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学写作(六)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ong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率领湘军同太平军作战时,有一段时间很不顺利,连战连败。尤其是鄱阳湖口一役,更是惨败。他急得要投湖自尽,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臣屡战屡败……”他手下的一位幕僚看到了,建议他改为“臣屡败屡战……”就这么一调整,效果大不同,本来是向皇帝请罪的奏折,结果皇帝非但没有降罪于曾国藩,还表扬了他。
  为什么呢?
  试想,如果皇帝看到“屡战屡败”,会是什么心情,不论后面有什么样的内容,都没有心情继续看下去了。再说,“屡战屡败”意味着什么?这相当于告诉皇帝你没有打仗的才能!可如果皇帝看到“屡败屡战”,又会怎样呢?不用往下看,看到这四个字,就会觉得这个大臣忠勇可嘉,雖然打了败仗,但不屈不挠,为国效力的决心尤其值得嘉奖。
  可见,千万别小看了语序的调整,小小的语序调整,效果大不同。
  前面的小故事说的是词序调整,接下来说一则句序调整的故事。
  唐代诗人李涉有一首诗,名字叫《题鹤林寺僧舍》,后人根据诗歌的内容,直接就把这首诗命名为《登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名句。即使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诗,但这句“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定听过。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社会,读到这样的诗句让人心生感叹。一旦把人生看得通透,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烦恼,就会发觉“浮生半日闲”是多么难能可贵,值得倍加珍惜。
  据说,这首诗后来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元代的一位读书人游山时,也恰好遇到一座古寺。林泉之下,竹石掩映,风景秀美宜人。兴致一来,这位读书人一边吟诵着李涉的《登山》诗,一边也想学李涉进人寺庙,和庙中的得道高僧“谈谈人生”。但很不幸,他没有李涉那么好的运气,非但没有遇到得道的高僧,反而碰到了一个唠叨的老和尚。老和尚怕是很久不见人了,好不容易来了个人,便抓住不放,絮叨不止。读书人几次告辞,老和尚几次挽留。最后挽留不住,非要读书人写首诗赠给他。读书人拿他没办法,于是,提笔写了这样一首诗:
  偷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原来,他把李涉的诗的开头和结尾句子调换了一下顺序。但这个顺序一改,意思完全不同了:好不容易有“半日闲”,结果全被絮絮叨叨的老和尚给毁了。“终日昏昏睡梦间”这一句放在最末,充满了对老和尚的讽刺之意。
  可见,无论是词序还是句序,先说后说效果都可能有很大不同。
  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忽视语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缺乏对语言的打磨意识。本来挺不错的题材,因为缺乏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作为支撑,作文就不出彩。
  当然,语言的打磨、表达能力的提升是慢功夫。不过需要先树立这种意识,然后逐渐练习。
  可以先教给同学们一个调整语序的小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就是把需要重点强调的话放在前面,把相对次要的或者补充交代的话放在后面说。
  比如:
  【原句】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冲过了终点线。老师告诉我得了满分。
  【修改句】“满分!”伴随着同学们的欢呼声,我冲过了终点线。
  这两个句子相比较,哪个表达效果更好呢?哪个更富画面感呢?
