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里,有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肯定是中学阶段,大概是春天,青草山坡,远近都没人,几个同学嬉笑着在打闹翻筋斗,另几个同学围成一圈在打扑克。我先是坐着看书,后来扔了书仰躺下来,迎面是淡蓝的天空,太阳像打在面粉里的蛋黄,摇曳着,完全与天空融为一体。
什么也没发生过,这不是一个故事的开头,也不是一个故事的结局。不是节假日,也不是在风景区,没有人过生日,大概只是某个同学随口邀约:某地有个小山包,去晃晃吧。一呼百应。我当时还不会骑自行车,应该是某个同学骑车带我过去的。
除此之外,一切輪廓都模糊,到底是哪里,与我同去的有些什么人,全不记得了。只有那小鸟翅膀般轻巧的风,一想起,就悄悄地停在了我口鼻间,一呼一吸,全是草根香。
为什么这个平凡的下午让我印象如此深刻?
是整个求学生涯的黯淡吧。写在黑板上的知识是黑底白字,写在书上的是白底黑字,教室里的日光灯惨白。一切非黑即白,只有分数是血腥的红。
压力仿佛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找不到结头,更无从解起。有时候很想摆脱这一切。上世纪80年代有部电影叫《失踪的女中学生》,说的是一个少女在公车上邂逅了一个大学生,暗恋、寄不出去的情书、母亲的震怒,让少女又羞又愤,离家出走。电影放映后不久,我周围就出现两例女生出走的事件,家长老师们都义愤填膺,认为是电影惹的祸。
回头想想,这其实是一种“躲”。当青春来势汹汹,如狂风暴雨,找个屋檐躲一下;当试卷像信用卡账单络绎不绝,先睡一觉,能躲一天是一天。
逃避是抵死不出来,但躲,不过是喘口气,看雨势不绝,叹口气就继续上路来顶风冒雨。电影里或者电影外,出走的中学生都安然回了家。
有男生躲在公园里学抽烟,也有的躲厕所里抽。有人在该上自习的时候,躲到某个同学家里打麻将。我经常去家附近的旧书店,或买或租,在小说的世界里沉浸片刻,像鸵鸟躲在沙丘的一角。
而这样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是真正的放空,就像繁弦急管里一记小小的休止符,躲得何其彻底。
人有时候是需要暂时躲一躲的。
现在的中学生会躲到哪里去呢?朋友说:“可以开轰趴,找个宽大的地方,玩桌游、狼人杀;也可以去烧烤,青山绿水,呼吸新鲜空气。”
我认认真真地分析:“场地去哪里找,食材也得花钱买,长途跋涉还得借辆车。这些都需要成年人的支持与襄助,像宝哥哥与云哥儿在大观园烧鹿肉,是被严密监控的。得能张罗能来事,还得擅长玩儿,那些不会玩桌游、狼人杀的小伙伴,那些不会烤肉只会吃的小伙伴怎么办?”
朋友承认这些是死结,但他理直气壮地说:“就是应该会玩耍呀,这样才能给自己解压。”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说的是一位身为耶鲁大学人类学家的妈妈,居然胆敢把孩子送进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幼儿园,妄图让孩子与富豪家的少爷、千金同窗。她发现富豪阔太们在教育上比中产阶级更疯狂,孩子从会走路就开始学多种语言,学骑马,学礼仪,两三岁就要考幼儿园了,他们还提前找人来做考前冲刺,而其中,“玩”是重要的培训项目。
我很疑惑:这种培训出来的玩和真正的玩,是一个意思吗?
羽毛球可以是严肃的竞技项目,如果在奥运会赛场上;也可以是娱乐项目,如果是和同学在学校操场上。
有些人会玩,人生多姿多彩;有些人,比如我,不会玩——麻将、纸牌、乒乓球,一切常见的娱乐运动项目,我全数不会,但我的日子也并不乏味。我每天看看书,写写书,听听朋友的牢骚,对朋友发发牢骚,吃吃东西,减减肥,照样很开心。强迫我为玩而玩,把玩当作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参加一场艰巨的社交活动,会很痛苦。
而有时候,我们的本意,不是仅仅为了躲一躲吗?
