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人类幸福的学科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ji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应用心理学已悄然发生了重大学术转向,那就是从单纯研究病态心理转为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并由此产生一门新的学科——积极心理学。文章从北师大刘翔平教授主编的《当代积极心理学》一书入手,在深刻研读该书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笔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和感悟,并试图倡导人们尤其是教师群体充分应用积极心理学的良好理念,来引领学生崇尚高级人性,注重情感体验,提升人格优势,努力习得幸福。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高级人性 人格优势
  现代应用心理学已悄然发生了重大学术转向,那就是从单纯研究病态心理转为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并由此产生一门新的学科——积极心理学。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精神价值迷失、功利主义占主导价值,它就像一股清泉,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北师大刘翔平教授主编的《当代积极心理学》一书,更以当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本土学者的学术风格深刻解析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精髓和全貌,令品读之人回味无穷、感悟良多。在此采撷几瓣花絮与老师们分享。
  【分享一】目标美好 崇尚高级人性
  当代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实证研究,通常认定美国的塞利格曼是其主要倡导人,它是一门关于人的潜能和美德的科学,也是一门关于人类幸福的学科。它的主要目标为使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宽容的人,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人,一个专注于做事和享受做事过程的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具有抗逆力的坚强的人,总之,使人成为一个具有一切美好品质的人。这些主张,说来很具戏剧性,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如此的吻合,也是我们始终倡导和追求的传统美德。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如此美好,可升华每个个体的人生境界!它因此被称为人类幸福的学科。
  【分享二】标志清晰 注重主观幸福
  我们从病症学的角度看,焦虑是心理疾病的典型症状,而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主观幸福感。经常焦虑、抑郁的人属于心理不健康;常常能体会到主观幸福感、自我感觉良好的个体则属于心理健康者。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状态的标志,它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
  情绪状态积极
  ——幸福快乐:创造了玩的冲动,突破限制。
  ——广泛兴趣:喜欢探索世界,摸索新经验。
  ——感觉满意:活在当下,享受生活。
  心理功能良好
  ——肯定自我:能接纳自我,正确看待自我的各个方面。
  ——持续发展:在个人成长方面,能实现自己的潜能,有较高的效率。
  ——目标感强:生活中有目标、有方向、有意义。
  ——把握环境:能选择或创造适合个人的环境。
  ——自主性强:能自我决定,自己的行为独立调节。
  社会性的幸福感
  ——社会接纳:对待他人态度积极,承认他人的权利,并接纳他人。
  ——社会实现:对社会的认可度高,关心社会,认为“世界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好地方”。
  ——社会归因:能够无私奉献社会,感觉团体活动是有价值的。
  ——社会凝聚:对社会的看法是理智的、合乎群体价值的。
  ——社会整合:加入某个团体,参与团体生活,认为“我的团体是快乐的源泉”。
  倘若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常常能体现以上外显特征,则足以证明该个体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对于现代社会具有持久的适应功能和良好的适应状态。
  【分享三】路径可行 幸福可以习得
  许多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实证研究,认为主观幸福完全可以依靠后天来获得,幸福的源头在我们自己的内心,自己就是一切,这就是幸福最主要的品质。幸福并不在于与别人的攀比,而是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宁静,人的主观幸福是可以习得的。主要路径有:
  1. 自我接纳提升自信。自卑的人不可能经常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唯有接纳自我、乐观自信才是每个个体持久快乐的重要前提。只有喜欢自己、相信自己,学会充分欣赏自己,诚恳面对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2. 积极改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跟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有爱、有家、有朋友、有安全感才能带来巨大的正能量。改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内外兼修,一是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内在品质和品性,人与人之间要建立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二是要主动增加社会交往,尽可能采用积极的方式,如提供信息、面带笑容、肯定他人等,这样才能提高交往的有效性。
  3. 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做一个健康的人是最基本的目标。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请一名私人医生的作用更大,例如健康的饮食、睡眠、居住环境均很重要。另外,定期参加体育锻炼,进行定量的有氧运动,享受户外阳光也十分必要,它能清除人们的负面情绪,从而使我们保持更加良好的心态。
  4. 培养兴趣有所爱好。西方有位作家说过:“不论你爱好什么都可以,但你总得有所爱好。”有所爱好,精神才有所寄托,心灵才有所附着。你的工作可以是你的爱好,但我们不妨在工作之外,再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就像社区广场上的那些大姐、大妈们,闲暇之余,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尽情运动,舞姿翩翩,有时还不由自主地轻声哼唱,那种饱满的精神,愉悦的心态,乐在其中的满足,又何尝不让人羡慕。
  【分享四】核心特质 提升人格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借助一些具有描述性、概括性的词汇来描述个体的人格特点,例如热情、开朗、敏感、孤僻、争强好胜等。也许单凭几个词汇不能涵盖某个人的人格特质,但却足以勾勒出个体在人格上的大致轮廓,呈现出他的特异性。由此引出了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格特质”概念,积极心理学家赋予其另外一个名称——“人格优势”。积极心理学家提炼出人类本性中的六种美德,它们分别是:   智慧:认知层面的优势,主要指获得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勇气:情感层面的优势,主要指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意志。
  仁慈:人际层面的优势,主要指建立亲密关系的品质。
  正义:身为公民的优势,主要指扮演社会角色的品质。
  节制:自持处世的优势,远离骄奢无度。
  超越:自我实现的优势,主要指寻求超乎个体的生命意义。
  积极心理学家们指出,以上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即我们的人格优势,是个体幸福感的有力源泉。谁拥有的人格优势越多,那么谁就越幸福。
  【分享五】学校应用 重在情感体验
  近年来,我们逐渐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关注学生的弱点和错误,忽视学生的优势和正面力量。而积极心理学却非常注重后者,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抓手,学校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 幸福感教育。在我国,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尚未得到很好的重视,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较低,年级越高,幸福感越低。我们倡导以下几种提高学生幸福感的生活方式:
  首先,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一是引导学生经常体验愉快的情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愉快,把握当下。二是引导学生对待过去要有满意感,杜绝不良体验。三是让学生对将来持乐观态度,树立生活的目标,满怀希望展望将来。四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的活动。提升情绪体验最有效的三种活动方式是社会活动、体育活动、休闲娱乐。
  其次,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性。智慧、勇气、爱、公正、自我节制和真善美的情操是人性的六大美德,老师们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学会用自己的美德去积极生活。
  最后,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我们的生命有三个层次,即生理生命、内涵生命和超越生命。引导学生体验幸福感,不能仅仅让他们体验生理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体验超越自身带来的快乐,引导他们进行优势建构,克服缺点,追求人生的现实意义。