  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调整语序,打磨语言;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体会和欣赏别人是如何安排语序、增强表达效果的。
  比如,读李白这首《山中与幽人对酌》,我们可以思考语序问题。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如果不考虑诗歌的对仗押韵等问题,第一句修改为“山花开两人对酌”,这和原来的“两人对酌山花开”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大家好好体会一下。
  前面讲述的是词句语序的调整,由此扩展开来,篇章结构上也可以有先说后说的不同安排,效果也会不同,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体会、品味,选择最佳的语序和最佳的结构来处理,这样,你的文章才会更好看、更耐看。
  学生例文
  寻春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三 徐若旖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默默念着书页上的诗句,我想起以前的一次寻春经历,它也许平凡,却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天的北京,没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美好。春寒料峭,飞沙走石,天空和街道都蒙上了一层黄色的尘土。行人们掩鼻低头匆匆走过,不敢多停留一秒。马路边的灌木也被吹弯了腰。我慢慢地走着,想寻找一丝春天的气息,可是——我茫然地向四周望去:春天不在这里……
   “嘎吱,嘎吱。”身后传来一辆老旧三轮车的声音。我回头一看,骑车的是一位老大爷。他头发花白、乱糟糟、油腻腻的,皮肤枯黄,毫无光泽。他正费力地蹬着三轮车,车上装着一棵棵白胖的大白菜,与身材枯瘦的他反差强烈。
  风刮得更猛了。也许是一车白菜太重了,也许是路的坡度有点儿大,总之,三轮车如枯树般晃了晃,就听“啪”的一声,车子一歪,一棵棵白菜从车厢里滚落到地上,有的滚出老远……
  老大爷急忙停下车去抱白菜,但一次也只能抱起几棵。即便是几棵,他也显得力不从心。见此情景,我赶紧快步跑过去,接住老大爷手中的白菜,帮他抱上车。老大爷抬起头来,用他那浑浊的眼睛看着我说:“真谢谢你呀,小姑娘!你看我……这……唉……”“大爷您别急,我帮您捡白菜。”我连忙安慰道。
  我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抱起一棵白菜。一摸到白菜,我的手不禁缩了回去:好凉啊!寒意从指尖直钻进我的心里。菜叶已冻得硬邦邦的,只有顶部还有一点儿松软。我才搬了几棵白菜,就累得腰酸背痛,上气不接下气了,手指也僵硬起来。但我不吭声,埋头继续搬。   几名学生见了,犹豫了一下也来帮忙。一位肉店老板娘站在旁边看了许久,转身进店了。
  不多时,白菜全被搬到三轮车上。“来!大爷,拿绳捆一下,菜绑牢了就不会掉啦!”原来是那位老板娘。她找来干净的塑料绳,将白菜仔细地捆牢。大功告成,我们累得大口喘着气,额头上冒着汗珠儿,老大爷连声道谢。
  风依旧刮着,我们的脸上却洋溢着笑容。我心里一动:这不就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吗?
  忽然,我有些明白“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意思了。
  这是一次平凡又特殊的经历,它让我明白:春天就在我们身边,在不经意的一举一動中,在人们的互相关爱中。若心中有爱,你便拥有整个春天。
  教师点评
  寻春而不见春,内心茫然,但经历了一件互相帮助的小事,小作者意识到“若心中有爱,你便拥有了整个春天”,一下子提升了文章主旨。小作者在语言安排上也颇费了一番脑筋。比如,文章中如果直接写热心的肉店老板娘拿着绳子来帮忙,表达效果就会差许多。
  (靳育红)
  新的感悟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三 迟倚迅
  指导教师 靳育红
  我惊诧地停住了脚步,夏日幽静的小院中,瓜架上爬满了水灵灵的黄瓜。远处,一根体形巨大的黄瓜垂在枝头,这么肥硕的瓜果何以悬于纤弱的瓜藤之上?我把自己的疑惑告之院主人,他笑而不语,示意我走近了仔细端详。
  走近了,我发现有四五根藤紧紧缠绕着瓜身。黄瓜被它们勒得凹陷变形,出现了一道道伤痕。我不解地问:“这些没用的青藤岂不是限制了瓜的生长?”院主人仍笑而不语。
  清风徐来,从耳际拂过,送来几缕清凉。嫩绿的瓜叶随风轻舞,水灵灵的黄瓜时隐时现。蓦地,我动了恻隐之心。伸出手,轻柔地拨开瓜叶,毫不手软地拽走缠在它身上的一根根青藤。想到它马上就可以自由呼吸、生长,我自认为我的帮助是及时的。
  当最后一根青藤被剥离时,一声闷响打破了院落的宁静——黄瓜掉下来了,狠狠地摔在了地上,我一下子愣住了。“孩子,你以为青藤是无情的,”一直沉默的院主人微笑着说,“这就是黄瓜能悬吊着成长的原因哪。”原以为青藤是甩不开的束缚,未曾想,它竟是生命的支柱!
