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结合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完整,生产规模巨大,国民生产总值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美国的住房建设发展始于二战以后。194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可承受住房法》,提出了“让每个美国家庭能够承受得起一套环境适宜的体面的住房”的住房目标。自此,美国的建筑业(住宅建设约占55%)和钢铁工业、汽车制造并驾齐驱,成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新建住宅到20世纪80年代末约完成5000万套,是1945年前40年建房总数的2.5倍。住房标准也相当高,据统计,1985年,户均面积已经达到174平方米,到90年代初,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60平方米,3/4的住房设有两个卫生间,96%以上的家庭配有先进的现代化设施,2/3的家庭拥有自己的独立住宅。近年来的几次降息使住房又成为人们投资的热点。美国自有住房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64%上升到了2001年底的68%,其中白人的自有住房率为74%(1995年为71%),黑人和拉美裔自有住房率为49%(1995年为42%)。
  美国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大致经过以下过程。
  美国经济制度的特点及住房目标决定了美国住房政策的基本思路,即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结合。一方面,住房是居民个人的财产,应当由市场来调节其供求;另一方面,住房的特殊性又使国家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在不同时期,国家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对住房市场实施干预,以实现其住房目标。
  美国对住房市场的干预始于1930年的经济危机。当时,由于经济的衰退,50%的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新建住房急速减少。鉴于此,同时也是为了完善住房融资体系,刺激经济发展,缓解社会矛盾,美国政府出台了两个措施:一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颁布了《联邦住宅贷款法》并于1934年设立“联邦住宅管理局”,向普通公民开办抵押贷款保险;二是在1938年由联邦政府出资设立了“联邦国民抵押协会”,建立了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为全国抵押贷款市场提供资金支持。这两项举措成为后来美国住房市场的两大支柱,住房融资体系由此建立和发展。以后,美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它的住房融资制度。完备的融资体系,为美国住房政策的实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既承担了政府的一部分援助的责任,又使自由的住房市场得以顺利运行。
  美国的福利住房政策主要是通过补贴制度来实施。住房补贴可以分为两大类:以项目为基础的补贴和以租户为基础的补贴。
  以项目为基础的补贴是联邦政府推行的住房补贴工程,对公共住房补贴和对私有住房的补贴同属于这个范畴。公共住房补贴制度始于1937年,是最早的补贴形式。具体内容是,由联邦政府负责拨付建造公共住房的所有资金,地方政府(或州政府)设置的财政归中央的住房局负责监督公共住房的建造、分配和管理,产权归地方政府住房局。公共住房的维修和管理营运的资金也由联邦政府负担。到1997年,公共住房有140多万套。对私有住房的补贴始于1961年,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政府帮助低收入者购买住房;二是政府帮助低收入者租赁指定的私有住房。在第一种形式下,购房者须通过抵押贷款获得住房,并拥有住房的所有权,政府对抵押贷款提供部分补贴,如补贴一部分首期付款,或补贴全部抵押贷款的交易成本、或对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或补贴一部分抵押贷款利息。这项措施极大地刺激了收入较低但有稳定工作的家庭购房。第二种形式是由政府选择一部分合格的私人住房提供给贫困者。被选中的住房的房主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抵押贷款担保和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除外,联邦政府还为这些住房提供部分营运和维修资金。1997年,这类住房共有170多万套。
  以租户为基础的补贴分为发放住房证和住房券两种形式,但接受对象都是低收入家庭。具体操作是,联邦政府按照住房市场一般租金水平确定补助金额,承租者自己寻找和选择想要承租的住房,经过讨价还价协商确定租金。选定住房的质量及承租者和房主之间的租约须经地方政府住房局的确认,之后,地方政府住房局直接以住房证或住房券的方式向房主支付一部分租金。政府补贴的标准是租户按家庭收入的25%支付房租,其余部分由政府给房主补齐。住房证和住房券略有区别。住房证补贴始于1974年,90年代末约有110万户居民享受此种补贴。住房券始于1983年,受惠户约40万。享受住房证的住户不能承租房租高于联邦政府确定的租金水平的住房,而享受住房券的住户则没有这个限制。即如果选择的住房房租高于政府的规定,由承租者负担租金差价,如果承租者选择的住房房租低于政府规定,租金差额归承租者。
  需要说明的是以租户为基础的补贴是补贴跟“人”(租户)走,如果承租者搬迁,他们可以继续享受补贴。而以项目为基础的补贴则不同,住户一旦离开公共住房即不再享受补贴。因此,此类补贴又称之为跟“房”走的补贴。
  在美国,低收入家庭的标准是由政府每年年初根据上年的人均GDP情况确定并予以公布,如1990年,4口之家的年收入在24000美元以下即为低收入家庭。美国的家庭中约18%属于低收入家庭,能够享受住房补贴的仅为其中的1/3。因此,在美国,不管政府建了多少公共住房都不够用,在一些大城市,低收入家庭往往要排3年之久才能住得上房。
其他文献
