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心中的《太阳》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hun9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太阳》反映了工业文明和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女主人公朱丽叶在远离自然的城市里生活,从身体到精神都倍感无限压抑,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回归大自然,在阳光下重新获得生命的力量,心灵得到解放。作品中随处可见劳伦斯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令人敬佩。
  [关键词]劳伦斯;《太阳》;生态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086 — 02
  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汹涌而来,随之兴起的还有绿色环境运动,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作为女性主义和环境主义全新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批评理论基本成型,它是对男权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解构。生态女性主义独具的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其迅速全球化。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Francoise d’ Faubonne)首次提出“女性生态主义”一词之后,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多元化和开放的学术理论得以迅速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驳杂众多的流派分支,但所有流派的共同特点都把自然看做是女性的盟友,并认为男性家长制文化(patriarchal culture)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和统治从根本上是一致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强烈反对这种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模式,积极倡导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新型关系。
  英国杰出作家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生活在20世纪初,那时虽然还没有产生生态女性主义学说,但无论是在他惊世的长篇小说中,还是在被众多世人所忽视的短篇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他关注父权制社会和工业文明下的女性和自然的共同命运的思想,这种超前的生态女性思想不得不令读者佩服。劳伦斯在世界文坛上获得的成就与影响多半源于他一系列个性色彩极强的长篇小说,如《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等,然而除了诸多著名的长篇小说、若干书信、几百首诗歌以及一些文论作品外,他还创作了几十部短篇小说,如被认为是《查泰来夫人的情人》雏形的《牧师的女儿们》和《两只蓝鸟》等,这些短篇小说同样因作者鲜明而强烈的精神个性和出色的艺术才能,闪放着各自的光彩,这些作品是世界短篇小说珍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解析劳伦斯众多短篇小说中的一篇——《太阳》,以期展示文学大师充满生态女性主义情怀的的创作风貌。
  一、女性与自然的悲剧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家斯普瑞特奈克注意到几乎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注意到了女性与自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女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生儿育女,然后经自己的身体把食物转化成富含营养的乳汁喂养儿女们;大地母亲则周而复始的生产出丰硕的物资,供养着一个容纳各种生命的复杂的生物圈。在人类工业化的进程中,女性与自然都在不可避免的经历着各自的悲剧。和自然一样,女性在过去的历史里遭到了一系列的压迫,根源就是传统的男性统治和父权制,特别是男性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征服、主宰、控制、压迫和剥削他们所痛恨且比他们弱小的存在物的天性,他们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破坏交织在一起。
  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是劳伦斯亲身经历的。在劳伦斯青少年时期,英国正迅速实现全国大规模的工业化,他的家乡原本是一个恬静的小镇,人们在这里发现煤矿后,隆隆的火车和开采机器接踵而来,空气慢慢被污染,美丽的森林、田园变成了黑烟滚滚的煤矿和工厂,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农业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所取代。工业文明的噪音和浓烟不仅打破了乡村自然的宁静,更打破了人们心灵的静谧与和谐,劳伦斯亲眼目睹了伴随着工业文明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人的精神世界变成了一片荒漠,劳伦斯对工业社会机器文明的憎恨和对自然的热爱向往就成了劳伦斯一生的创作主题。
  在短篇小说《太阳》中,劳伦斯就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不到30岁的美国妇女朱丽叶,她与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丈夫莫里斯在纽约经商,他每天穿着一身深灰色西服,头戴一顶灰色礼帽,灰色的脸庞上一副刻板的表情,好似僧侣一般,对自己的饮食极度克制,吃饭喝酒从不过量。在远离自然的都市里,莫里斯像是一只从小就被关在笼子里豢养大的野兽一样,不仅失去了应有的健康体魄,同时也失去了应有的男子气概,连眼睛都是暗黄色的。表面上莫里斯完全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而事实上他已经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命体特有的活力,像一个机械化了的人,没有朋友,没有幸福的家庭,甚至失去了人类最基本的性需求,妻子朱丽叶的悲剧也就因此开始了。在纽约的公寓里生活,朱丽叶满脑子的烦躁与不安,她的丈夫由于摒弃自然而被社会异化和阉割了,与这样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她的脸色越发苍白。生了儿子之后,朱丽叶更是感到精神压抑,甚至有些神经质,每天与丈夫怒目相对,敌意十足,生活变得令人无法忍受。小说试图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概念:工业化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婚姻也失去了本来的美好。正如中国劳伦斯研究会主席和英国劳伦斯研究会副主席刘宪之教授所说:“劳伦斯的作品所批判的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压抑,即人的自然本性如何受到机械文明的摧残。”工业社会和机器文明把人类与自然割裂开来,人性遭受极大地压抑,人类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人性的异化一览无余,劳伦斯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工业文明在无情的破坏了大自然的同时,也严重的残害了人类美好的天性,这是女性的悲剧,自然的悲剧,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二、 女性向自然求助