大考前夕突然想玩会儿网游,有何不可;去了著名的黄金海岸,却想在酒店的大床上睡懒觉,只要不觉得机票钱是损失就行。而那些计算性价比的玩,比如古董、字画,叫投资。
一心一意想着玩,没什么可羞愧的;什么都不会玩,也照样可以安之若素。
一次洗涤灵魂的旅行,如果不能迎来诗与远方,其实,还不如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
什么也没发生过,这不是一个故事的开头,也不是一个故事的结局。不是节假日,也不是在风景区,没有人过生日,大概只是某个同学随口邀约:某地有个小山包,去晃晃吧。一呼百应。我当时还不会骑自行车,应该是某个同学骑车带我过去的。
除此之外,一切輪廓都模糊,到底是哪里,与我同去的有些什么人,全不记得了。只有那小鸟翅膀般轻巧的风,一想起,就悄悄地停在了我口鼻间,一呼一吸,全是草根香。
为什么这个平凡的下午让我印象如此深刻?
是整个求学生涯的黯淡吧。写在黑板上的知识是黑底白字,写在书上的是白底黑字,教室里的日光灯惨白。一切非黑即白,只有分数是血腥的红。
压力仿佛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找不到结头,更无从解起。有时候很想摆脱这一切。上世纪80年代有部电影叫《失踪的女中学生》,说的是一个少女在公车上邂逅了一个大学生,暗恋、寄不出去的情书、母亲的震怒,让少女又羞又愤,离家出走。电影放映后不久,我周围就出现两例女生出走的事件,家长老师们都义愤填膺,认为是电影惹的祸。
回头想想,这其实是一种“躲”。当青春来势汹汹,如狂风暴雨,找个屋檐躲一下;当试卷像信用卡账单络绎不绝,先睡一觉,能躲一天是一天。
逃避是抵死不出来,但躲,不过是喘口气,看雨势不绝,叹口气就继续上路来顶风冒雨。电影里或者电影外,出走的中学生都安然回了家。
有男生躲在公园里学抽烟,也有的躲厕所里抽。有人在该上自习的时候,躲到某个同学家里打麻将。我经常去家附近的旧书店,或买或租,在小说的世界里沉浸片刻,像鸵鸟躲在沙丘的一角。
而这样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是真正的放空,就像繁弦急管里一记小小的休止符,躲得何其彻底。
人有时候是需要暂时躲一躲的。
现在的中学生会躲到哪里去呢?朋友说:“可以开轰趴,找个宽大的地方,玩桌游、狼人杀;也可以去烧烤,青山绿水,呼吸新鲜空气。”
我认认真真地分析:“场地去哪里找,食材也得花钱买,长途跋涉还得借辆车。这些都需要成年人的支持与襄助,像宝哥哥与云哥儿在大观园烧鹿肉,是被严密监控的。得能张罗能来事,还得擅长玩儿,那些不会玩桌游、狼人杀的小伙伴,那些不会烤肉只会吃的小伙伴怎么办?”
朋友承认这些是死结,但他理直气壮地说:“就是应该会玩耍呀,这样才能给自己解压。”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说的是一位身为耶鲁大学人类学家的妈妈,居然胆敢把孩子送进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幼儿园,妄图让孩子与富豪家的少爷、千金同窗。她发现富豪阔太们在教育上比中产阶级更疯狂,孩子从会走路就开始学多种语言,学骑马,学礼仪,两三岁就要考幼儿园了,他们还提前找人来做考前冲刺,而其中,“玩”是重要的培训项目。
我很疑惑:这种培训出来的玩和真正的玩,是一个意思吗?
羽毛球可以是严肃的竞技项目,如果在奥运会赛场上;也可以是娱乐项目,如果是和同学在学校操场上。
有些人会玩,人生多姿多彩;有些人,比如我,不会玩——麻将、纸牌、乒乓球,一切常见的娱乐运动项目,我全数不会,但我的日子也并不乏味。我每天看看书,写写书,听听朋友的牢骚,对朋友发发牢骚,吃吃东西,减减肥,照样很开心。强迫我为玩而玩,把玩当作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参加一场艰巨的社交活动,会很痛苦。
而有时候,我们的本意,不是仅仅为了躲一躲吗?
大考前夕突然想玩会儿网游,有何不可;去了著名的黄金海岸,却想在酒店的大床上睡懒觉,只要不觉得机票钱是损失就行。而那些计算性价比的玩,比如古董、字画,叫投资。
一心一意想着玩,没什么可羞愧的;什么都不会玩,也照样可以安之若素。
一次洗涤灵魂的旅行,如果不能迎来诗与远方,其实,还不如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