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6对肝细胞癌患者CD8+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表达和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临床肝胆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F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血浆IL-6及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在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评估IL-6对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中PD-1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19年9月期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或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HCC患者44例(HCC组),同时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9例(HC组),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选CD8+T淋巴细胞,ELISA法检测血浆IL-6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D-1在CD8+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使用IL-6中和抗体刺激分选的CD8+T淋巴细胞24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FNγ和TNFα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穿孔素、颗粒酶B和颗粒溶素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和Src磷酸化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CC组患者血浆IL-6水平较HC组显著升高[(99.67±20.92)pg/mL vs(81.05±16.76)pg/mL,t=3.427,P=0.0011].虽然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在HCC组和HC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D-1+CD8+细胞比例在HCC组患者中显著升高(3.79% ±1.36%vs 2.20% ±0.47%,t=5.335,P<0.0001).使用IL-6中和抗体抑制HCC组患者CD8+T淋巴细胞的IL-6虽不影响细胞增殖,但可降低PD-1表达(2.67% ±0.91%vs 3.33% ±1.12%,t=2.177,P=0.035),增加IFNγ分泌[(13.50±3.82)pg/mL vs(10.82±1.37)pg/mL,t=3.170,P=0.0028],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相对表达量亦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6.161、14.140,P值均<0.0001),同时伴有磷酸化STAT3水平降低(P<0.0001).结论 抗人IL-6中和抗体可能通过增加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增强细胞因子分泌以及抑制PD-1表达增强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的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NAFLD患者528例,根据其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未合并T2DM组及合并T2DM组,并随机选取未合并NAFLD的单纯性T2DM患者79例,记录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
肝硬化失代偿期容易并发感染,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胸腹腔、胆道、尿道、软组织及皮肤等,是导致疾病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识别与经验性治疗非常重要[1-2].本例患者存在糖尿病基础疾病,因消化道出血就诊,同时伴有严重腹部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NF),临床罕见,病情危笃,经学科协作成功救治,报道如下.
目的 总结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129例住院患者,分为肝功能异常组51例(39.53%),药物性肝损伤组78例(60.47%),其中肝衰竭13例(10.08%).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治疗和预后资料.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药物
目的 探讨马兜铃酸Ⅰ(AAⅠ)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6)和处理组(n=9).处理组小鼠以AAⅠ20 mg/kg剂量腹腔注射,连续5 d,第6天处死、取材.检测血清ALT、AST,HE染色观察肝组织学变化;两组各随机选择3例肝组织样本提取RNA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预测筛选出表达显著的差异基因;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部分差异基因进行验证.计量资料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处理组AL
本研究采用卡巴拉汀联合奥氮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伴精神障碍患者,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1对象和方法为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接受治疗的AD伴精神障碍患者120例。纳入标准:年龄60~89岁;符合AD的诊断标准;无脑血管病、颅内感染、代谢性病史;无抗精神类药、抗抑郁药、镇静剂药服用史。排除标准:有抑郁症状、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入组前1个月有类似药物服用史。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方案获得伦理委员会通过,受试者均自愿签定
终末期肝病患者因营养摄入减少、能量消耗增加、禁食适应性受损、肝糖原储备减少、蛋白质消耗增加常导致营养不良.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第三腰椎横断面肌肉的面积/身高平方)是反映终末期肝病营养不良的重要指标,具有客观性强、受水钠潴留影响小、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回顾了L3-SMI在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和接受肝移植患者营养不良诊断的相关研究.分析表明,L3-SMI可系统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营养状况和营养干预的效果,有望成为终末期肝病营养诊断的重要手段.
女性绝经后机体代谢水平紊乱,患有慢性肝病的女性进展为肝纤维化的风险增加,且风险高于同龄男性患者.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主要从雌激素与氧化应激、肝星状细胞的活化、细胞外基质的堆积、免疫调节的关系等方面归纳了患有慢性肝病的女性患者进展为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从而提出给予围绝经期和绝经初期女性患者补充适量的雌激素可以降低肝纤维化的风险,延缓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的进程,从而改善老年女性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直接抗病毒药物的上市使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但其在HCV相关肝细胞癌(HCC)肝移植中应用的具体时机和有效性尚待进一步探讨.归纳了目前国内外相关的指南、共识及推荐意见,分别总结了不同治疗时机的优势,并针对直接抗病毒药物对移植后HCV相关HCC复发率的影响这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作出了现有相关研究的回顾性分析,认为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减少HCV相关HCC肝移植受者的肝癌复发风险.治疗时机的选择需综合考虑肝功能、移植等待时间、HCV阳性器官的利用等多方面因素.
阿立哌唑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多巴胺D2和5-羟色胺(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作用机制独特。本文介绍了阿立哌唑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特点、临床应用的疗效、安全性及循证证据,从而提出了阿立哌唑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戊型肝炎是由HEV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有输血传播的报道[1].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HEV导致自限性急性感染,很少发展为慢性感染性疾病,并且症状通常轻微.在免疫抑制剂使用患者中,HEV感染可以持续并可能会导致慢性肝炎,快速发展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2-5],具有较高病死率.故探寻HEV相关肝衰竭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尤为重要.本研究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1例肝移植术后HEV感染相关肝衰竭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相关问题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