  2. 感恩教育。积极心理学认为,感恩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利他行为,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校感恩教育应当包含这样几个部分:
  知恩于心。感恩教育应当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只有学生懂得知恩,才会将自己生命中的一切看作是来之不易的,才会小心地珍惜生命的赐予。
  谢恩于言。知恩则要谢恩,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存有感激之情,还要善于表达。谢恩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才会真正体会到世界的美好和人类的相爱。
  报恩于行。当学生产生谢恩的冲动之后,学校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感恩之情付之于行动,即为报恩。例如家庭生活中对父母的点滴孝敬,学校生活中对老师的热心协助,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细小帮助等。
  3. 优势教育。每个个体都会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或者说潜能。优势教育着重的不仅仅是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显露的成就,更看重这些成就所带来的良好的自我观念。为此,学校教师要充分明确两点:
  一是善于把握优势。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发现、挖掘、放大学生的优点,并不断强化它,使之成为学生的强项。
  二是注重发挥优势。在发现学生优势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进一步帮助学生发挥和应用自己的优势,给予他们展现才能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找到学习中的幸福感。
  总之,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迅速发展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潮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这一领域。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它完善了心理学的存在价值,为社会的繁荣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充分体现并尊重了人的价值。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说,它倡导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使个体学会并保持乐观,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可以说,积极心理学让我们遇见美好,激励着我们共同迈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 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 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强调从事物的多角度、多层面或正反两极去研究探索,以获得独特新颖的思维结果。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开阔、敏捷、独特的思维及创造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译林出版社的新教材《英语》四年级下册谈一谈发散性思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培养心得。  【关键词】 发散思维 合理设计 创设情境 有效教学  
期刊
【摘 要】 小学美术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象力驰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文章概括的创设欣赏美文、诗歌、游戏、音乐的教学情境,对于指导美术教学影响深远。  【关键词】 情境 美术 艺术魅力  小学生思维不稳定,容易分散。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变化,调控教学进程,引入教学情境,发挥艺术的魅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起来。  一、 欣赏优美的美文,挖掘学
期刊
【摘 要】 在折纸活动中,最常用到的就是看图示折纸,在折纸过程中,让孩子们真正做到手、眼、脑协调统一,同时锻炼孩子们的小肌肉。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虽然教师精心准备折纸图示,但是利用率却不高。在笔者的第一次折纸教学中就发现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好图示至关重要。  【关键词】 折纸 图示 有效  大多数教师对于指导幼儿看图示没有系统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自觉地又将折纸图示忽略变成了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部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导入环节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语篇教学案例进行反思,提出教师要在对语篇内容和学生学情等因素综合分析基础上,以有效导入促进英语语篇学习。  【关键词】语篇导入有效性  一、 存在问题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中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一个精彩导入,能潜移默化将教学内容渗透其中,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妙意。然而,笔者通过多次观摩学习及多方面观察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1年和2011年颁布的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中都把综合性学习作为学段目标。“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而事实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情况又如何呢?  现状:综合性学习还止于平面滑动  语文综合性
期刊
张辉,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洪泽县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曾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淮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首批名教师等荣誉称号。  从教三十多年来,他坚守教学一线,基于儿童立场,形成了独特的教育观:在教育领域,构建了“激发潜能,自主成长”的“潜能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确立“教师引导学生学,学生依靠自己学”教学理念,提出“生本对话,自主探究”教学主张;在管理领域,倡导以“让
期刊
【摘 要】 在小学高年级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在语篇学习前、语篇学习中和语篇学习后巧搭教学支架,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语篇和运用语篇的能力。  【关键词】 支架 语篇教学 语言支架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宗旨都是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语篇意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篇意识应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
期刊
【摘 要】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通折扣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身体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生活化、自主化、开放化的教学思想,丰富和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实践运用 感悟体验  课前慎思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问题解决”作为总目标的四个方面提出来
期刊
【摘 要】 论文结合学校开展的《“STS”教育理念引领下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一省规划课题的研究,围绕“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个主旨,紧抓“STS”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从“打开课堂:将社会生活与课堂教学联姻;注重运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联姻;争做创客:将奇思妙想与外化产品联姻”三个方面阐述了在“STS”教育理念引领下,如何通过“让小学科技教育与社会生活联姻”这样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
期刊
【摘 要】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挖掘孩子的阅读个性,是推行新课改和倡导有效教学大背景下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中笔者通过三个方面来探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阅读个性 有效挖掘 策略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都是不同的模样。孩子虽小,却也有极富个性的阅读偏好与体验,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