  生态学的认为,自然是人的母体,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类是自然之子,天性就是与自然亲和。在自然环境中的人是自由自在、返璞归真的。自然为人类注入生命的活力,让人类感受生命的智慧和意义,心灵得到净化。自然与我们息息相关,不应成为人类征服和所取的对象,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不可取的。
  劳伦斯一直密切关注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他的作品中对环境的恶化的描写让读者有刻骨之痛,劳伦斯也注意到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天然的联系,小说中他多次安排女主人公们在遭受创伤与磨难的时候去求助于自然,女性与自然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如同母亲般时刻抚慰着自己受伤的孩子,给她们以安慰和力量。《太阳》中的女主人公朱丽叶精神压抑越来越严重,在医生的建议下,她选择离开阴郁的纽约,来到阳光灿烂的西西里岛,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她每一寸肌肤,从双肩到腰部,甚至脚踝都在与太阳的亲密接触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太阳就是一剂神药,让朱丽叶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她那原本已疲惫、冰冷的身体正在慢慢变暖,每一根血管都变得舒展起来,每一个毛孔都痛快的呼吸着。她淤积在思想深处的冰块渐渐融化,寒透了的心也升起了袅袅的蒸汽,消散在阳光下了。在这里读者可以感受到女性通过自身身体的独特经验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同一性,在自然中舒展自己,涤荡心灵,感悟生活。被唤醒了的自然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让朱丽叶与自然融为一体,充满信心和力量,心灵变得更加纯净更加自由了。静静的躺在阳光下,朱丽叶聆听着来自地球深处的声音:那耳边拂过的微风,那喃喃低语的海浪,自然这位无私的母亲,用她博大的胸怀化解一切苦难与悲伤。此时此刻,读者们似乎也听到了朱丽叶与大自然的共语。   三、女性在自然中觉醒
  生态女性主义者范达娜·席瓦(Vandana Shiva)和米斯(Maria Mie)合著的《生态女性主义》一书中阐明妇女在从事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行动中,她们会自然地意识到在父权制下反对妇女、他者和自然的暴力之间的联系。女性们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地同时,开始反省自己的处境,勇敢的向父权制社会发起挑战。
  《太阳》中的朱丽叶在阳光的照耀下唤醒了自己的女性意识,她感到“一股暖流情不自禁的从她的子宫里流淌出来”......“微风徐徐吹来,海水呈深蓝色。她坐在柏树巨大的银色树干边,在阳光下打着盹儿,可是她的乳房却很警觉,被乳汁撑的鼓鼓胀胀。她意识到,她想做一件事,一件领她进入新生活的事儿。”朱丽叶在太阳那里找回了女人旺盛的生命力,在自然的怀抱中驱走了悲观和绝望,她开始质疑自己在纽约了然无趣的生活,她不愿再过忍气吞声的生活,她不再用沉默折磨自己,带着自然给她注入的生机和活力,她勇敢地面对男权社会,大胆的摆脱了压抑的女性自我,掷地有声的告诉丈夫她永远都不想再回到纽约了。面对妻子的自信与果断,丈夫莫里斯彻底投降了。与自然交换能量之后的朱丽叶获得了重生。而劳伦斯作为一名男性作家,能如此完整深刻而准确地表现女性内心深刻的变化,实为难能可贵,很多自女性作家在这一点上也对劳伦斯大加赞赏。
  最令人意外的是劳伦斯在文中还塑造了两个与自然密切相关的男性形象,一位是意大利的农民,另一位是朱丽叶年幼的儿子。前者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生儿育女,过着和谐的生活;后者在妈妈的熏陶下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快乐,细嫩的皮肤闪闪发亮,既漂亮又健康,是一个正真的小小男子汉。我们看到,人类回归自然,接近自然,融入自然,安宁与幸福离我们就不远了。
  四、 结语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认为,物质世界只是人类控制和使役的对象,与人类自身毫不相干,因此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越发偏执,接近疯狂,其结果是人性的缺失。我们应该看到认知能力仅仅是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人类越是试图用理性和科学技术征服自然,人性就会变得越发扭曲和支离破碎。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完全实现的前提就是人类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生态女性主义者提倡自然万物是生物链中的一环,彼此应该尊重,才能构成一幅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画面。她强调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建立起一个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和谐平衡的统一整体。在它的视角下,文学经典将被重新阐释,并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那些先前未被注意或被忽略的因素可以得到凸显。劳伦斯在短篇小说《太阳》中告诉我们人类正在远离自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人类与自然及自我的本能处在一种不和谐的状态。人类的世界观已经变得越来越理性,失去了其生命所能做出的本能反应。作为大自然的儿女,人类必须精心保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这样,大自然才能不断地为人类注入生机与活力。无论女性还是自然在劳伦斯的生态女性思想的关怀下已从悲剧中走了出来,朝着光明走去!