  院主人语重心长地说:“被这些青藤勒住,黄瓜难免会不舒服、不自在,甚至身上会留下难看的伤痕。但青藤的束缚让黄瓜能够继续生长。这就像一些必须遵守的生活规则,虽然它们束缚了我们的自由,但只有认真遵守,生活才能更美好。”
  院主人一番富有哲理的话点醒了我。我若有所悟:要获得成长,自己就应该尊重规则,被青藤“勒着”生长。那道道伤痕虽然丑陋,却令生命不息!
  教师点评
  小作者感悟到了什么?他没有在文章开头就迫不及待地一股脑儿表达出来,而是借助和院主人的交流互动,不断把新的感悟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开。文章层层递进,全赖小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在遣词造句上有意识地安排表达的先后顺序,才能达到出色的写作效果。
  (靳育红)
  甘之如饴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三 陈思默
  指导教师 黄偲奇
  烈日当头,大地已被烤得要熔化,远处传来几声嘶哑的蝉鸣,像是在抗议空中的那个“大火球”。站在一堆玉米秸秆旁边的我,正满头大汗地揉搓着酸痛的双手,瘫坐在地上。
  就在两个小时前,我还兴奋地在乡间小路上狂奔,大喊着:“收玉米啦!”那时,我对收玉米充满了期待。可现在,我已经兴致全无。
   “真是太累了!”我一下子躺在地上,一边对着空中的飞鸟出神,一边百无聊赖地拨弄着脚边的狗尾草。余光却瞥见了一座金灿灿的小山——一堆玉米,这是我两个小时的劳动成果。我的心像被涂了一层浓浓的蜜一般甜,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我仿佛恢复了刚才在乡间小路上的状态,赶忙从地上爬起来,继续干农活儿。我想,这就是甘之如饴的感觉吧。
  汗水依旧不住地往下淌,而我好像被凉爽的清风轻轻抚摸着一般,一点儿也不觉得热。我重复着看似枯燥的动作:把玉米从秸秆上掰下来,剥掉叶子,再拔下须子……一想到要堆出一座更大的“金山”,我的双手便飞快地处理着玉米,竟听不到聒噪的蝉鸣,也感觉不到汗水的流淌,我已经忘记了时间。我一刻不停,十分投入,不知何时脸上蹭了灰,居然一直没有察觉。
  不知过了多久,夕阳已端坐在山头,满脸通红,像个监工似的看我收玉米。慢慢地,玉米堆越来越高,高过我的膝,高过我的肩……那种自豪又满足的感觉像气球一样膨胀着,把我的心挤得满满的,那是一种快要溢出来的快乐。
  小村庄里早已炊烟袅袅,柴门犬吠,蟋蟀轻轻拨弄起心爱的琴弦。田那头的山楂树下聚着一群吹蒲公英的孩子,不一会儿就跑回家了。
  而我呢,硬是把“监工”给熬走了才起身回家。腿早已僵了,可我回望那如山的玉米堆时,心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快乐。
  那快乐,甘之如饴。
  教师点评
  试想,如果把文章的第二段放在开头,先写自己如何兴奋地准备去收玉米,然后再写几个小时之后,累倒在地上实在不想干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会如何呢?显然会大打折扣。而像现在这样,先后顺序一调整,把中间发生的事情放在最前面说,看起来就有了波折,读起来就有了趣味。
   (黄偲奇)
其他文献
如果说文章标题是“章之眼”“文之魂”,那么对于只有700字左右的初中生作文来说,开头部分就是文章的脸面,开篇即能体现整篇文章的形象气质。  好的作文开头具有如下特点:开篇即揭示主题,梁启超说“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动人”;要短小精悍;要巧用修辞增添文采。  下面推荐几种作文开头的方法:  1.开门见山法  即文章开头不转弯抹角,直截了当点明写作主题的开头方法,这样的开头讲究要言不烦
我叫许晨怡,是一个“多面人”。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有典故的。  我是一个“坏人”。记得九岁那年的一个中午,我闲着没事到处溜达,发现隔壁阿婆家树上长满了又红又鲜嫩的桃子,心里就产生了一个坏念头:去偷几个桃子尝尝。邻家阿婆很喜欢我,如果当时我去问阿婆要的话,她一定会同意我去果园里摘桃子的。可我这个人就是“坏”,就是觉得偷桃子才有意思。  我还是一个“馋人”。有次周末,妈妈要请大妈和婶婶来我家吃饭,听妈
九月  迎著风  微微回首  看见最美的风景  鸟儿远行  麦浪隐去  路漫漫  如果你曾梦见  生命的步伐  做一名背包客  莫回头  顺着阶梯  向上  记住  这  最美的时光
