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群众化,民族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大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有之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十七大对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的改革开放史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群众参与实践创新,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不断的被群众接受,吸收和再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不会自动完成大众化。从目标看中国化的目标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是理论武装和理论普及,大众化当然也需要创新,但这里的创新主要是宣教方式、话语形式、传播媒介、教育方法等的创新。从过程看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进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社会进程,即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社会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体现了理论创新、理论武装和普及、实践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民族、时代”三个特色,将马克思主义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扬弃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兼收并蓄、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博大胸怀和进取精神。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其理论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只有不断地推进其大众化,坚持和发展其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才能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新的成果做一个基础性的铺垫。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群众化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它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渗透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正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人人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道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实际上,这就是要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树立起来,普遍提升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大众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这是涉及社会主义事业长久稳固、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觉悟、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保证社会主义事业不变质、不易手的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大、中华民族的复兴,靠少数精英的国家领导人是不合适的,最重要的还是基础,那就是靠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靠社会主义理想在人民群众中扎根。
只有在一个广大民众普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环境之中,才能保证选拔出来的接班人、特别是掌握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领导人,确实是马克思主义者。在一个信仰危机、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缺失的社会环境里,很难保证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在这一点上,苏东剧变的发生,正是民众丧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在国家领导人和民众认识里扎根。
另一方面,只有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掌握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情况下,才能对群众进行普遍的、深入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邓小平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的优势。”只要我们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战略目标,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就能够永远保持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是中国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 98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57: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9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有之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十七大对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的改革开放史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群众参与实践创新,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不断的被群众接受,吸收和再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不会自动完成大众化。从目标看中国化的目标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是理论武装和理论普及,大众化当然也需要创新,但这里的创新主要是宣教方式、话语形式、传播媒介、教育方法等的创新。从过程看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进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社会进程,即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社会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体现了理论创新、理论武装和普及、实践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民族、时代”三个特色,将马克思主义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扬弃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兼收并蓄、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博大胸怀和进取精神。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其理论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只有不断地推进其大众化,坚持和发展其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才能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新的成果做一个基础性的铺垫。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群众化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它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渗透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正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人人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道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实际上,这就是要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树立起来,普遍提升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大众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这是涉及社会主义事业长久稳固、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觉悟、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保证社会主义事业不变质、不易手的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大、中华民族的复兴,靠少数精英的国家领导人是不合适的,最重要的还是基础,那就是靠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靠社会主义理想在人民群众中扎根。
只有在一个广大民众普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环境之中,才能保证选拔出来的接班人、特别是掌握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领导人,确实是马克思主义者。在一个信仰危机、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缺失的社会环境里,很难保证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在这一点上,苏东剧变的发生,正是民众丧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在国家领导人和民众认识里扎根。
另一方面,只有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掌握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情况下,才能对群众进行普遍的、深入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邓小平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的优势。”只要我们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战略目标,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就能够永远保持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是中国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 98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57: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