  〔参 考 文 献〕
  〔1〕 Maria Mies und Vandana Shiva,Oekofeminismus ,
  Rotpunkt Verlag 1995.
  〔2〕 d’Eaubonne, Francoise. Ecologie feminisme: Revol-ution ou mutation?〔M〕.Paris:Les Editions S.T.P.,1978.
  〔3〕 劳伦斯. 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4〕 斯普瑞特奈克.生态女权主义建设性的重大贡献
  〔J〕.秦喜清,译.国外社会科学,1997,(06).
  〔责任编辑:郭梅东〕
其他文献
关键词:企业党建;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067 — 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和作用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整个党建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必须以更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抓好。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站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代非公
[摘 要]高校是传播人类精神文明和一切真善美精神的财富之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阵地。同时肩负着完成教学和研究学问、生命的精神交往、培养学生学术创新等任务,这几项任务的展开,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而如今高校师生之间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关注师生思想动态,为其构建和谐关系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思想动态;和谐;师生关系;路径  [中图分类
摘 要:城市河道的流动性特性使局域生态环境无法置于精确的治理条件下,导致河道治理主体多元化,涉及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而且河道治理不单单是水污染治理,还涉及到水生态修复、水文化弘扬等多个方面,更应该从人文、社会、经济效应等多方面来考虑。S市G区依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行的“一河一策”行动计划只是全国河道治理实践的一缩影,其治理实践既有独特的条件,也有特殊的挑战。  关键词:
摘 要:中考在中学教学中有重大的影响,以齐齐哈尔中考实践为例,中考命题改革应该,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中考命题改革的方向,要生活化、情境化、学术化、传统化、信息化,命题改革要与学科的核心素养相结合,与知识衔接点相结合,与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进步相结合,与中考改革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相结合。   关键词:中考;命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黑龙江西部少数民族村屯如何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如期基本实现现代化,本文以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县东吐莫村和胡吉吐莫村两个少数民族村屯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发展为例,挖掘民族村区域经济资源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人口分布的状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并进行逐一的梳理和分析,对探索区域民族村屯的资源开发利用如何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既
摘 要:小说《野性的呼唤》(又译《荒野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为著名的作品。该小说作为名著,已有多种中译版本。本文试析原著的风格,并对比蒋天佐、胡春兰和贾文浩三位译者的译本(分别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浅谈各译本的优劣得失,同时提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时,应引进共时和历时的观点作为标准之一。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 译文 对比     一、“杰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教师作为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和谐氛围中得到释放,尽力在课堂上、课堂外和作业中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关题词:课堂 教学 个性 改革    “教师作为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职责就是在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
摘 要:新著《社会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何以需要研究”、“研究现状如何”以及“如何研究”等角度,集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相关基本问题;二是从静态的知识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概念、特征、属性、要素、结构和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三是从动态的历时性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做了梳理和总结;四是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全面描述和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的现代性
[摘 要]地方师范院校在许多地级市是唯一的本科院校,不仅在培养各类教育师资、促进教育改革创新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集中体现在合作办学、人才支持、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本文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总结和探讨地方师范院校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南京晓庄学院;服务社会;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3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142 — 03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汇聚场所,同时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加强高校图书馆法治保障可以给人们创造一个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保证图书馆的有序开设,并且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现阶段,对高校图书馆法治问题的研究较少,高校图书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尚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