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与水泥砂浆界面黏结性能研究

来源 :硅酸盐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fa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取“8字”型试件进行单根粗纤维拉拔试验,通过混合正交试验研究了纤维类型、纤维直径、纤维埋置长度及砂浆基体水胶比对纤维-砂浆界面黏结强度显著性优先次序,以及纤维与砂浆间最佳组合的影响.同时得到了纤维最大拔出荷载及荷载-滑移曲线,系统分析了纤维与水泥砂浆的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直径为0.6 mm、埋置长度为20 mm的聚丙烯粗纤维,水胶比为0.51的砂浆基体的界面黏结强度最大,其中平均黏结强度为7.71 MPa,等效黏结强度达到13.25 MPa.直径为0.6 mm、埋置长度为10 mm的聚乙烯醇(PVA)纤维,水胶比为0.41的砂浆基体的界面黏结强度次之.四种因素对界面黏结强度的影响优先次序为纤维种类、纤维直径、砂浆水胶比、纤维埋置长度,其中纤维种类对界面平均黏结强度的影响较为显著,纤维直径对界面等效黏结强度的影响较为显著.
其他文献
基于L16(45)正交表设计16组聚丙烯-钢纤维/再生粗骨料混凝土(PP-SF/RCA混凝土)和1组基准组混凝土的7 d抗压强度和28 d抗压、劈拉及弯折强度试验,研究VP、VS和RR三因素对PP-SF/RCA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SF/RCA混凝土的7 d抗压强度和28 d抗压、劈拉及弯折强度均大于基准组,较基准组最大增幅分别为41.9%、23.0%、59.1%和28.9%;7和28 d抗压强度随VP、VS和RR的变化趋势相似,但7 d抗压强度的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对于28 d抗压强度,
为寻求适用于建筑领域的相变材料,本研究提出了具有合适相变温度以及较高相变潜热的癸酸(DA)-十六醇(HD)低共熔相变材料,并以疏水型气相二氧化硅为多孔吸附材料制备出不同吸附率的定型复合相变材料,探究了最大DA-HD吸附率的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热物性.以疏水型气相二氧化硅为吸附材料,采用多孔材料吸附法制备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并利用DSC、FT-IR、SEM和TGA对DA-HD/气相二氧化硅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A-HD低共熔相变材料中DA与HD的最佳质量比为71.81:28.19,此
采用改进二电极交流电法研究了玄武岩-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BPFRC)电阻率,采用压汞试验分析了BPFRC的孔结构.结果表明,相较于未掺纤维混凝土,单掺聚丙烯纤维、单掺玄武岩纤维、混杂纤维0.1%、混杂纤维0.2%电阻率分别提高了11.3%、20.5%、29.4%、-23.0%;相较于C30混凝土,C40、C50电阻率分别提高了18.3%和44.8%.通过孔结构分析发现,除了混杂纤维0.2%,BPFRC少害孔较多,多害孔较少,最可几孔径较小;随着强度提高,孔隙率降低,无害孔增加,多害孔减少,从机理上分析了
在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的基础上,选择聚羧酸减水剂和粗骨料,并以氧化石墨烯作为增强体,制备出了不同氧化石墨烯掺量(0.00,0.05%,0.10%和0.15%(质量分数))的混凝土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氧化石墨烯掺量下混凝土复合材料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氧化石墨烯的掺杂,混凝土的水化难度降低,水化反应速率增加,混凝土复合材料相互之间的颗粒接触更加紧密,且氧化石墨烯的掺杂并未产生新的水化产物;当氧化石墨烯的含量为0.10%(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流动度最大为256 mm,坍落度和孔隙率达到了最低
为了研究青稞秸秆灰(HBSA)掺入氯氧镁水泥(MOC)中的活性与作用机理,对不同煅烧温度、煅烧时间以及研磨时间所制备的HBSA的物相组成及粒径分布进行了测试,初步确定了HBSA的活性制备参数.设计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研磨时间3种参数影响下MOC的力学性能正交试验,并采用相对活性指数反映掺入MOC中HBSA的活性高低.基于灰熵关联分析,对HBSA活性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HB-SA的微观组成以及MOC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活性效应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600℃时煅烧2 h、研磨2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NT)/苯丙乳液(Styrene-acrylic emulsion,SAE)复合对水泥基材料强度和抗渗性的影响,并通过它们对硬化水泥石水化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AE-NT复掺可显著改善单掺SAE引起的早期强度降低及对水化的延迟作用,降低水泥基材料的总孔容、有害孔和多害孔,细化孔结构,提高水泥熟料的水化程度及C-S-H凝胶的聚合度,从而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强度和抗渗性.研究成果对纳米粒子/聚合物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复合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抗冻性是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严寒露天的环境下,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尤为重要.陶粒是一种渗透性强的多孔性骨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陶粒混凝土的抗冻性.通过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了偏高岭土(MK)及陶粒粒径级配对陶粒混凝土抗冻性能和细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陶粒混凝土的质量损失和强度损失随着陶粒粒径的增加而增加.偏高岭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陶粒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掺量为10%时效果较好,而掺量超过20%时对陶粒混凝土抗冻性能不利.
本文综述了混凝土碱硅酸反应(alkali-silica reaction,ASR)膨胀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ASR对混凝土结构造成的损伤修复难度高,修复成本大,应对这类耐久性问题主要以预防为主,补救为辅,而精确的预测模型可以评估混凝土结构的实时状态,有助于抑制混凝土中的ASR.本文首先概述了混凝土ASR的过程和机理,然后详细介绍了ASR膨胀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ASR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反应物含量、温度、湿度、胶凝材料组成和骨料尺寸等多种因素的影响.ASR模型主要包括理论模型、结构模型(宏观模型)和材料模型(细
近几年,将水泥基复合材料用于建筑储能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硅酸盐水泥、丙烯酰胺(AM)混合制备了一种优化的水泥基复合结构电解质,并研究了AM质量分数分别为0%、25.0%、27.5%、30.0%、32.5%和35.0%时对结构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AM的掺量有助于提高硅酸盐水泥基复合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同时会不可避免地降低电解质的抗压强度.当AM掺量为30.0%时,可以使离子电导率和抗压强度达到理想平衡,抗压强度高达41.1 MPa,离子电导率最大为22.47
硫硅酸钙-硫铝酸钙水泥是一种新型低碳水泥,硫硅酸钙矿物的水化活性对水泥性能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利用离子掺杂制备了硫硅酸钙-硫铝酸钙水泥,研究了硫硅酸钙、硫铝酸钙矿物以及后掺石膏的配比优化.结果表明,硫硅酸钙-硫铝酸钙水泥熟料的实际矿物组成与设计含量较为一致.硫铝酸钙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其适宜含量范围为30% ~40%(质量分数);水泥的强度随着硫硅酸钙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其设计含量增加至48%(质量分数)时,水泥强度降低,该矿物的适宜含量范围为40% ~55%(质量分数),其优化含量根据硫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