配的意识加强而导致因财产分配问题而引发的法律官司和纠纷不断的多个实例,编成《女孩经商以后》《一套房子,两张遗嘱》等小品剧,让学生在演出中深思体会,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联系了学生思想实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对学生的法律要求,从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以上种种只是在这次教改和创新教育中的点滴尝试,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望各位同仁探讨共勉,力求共同做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而奋斗。
  作者单位: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班主任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创建团结进取的班风和勤奋钻研的学风。因此,我认为,要使学生在学习上全面进步,首先要构建一个有着良好班风和学风的集体,其次要在班级中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一、培养班级效仿的楷模  班级的“效仿对象”即班中合格生典型的培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
时间一晃又过了一个月,在这个月中,我体验了课改的痛苦与烦恼,同样也收获了课改的快乐与幸福,真可谓收获颇多,喜忧参半。  一、一次历练  开学以来,我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贯彻学校倡导的课堂教学改革精神,一直在课堂上磨炼“3 1”课堂教学模式。其间磨炼的课时,语文、数学加起来也不少于百十节,但总是达不到课改的目的,不符合操作模式要求。行走在课改路上的我,犹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不知摔了多少跤,跌了多少
中小学英语是学生英语人生的起步之梯,通过种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达到学生爱上英语,进而提升其英语水平的效率。  一、课堂游戏化,气氛轻松化  英语是一门需要开口的语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儿童而言过于压抑,也可能会因为环境过于压抑导致学生过于拘束而产生一定的错误,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适得其反。因此首先改变环境让学生敢于在课堂开口说话。  1.开展游戏活动,建立實际场景  儿童喜欢游戏,尤其是中小学生,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汉字写字,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奠定文学基础的重要环节。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拥有种类繁多的优秀艺术文化,而在这其中,文字艺术,又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可以说,有了文字才有了如今我们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在人一生中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小学阶段,进行好写字教学,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如今,许多小学生在
摘 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艺术课教学应“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教学目的。以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悬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教学方法简单,教学观念陈旧,忽视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发
摘 要:导入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有效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为了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需要教师讲究一定的导入技巧,要避免盲目追求表面花哨与热闹,不顾及导入的内容,而使得导入流于形式的做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且形式多样。需要教师遵循新标准、新理念的指导,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以此
摘 要:以某普通中学高三学生为例,探讨在高考前30天备战高考的心态调整策略,期望能对更多面临高考的学生进行指引。  关键词:高考;心态;调整策略  过去一年,笔者接触到不少努力拼搏的高三学生,并对其中一些学生长期观察。本文以某普通中学高三学生为例,通过与其和家长的交流,笔者试探讨在接下来的30天中如何使其调整好心态迎接高考,希望能使更多学生收益。  一、案例背景  1.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成绩能达
一、问题的引出  儿童诗歌教学是培养儿童的语言文化摄入与输出意识,为之后的小学阶段的语文科目学习打下良好的潜在基础的一个阶段。开展诗歌教育,在普及基本的汉语文字书面表达原则的同时,还担负着对幼儿群体进行初等的美学观念熏陶的二重任务功能。就其在美学意识熏陶方面的意义而言,一般认为,它能够发挥其他的教育学科门类无法替代的教育学功用。我们开展儿童诗歌教學活动策略研究,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对所谓的儿童诗歌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体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这无疑是要求幼儿拥有良好的自信心。所以在体操教学活动中应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关键词:纲要;体操;自信心  一、创设环境,营造氛围,赢得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通过让幼儿园的每一堵墙都
摘 要:新课程改革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结合教学经验,通过对思维导图、谚语引入、创设活动、课外探索、赏识评价等多种趣味化教学策略的探讨,以期对英语教学进行一些有益思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生兴趣;趣味化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趣味源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需要,这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在初中教学课堂上,英语是一门不易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