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趣味教学 构建轻松音乐课堂

来源 :家长·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ek11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趣味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音乐趣味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小学音乐教学概述
  音乐是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从古至今,人类很多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现的。音乐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以丰富的內涵和形式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逐渐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
  首先,趣味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学生音乐学习思维的活跃程度,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发展。其次,趣味教学能构建轻松的音乐课堂,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学习素养。最后,趣味音乐课堂的构建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趣味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趣味教学方式的提出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小学音乐趣味教学策略分析
  (一)创设趣味课堂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趣味情境的创设方式丰富多样,同时也是调动小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为学生们创设趣味游戏的环节,让学生们在音乐游戏中充分地感受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如,以人民音乐出版社《春天举行音乐会》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闯关音乐游戏:
  教师:同学们,春姑娘来啦!(音乐响起)春姑娘被我们优美的音乐吸引了,她想举办一场大型的音乐宴会,你们想不想参加?学生:想!教师:只有通过了春姑娘的闯关游戏,我们才能去参加宴会。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闯关任务吧!(教师示范《春天举行音乐会》这一首歌曲,让学生们认真倾听后回答问题)
  滴答  0 滴   答  0 / 沙沙  0 沙   沙  0 / 轰隆  隆隆   隆 / 哗啦  啦啦   啦
  教师:同学们,你们从老师的歌声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呢?学生1:有雨声,滴答滴答;学生2:还有风声,沙沙沙沙;学生3:小河流水的声音,哗啦哗啦。教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风沙沙沙沙、春雨滴答滴答、春雷轰隆轰隆、小河流水哗啦哗啦,小动物们都来参加宴会,春姑娘很开心。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他们吧!
  通过简单的师生互动游戏环节,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方式,如故事情境等,借助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音乐课程的趣味性。故事就像一首诗,迎着自由的旋律;故事是一幅画,渲染着明艳的色彩;故事像一条小溪,流淌着清澈的泉水,欢快地流进我们的心田。借助故事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将音乐内容与故事情境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音乐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特征,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进行多样化的趣味教学,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来开展音乐创编活动,如班级音乐舞会、音乐短剧等,从教材内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身边的乐器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活动形式,有利于促使其积极主动地融入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音乐课外活动的有效性,也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趣味教学方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音乐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课外活动,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为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他文献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要提前进行备课,备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两点:第一是教材,第二是学生。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参考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更加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来搜集教学所需资料。网络上的信息量非常大,教师在搜寻相关资料的时候,还要注意进行资料的筛选,确保资料符合教学要求。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此,建议教师从以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要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从教材大纲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思维,提高其认识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能够使学生形成獨特的数学见解,有利于其深层次的记忆与理解。本文将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活动的根本特征是:具
期刊
学生合作互助教学属于小组、团队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分工和互助性。合作助学是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注重学生知识获取阶段的体验,将传统的个体学习转变为群体学习,促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均可得到锻炼。本文以浙科版高三生物试卷讲评为例,分析讲评课合作助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一、成立合作小组,制定考核方案  在高一开学初期,教师就应该依据班级人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兴趣爱好、中考生物成绩等,将学生合理划分
期刊
近年来,随着教学的改革,人们对初中英语的认知和关注度不断上升,如何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是现代教学的关键教学目标。目前提出的新型学案导学法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学案导学法的论述  由于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
期刊
口语交际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的听话和说话方面的能力,该项教学活动主要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体现。从生理角度来看,其主要由四个阶段构成:一是构思阶段,即在头脑中产生所要表达的思想,确定说话的内容;二是转换阶段,即将要表达的思想转换成言语信息;三是执行阶段,即将言语信息转换成口头语言;四是输入和反馈阶段,即谈话人输出了言语信息的声音后,受话人接受并反馈信息的过程。
期刊
众所周知,英语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词汇的记忆,而且还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和写作是大多数学生难以攻克的部分。英语的阅读和写作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两者有机结合来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在阅读进步的同时,写作能力也有着质的飞跃。本文将论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使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有效结合。  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英语文章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语言丰富,信息量大,
期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夯实文化基础的同时能得到自主发展和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在课标中有了明确的要求,要面对所有学生,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根本,以提升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为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令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
期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初中生语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它以学生和阅读文本对话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探究、感知课文内容,获取文本信息和启示,最终提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因此,
期刊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是主体,但是在新课改之后,新的教学理念被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逐渐被推广,并且收获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学生英语学习有效性,强化学生对英语学科的掌握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采取新奇独特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上的主角,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因此,本文对以学生为中心
期刊
语文课程是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 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基本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将来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学生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