“丁零零———轰隆隆———”随着初三新学期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响起,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顿时沸腾起来。久别重逢的伙伴们七嘴八舌、天南海北地聊着,其中老胡占据热聊榜首。  老胡是我们的班主任兼历史老师。她看似威风凛凛,实则如小女孩一般温柔善良。每天的值日,每期的黑板报,每次活动布置教室,都有她文静端庄又活泼靓丽的身影,都有她的盈盈笑脸、连珠妙语。  看似大大咧咧的她有时候也会显露内心的柔软。一次校运会,一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篇幅短小,言简义丰,内容传神,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围绕“击瓮救友”這一核心事件,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抓住人物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司马光“持石击瓮”的生动场景。课文通过危急时刻“众皆弃去”和司马光临危不乱这两种行为的对比,表现了司马光富有爱心、沉着冷静、机
引子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九日。  早晨。有雾。雾弥漫着大地。天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变得轻盈而朦胧,空气中飘浮着潮湿气息。 S市坐落在南方,濒临大海,气候宜人,是座海纳百川,东西方文化兼容,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城市。在郊区地处偏僻的市属五·七干校,离市区四十六公里,生活了八年零二十二天的市公安局原副局长于浩之,就被人从收割的稻田里大惊小怪地喊叫着往大队部赶回,他五十六岁,稍高个子,偏瘦,眼窝凹陷,穿
退休工程师叶梦莲到美国帮洋儿媳照顾孙子,在长达三个多月的观念冲突与方法的对抗中,她有过心疼,甚至屈辱、气恼和泪水,但更多的是惊讶和喜悦。她从理解到认可,再到支持,慢慢意识到中国家长爱孩子的局限性:有比较才有鉴别,洋儿媳的方法值得学……  好心当成驴肝肺  2015年11月初的一天晚上,儿媳Cherry忽然敲开了我的房门,犹豫了片刻说:“婆婆,有件事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跟您商量一下:您能不为自己
哥哥在石家庄上班,这次回家他帶回一只猫,名叫“十三”,是一只浅黄色的大布偶猫。哥哥说这只猫很贵,的确,它和奶奶家养的猫不一样。它的两个眼珠是红色的,脸上的花纹黑白相间,胡须特别长。身上的毛也比一般的猫要长,毛茸茸的。据说这种猫特别温驯,黏人。  我家养了一只吉娃娃,名叫“果果”,和十三个头儿差不多。十三没来时它最受宠了,我有什么好吃的都和它分享。它们刚见面时,十三出其不意给了果果一巴掌,果果吓得嗷
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写作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后几个句子、几个段落,某个句子和某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说它们相照应。照应可以分为文题照应、首尾照应和前后照应。  文题照应,日月合璧  文题照应是指文章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正文与题目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比灰姑娘遇见水晶鞋还要难  当寥寥懂得傍大款的含义时,一点不撒谎,没有什么鄙夷和不屑,只有深深的遗憾和为此泛起的一点点悲哀——为自己。因为寥寥知道终此一生,不管她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傍上一个大款,都无法去走这条年轻女人特有的人生捷径。  实在是先天条件不足。  有谁见过一个身高不足160厘米、五官平凡、鼻梁略塌又因发育不良大学时获赠绰号“太平公主”,且声音不温柔、眼神不妩媚的女子,能够傍上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