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应用心理学已悄然发生了重大学术转向,那就是从单纯研究病态心理转为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并由此产生一门新的学科——积极心理学。文章从北师大刘翔平教授主编的《当代积极心理学》一书入手,在深刻研读该书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笔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和感悟,并试图倡导人们尤其是教师群体充分应用积极心理学的良好理念,来引领学生崇尚高级人性,注重情感体验,提升人格优势,努力习得幸福。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高级人性 人格优势
现代应用心理学已悄然发生了重大学术转向,那就是从单纯研究病态心理转为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并由此产生一门新的学科——积极心理学。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精神价值迷失、功利主义占主导价值,它就像一股清泉,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北师大刘翔平教授主编的《当代积极心理学》一书,更以当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本土学者的学术风格深刻解析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精髓和全貌,令品读之人回味无穷、感悟良多。在此采撷几瓣花絮与老师们分享。
【分享一】目标美好 崇尚高级人性
当代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实证研究,通常认定美国的塞利格曼是其主要倡导人,它是一门关于人的潜能和美德的科学,也是一门关于人类幸福的学科。它的主要目标为使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宽容的人,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人,一个专注于做事和享受做事过程的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具有抗逆力的坚强的人,总之,使人成为一个具有一切美好品质的人。这些主张,说来很具戏剧性,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如此的吻合,也是我们始终倡导和追求的传统美德。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如此美好,可升华每个个体的人生境界!它因此被称为人类幸福的学科。
【分享二】标志清晰 注重主观幸福
我们从病症学的角度看,焦虑是心理疾病的典型症状,而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主观幸福感。经常焦虑、抑郁的人属于心理不健康;常常能体会到主观幸福感、自我感觉良好的个体则属于心理健康者。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状态的标志,它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
情绪状态积极
——幸福快乐:创造了玩的冲动,突破限制。
——广泛兴趣:喜欢探索世界,摸索新经验。
——感觉满意:活在当下,享受生活。
心理功能良好
——肯定自我:能接纳自我,正确看待自我的各个方面。
——持续发展:在个人成长方面,能实现自己的潜能,有较高的效率。
——目标感强:生活中有目标、有方向、有意义。
——把握环境:能选择或创造适合个人的环境。
——自主性强:能自我决定,自己的行为独立调节。
社会性的幸福感
——社会接纳:对待他人态度积极,承认他人的权利,并接纳他人。
——社会实现:对社会的认可度高,关心社会,认为“世界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好地方”。
——社会归因:能够无私奉献社会,感觉团体活动是有价值的。
——社会凝聚:对社会的看法是理智的、合乎群体价值的。
——社会整合:加入某个团体,参与团体生活,认为“我的团体是快乐的源泉”。
倘若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常常能体现以上外显特征,则足以证明该个体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对于现代社会具有持久的适应功能和良好的适应状态。
【分享三】路径可行 幸福可以习得
许多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实证研究,认为主观幸福完全可以依靠后天来获得,幸福的源头在我们自己的内心,自己就是一切,这就是幸福最主要的品质。幸福并不在于与别人的攀比,而是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宁静,人的主观幸福是可以习得的。主要路径有:
1. 自我接纳提升自信。自卑的人不可能经常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唯有接纳自我、乐观自信才是每个个体持久快乐的重要前提。只有喜欢自己、相信自己,学会充分欣赏自己,诚恳面对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2. 积极改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跟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有爱、有家、有朋友、有安全感才能带来巨大的正能量。改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内外兼修,一是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内在品质和品性,人与人之间要建立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二是要主动增加社会交往,尽可能采用积极的方式,如提供信息、面带笑容、肯定他人等,这样才能提高交往的有效性。
3. 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做一个健康的人是最基本的目标。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请一名私人医生的作用更大,例如健康的饮食、睡眠、居住环境均很重要。另外,定期参加体育锻炼,进行定量的有氧运动,享受户外阳光也十分必要,它能清除人们的负面情绪,从而使我们保持更加良好的心态。
4. 培养兴趣有所爱好。西方有位作家说过:“不论你爱好什么都可以,但你总得有所爱好。”有所爱好,精神才有所寄托,心灵才有所附着。你的工作可以是你的爱好,但我们不妨在工作之外,再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就像社区广场上的那些大姐、大妈们,闲暇之余,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尽情运动,舞姿翩翩,有时还不由自主地轻声哼唱,那种饱满的精神,愉悦的心态,乐在其中的满足,又何尝不让人羡慕。
【分享四】核心特质 提升人格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借助一些具有描述性、概括性的词汇来描述个体的人格特点,例如热情、开朗、敏感、孤僻、争强好胜等。也许单凭几个词汇不能涵盖某个人的人格特质,但却足以勾勒出个体在人格上的大致轮廓,呈现出他的特异性。由此引出了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格特质”概念,积极心理学家赋予其另外一个名称——“人格优势”。积极心理学家提炼出人类本性中的六种美德,它们分别是: 智慧:认知层面的优势,主要指获得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勇气:情感层面的优势,主要指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意志。
仁慈:人际层面的优势,主要指建立亲密关系的品质。
正义:身为公民的优势,主要指扮演社会角色的品质。
节制:自持处世的优势,远离骄奢无度。
超越:自我实现的优势,主要指寻求超乎个体的生命意义。
积极心理学家们指出,以上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即我们的人格优势,是个体幸福感的有力源泉。谁拥有的人格优势越多,那么谁就越幸福。
【分享五】学校应用 重在情感体验
近年来,我们逐渐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关注学生的弱点和错误,忽视学生的优势和正面力量。而积极心理学却非常注重后者,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抓手,学校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 幸福感教育。在我国,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尚未得到很好的重视,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较低,年级越高,幸福感越低。我们倡导以下几种提高学生幸福感的生活方式:
首先,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一是引导学生经常体验愉快的情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愉快,把握当下。二是引导学生对待过去要有满意感,杜绝不良体验。三是让学生对将来持乐观态度,树立生活的目标,满怀希望展望将来。四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的活动。提升情绪体验最有效的三种活动方式是社会活动、体育活动、休闲娱乐。
其次,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性。智慧、勇气、爱、公正、自我节制和真善美的情操是人性的六大美德,老师们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学会用自己的美德去积极生活。
最后,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我们的生命有三个层次,即生理生命、内涵生命和超越生命。引导学生体验幸福感,不能仅仅让他们体验生理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体验超越自身带来的快乐,引导他们进行优势建构,克服缺点,追求人生的现实意义。
2. 感恩教育。积极心理学认为,感恩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利他行为,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校感恩教育应当包含这样几个部分:
知恩于心。感恩教育应当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只有学生懂得知恩,才会将自己生命中的一切看作是来之不易的,才会小心地珍惜生命的赐予。
谢恩于言。知恩则要谢恩,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存有感激之情,还要善于表达。谢恩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才会真正体会到世界的美好和人类的相爱。
报恩于行。当学生产生谢恩的冲动之后,学校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感恩之情付之于行动,即为报恩。例如家庭生活中对父母的点滴孝敬,学校生活中对老师的热心协助,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细小帮助等。
3. 优势教育。每个个体都会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或者说潜能。优势教育着重的不仅仅是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显露的成就,更看重这些成就所带来的良好的自我观念。为此,学校教师要充分明确两点:
一是善于把握优势。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发现、挖掘、放大学生的优点,并不断强化它,使之成为学生的强项。
二是注重发挥优势。在发现学生优势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进一步帮助学生发挥和应用自己的优势,给予他们展现才能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找到学习中的幸福感。
总之,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迅速发展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潮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这一领域。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它完善了心理学的存在价值,为社会的繁荣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充分体现并尊重了人的价值。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说,它倡导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使个体学会并保持乐观,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可以说,积极心理学让我们遇见美好,激励着我们共同迈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 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高级人性 人格优势
现代应用心理学已悄然发生了重大学术转向,那就是从单纯研究病态心理转为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并由此产生一门新的学科——积极心理学。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精神价值迷失、功利主义占主导价值,它就像一股清泉,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北师大刘翔平教授主编的《当代积极心理学》一书,更以当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本土学者的学术风格深刻解析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精髓和全貌,令品读之人回味无穷、感悟良多。在此采撷几瓣花絮与老师们分享。
【分享一】目标美好 崇尚高级人性
当代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实证研究,通常认定美国的塞利格曼是其主要倡导人,它是一门关于人的潜能和美德的科学,也是一门关于人类幸福的学科。它的主要目标为使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宽容的人,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人,一个专注于做事和享受做事过程的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具有抗逆力的坚强的人,总之,使人成为一个具有一切美好品质的人。这些主张,说来很具戏剧性,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如此的吻合,也是我们始终倡导和追求的传统美德。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如此美好,可升华每个个体的人生境界!它因此被称为人类幸福的学科。
【分享二】标志清晰 注重主观幸福
我们从病症学的角度看,焦虑是心理疾病的典型症状,而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主观幸福感。经常焦虑、抑郁的人属于心理不健康;常常能体会到主观幸福感、自我感觉良好的个体则属于心理健康者。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状态的标志,它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
情绪状态积极
——幸福快乐:创造了玩的冲动,突破限制。
——广泛兴趣:喜欢探索世界,摸索新经验。
——感觉满意:活在当下,享受生活。
心理功能良好
——肯定自我:能接纳自我,正确看待自我的各个方面。
——持续发展:在个人成长方面,能实现自己的潜能,有较高的效率。
——目标感强:生活中有目标、有方向、有意义。
——把握环境:能选择或创造适合个人的环境。
——自主性强:能自我决定,自己的行为独立调节。
社会性的幸福感
——社会接纳:对待他人态度积极,承认他人的权利,并接纳他人。
——社会实现:对社会的认可度高,关心社会,认为“世界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好地方”。
——社会归因:能够无私奉献社会,感觉团体活动是有价值的。
——社会凝聚:对社会的看法是理智的、合乎群体价值的。
——社会整合:加入某个团体,参与团体生活,认为“我的团体是快乐的源泉”。
倘若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常常能体现以上外显特征,则足以证明该个体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对于现代社会具有持久的适应功能和良好的适应状态。
【分享三】路径可行 幸福可以习得
许多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实证研究,认为主观幸福完全可以依靠后天来获得,幸福的源头在我们自己的内心,自己就是一切,这就是幸福最主要的品质。幸福并不在于与别人的攀比,而是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宁静,人的主观幸福是可以习得的。主要路径有:
1. 自我接纳提升自信。自卑的人不可能经常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唯有接纳自我、乐观自信才是每个个体持久快乐的重要前提。只有喜欢自己、相信自己,学会充分欣赏自己,诚恳面对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2. 积极改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跟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有爱、有家、有朋友、有安全感才能带来巨大的正能量。改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内外兼修,一是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内在品质和品性,人与人之间要建立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二是要主动增加社会交往,尽可能采用积极的方式,如提供信息、面带笑容、肯定他人等,这样才能提高交往的有效性。
3. 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做一个健康的人是最基本的目标。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请一名私人医生的作用更大,例如健康的饮食、睡眠、居住环境均很重要。另外,定期参加体育锻炼,进行定量的有氧运动,享受户外阳光也十分必要,它能清除人们的负面情绪,从而使我们保持更加良好的心态。
4. 培养兴趣有所爱好。西方有位作家说过:“不论你爱好什么都可以,但你总得有所爱好。”有所爱好,精神才有所寄托,心灵才有所附着。你的工作可以是你的爱好,但我们不妨在工作之外,再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就像社区广场上的那些大姐、大妈们,闲暇之余,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尽情运动,舞姿翩翩,有时还不由自主地轻声哼唱,那种饱满的精神,愉悦的心态,乐在其中的满足,又何尝不让人羡慕。
【分享四】核心特质 提升人格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借助一些具有描述性、概括性的词汇来描述个体的人格特点,例如热情、开朗、敏感、孤僻、争强好胜等。也许单凭几个词汇不能涵盖某个人的人格特质,但却足以勾勒出个体在人格上的大致轮廓,呈现出他的特异性。由此引出了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格特质”概念,积极心理学家赋予其另外一个名称——“人格优势”。积极心理学家提炼出人类本性中的六种美德,它们分别是: 智慧:认知层面的优势,主要指获得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勇气:情感层面的优势,主要指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意志。
仁慈:人际层面的优势,主要指建立亲密关系的品质。
正义:身为公民的优势,主要指扮演社会角色的品质。
节制:自持处世的优势,远离骄奢无度。
超越:自我实现的优势,主要指寻求超乎个体的生命意义。
积极心理学家们指出,以上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即我们的人格优势,是个体幸福感的有力源泉。谁拥有的人格优势越多,那么谁就越幸福。
【分享五】学校应用 重在情感体验
近年来,我们逐渐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关注学生的弱点和错误,忽视学生的优势和正面力量。而积极心理学却非常注重后者,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抓手,学校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 幸福感教育。在我国,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尚未得到很好的重视,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较低,年级越高,幸福感越低。我们倡导以下几种提高学生幸福感的生活方式:
首先,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一是引导学生经常体验愉快的情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愉快,把握当下。二是引导学生对待过去要有满意感,杜绝不良体验。三是让学生对将来持乐观态度,树立生活的目标,满怀希望展望将来。四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的活动。提升情绪体验最有效的三种活动方式是社会活动、体育活动、休闲娱乐。
其次,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性。智慧、勇气、爱、公正、自我节制和真善美的情操是人性的六大美德,老师们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学会用自己的美德去积极生活。
最后,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我们的生命有三个层次,即生理生命、内涵生命和超越生命。引导学生体验幸福感,不能仅仅让他们体验生理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体验超越自身带来的快乐,引导他们进行优势建构,克服缺点,追求人生的现实意义。
2. 感恩教育。积极心理学认为,感恩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利他行为,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校感恩教育应当包含这样几个部分:
知恩于心。感恩教育应当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只有学生懂得知恩,才会将自己生命中的一切看作是来之不易的,才会小心地珍惜生命的赐予。
谢恩于言。知恩则要谢恩,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存有感激之情,还要善于表达。谢恩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才会真正体会到世界的美好和人类的相爱。
报恩于行。当学生产生谢恩的冲动之后,学校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感恩之情付之于行动,即为报恩。例如家庭生活中对父母的点滴孝敬,学校生活中对老师的热心协助,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细小帮助等。
3. 优势教育。每个个体都会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或者说潜能。优势教育着重的不仅仅是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显露的成就,更看重这些成就所带来的良好的自我观念。为此,学校教师要充分明确两点:
一是善于把握优势。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发现、挖掘、放大学生的优点,并不断强化它,使之成为学生的强项。
二是注重发挥优势。在发现学生优势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进一步帮助学生发挥和应用自己的优势,给予他们展现才能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找到学习中的幸福感。
总之,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迅速发展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潮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这一领域。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它完善了心理学的存在价值,为社会的繁荣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充分体现并尊重了人的价值。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说,它倡导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使个体学会并保持乐观,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可以说,积极心理学让我们遇见美好,激励着我们共同迈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 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