近日,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研究报告,并提出三大预测:一是,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已达20多亿美元,占全球销售额的12%,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二是,从现在到2008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年增长率将达20%,预计2008年至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三是,2015年,中国奢侈品年销售额将达115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量的29%,中国将取代美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宝山区的城市建设成就令人瞩目,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这既为城市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围饶实施区委、区府“三年中变样,五年大变样”的战略构想,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遵循城市运行的基本规律,更新管理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城市管理的各方面,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抓建设重管
期刊
如果你有幸,你就会发现,驾车在上海北翼的宝山奔驰,宽敞的大道少了市区前阻后堵的烦恼。平坦整洁的路面仿佛一条白色的绸缎,水泻般伸向远方,大道两侧连绵不绝的绿色长廊,郁郁葱葱,一丛丛鲜花点缀期间,红的是月季花,白色的是栀子花……让人平添一份惬意。  如果你有心,你一定会发现,在这条始终顺畅的路面和赏心悦目的绿色长廊背后,无不凝结着“铺路使者”辛勤的汗水;无不记载着“架桥斗士”战严寒斗酷暑、风雨无阻默默
期刊
近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按照国际通行方式,以2004年企业营业收入为入围标准,经专家委员会审定排出的2005中国企业500强。其中,有112家企业从去年500强中出局,出局率为22.4%。比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5世界企业500强5%~7%的出局率高出3~4倍。这么高的出局率,究竟正常不正常?  从总体上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
期刊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资料显示:在我国数量众多的企业中,中小企业约有1000多万家,占了绝大多数,其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利税和外贸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40%和60%。国内只有37%的中小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交易的中小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1.11%,85%的企业对网站的应用只局限于宣传企业形象和信息查询。而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偏低。与
期刊
宝山初秋,满目皆绿。从城中干道到河湾港岔,从街心广场到居民小区,扑面而来的绿色,或浓荫蔽日,或花木葱茏,浓淡相宜间,透现绿水清波,令人赏心悦目。循着绿色的足迹,笔者在宝山区绿化工程建设指挥部见到了塑造“绿色宝山”的总指挥、宝山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兼宝山区绿化管理局局长郑树虎。对于郑树虎来说,此生注定与绿有缘。瞧,在他的名字中就嵌了一个“树”字,绿大概是他一生中最钟爱、最珍惜的色彩了。作为一个绿
期刊
凭借15载春秋积累的中高档家具营销经验,吉盛伟邦以其诚信的服务品质,不断创新的精神领先于全国家具市场,并朝着现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新高度稳步推进,成为家具行业的五星级服务规范商场,被视为家具流通领域的成功典范。  目前,集团公司的家具营销网络纵横南北,在上海、长春、宁波、杭州、广州等地拥有9家家具广场,经营总面积28万平方米,汇聚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集展示、销售、信息咨询等功能于一体。9家家具广场
期刊
率真的目光,温和的谈吐,虽已过不惑之年,青春却未见丝毫褪色。一身素装的褚莉莉给人的感觉依旧光鲜照人。4年前从机关公务员到市政署署长,角色的转换不变的依然是恬淡的心。说到一路走来的艰辛,她透亮的眸子里闪过一丝愧意,她说她没有在乎这些,有的只是愧疚。4年的时间不长,但在这时光的背后,却刻下了不一样的精彩:道路维修费从2001年的2仟万元到今天的2个亿。由于业绩突出,她获得了2001~2002年度、20
期刊
荷兰的工业化进程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在这个时期,荷兰也面临着住房短缺的问题。1901年国家还颁布了第一部《住房法》,但此时中央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是在一些公共健康关怀方面发挥作用,如宣布废弃那些不适合人居住的房屋,对贫民窟进行改造等。国家对住房没有任何的投资和租金政策。家庭住房主要靠个人力量解决。最为贫困的家庭的住房则主要由一些民间的非营利组织设法提供。  二战以后,荷兰
期刊
中国企业信息化走到今天,企业已经能够相当冷静地对待这个课题了。但是,笔者在市场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已经走出信息化之路的企业,还是徘徊在信息化门口举棋不定的企业,依然都在与信息化这个工程做博弈,有许多企业在企业信息化中受益了,但这里面仍可能有老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有老员工与新技术的兼容问题,当然,更多的可能是成本与产出的问题。  我们认为,信息化无论多么先进,都是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率的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