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看名著看不下去,其实没什么奇怪的。有些名著看不下去是很正常的。看不下去名著,不丢人,也并非意味着你是个索然无味的人。
其实很多人都这样,大家都是大俗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爱看武侠电视剧,他只有一个标准——打不打?打就看,不打就不看。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读着好,偏偏你不爱,也很正常。
事实上,有些名著读不下去,不仅仅是读者的问题,也有名著本身的问题。有些名著读起来是需要一些前置条件的,这些书可以不必勉强自己读。这其中,大概有三种情况:
其一,知识储备不够。像《神曲》和《浮士德》这种书,年少时我仗着年轻,为了显摆,曾经很张狂地读过。但是读完以后发现除了跟人吹牛,一无所获。别人说好,我也说好,好在哪儿我不知道。因为要读这种书,至少要对《圣经》有比较完整的了解,对宗教典故要很熟悉。很显然,我读书时不具备这种知识储备,所以看完就忘,一无所得。很多名著跟《神曲》一样,是存在一定的知识储备障碍的,必须跨过这些障碍,方能读出其中滋味。读之费神,此类名著放弃读也不是不可以。
其二,阅历不够。我读的第一本名著是《三国演义》,第二本是《茶花女》。《三国演义》还好,當时觉得《茶花女》真是难看。后来长大再读,发现原来只是我当时见识浅薄。同样,我读“高尔基三部曲”,有个女同学也跟我一起看,看完后她表示:“这玩意儿怎么会是名著?”读之觉得无趣,也不用勉强自己。
其三,时代不同了。有些名著在当时和其后的若干年是名著,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今人站在前人肩膀上,胜于前人再正常不过了。比如《李尔王》,如果熟读中国历史,你会觉得这不是很简单的事吗?这就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而等你看到黑泽明的《乱》(改编自《李尔王》),就会觉得更胜一筹,这就是名著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后人的很多技法已经大大超越了前人,有些名著放到今天可能就泯然众人,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远远大于它的阅读价值;如果不做研究,没有很浓的兴趣,也不必读。读之无意义,此类名著更不用抱住不放。
那么如果想读名著,怎么读?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在于它能满足很多人的不同需求。
我厚着脸皮发自内心地说,我看《红楼梦》就看了个吃,看《水浒传》除了看打架,也就爱看吃——满桌子的肥鸡烧鹅,读的时候口水淌一地。
这让我一直很惭愧,后来我看张爱玲的书,才发现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写道“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只看了个吃”。原来那么有才情、有感悟力的人,也是这么看书的!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要善于发现名著里自己的兴趣点所在。读《论语》,不妨只记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后做菜的时候这么做,生活能多增几分情趣。我看《飘》时,只记住郝思嘉在塔拉的红土地上得到了治愈,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咱做不了名士,也当不了英雄,做一个大俗人在读书中寻些自己的乐趣,不也挺好的吗?
(摘自《读者·校园版》)
玩、学、做、悟、舍、了。
——著名演员濮存昕用六个字归纳人生
知道在哪儿,世界就变得像一张地图那么小了;不知道在哪儿,感觉世界才广阔。
——刘慈欣
你直到停止读书,才真的开始变老。每本书都会教给我一些新东西,或者帮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比尔·盖茨说,读书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实很多人都这样,大家都是大俗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爱看武侠电视剧,他只有一个标准——打不打?打就看,不打就不看。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读着好,偏偏你不爱,也很正常。
事实上,有些名著读不下去,不仅仅是读者的问题,也有名著本身的问题。有些名著读起来是需要一些前置条件的,这些书可以不必勉强自己读。这其中,大概有三种情况:
其一,知识储备不够。像《神曲》和《浮士德》这种书,年少时我仗着年轻,为了显摆,曾经很张狂地读过。但是读完以后发现除了跟人吹牛,一无所获。别人说好,我也说好,好在哪儿我不知道。因为要读这种书,至少要对《圣经》有比较完整的了解,对宗教典故要很熟悉。很显然,我读书时不具备这种知识储备,所以看完就忘,一无所得。很多名著跟《神曲》一样,是存在一定的知识储备障碍的,必须跨过这些障碍,方能读出其中滋味。读之费神,此类名著放弃读也不是不可以。
其二,阅历不够。我读的第一本名著是《三国演义》,第二本是《茶花女》。《三国演义》还好,當时觉得《茶花女》真是难看。后来长大再读,发现原来只是我当时见识浅薄。同样,我读“高尔基三部曲”,有个女同学也跟我一起看,看完后她表示:“这玩意儿怎么会是名著?”读之觉得无趣,也不用勉强自己。
其三,时代不同了。有些名著在当时和其后的若干年是名著,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今人站在前人肩膀上,胜于前人再正常不过了。比如《李尔王》,如果熟读中国历史,你会觉得这不是很简单的事吗?这就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而等你看到黑泽明的《乱》(改编自《李尔王》),就会觉得更胜一筹,这就是名著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后人的很多技法已经大大超越了前人,有些名著放到今天可能就泯然众人,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远远大于它的阅读价值;如果不做研究,没有很浓的兴趣,也不必读。读之无意义,此类名著更不用抱住不放。
那么如果想读名著,怎么读?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在于它能满足很多人的不同需求。
我厚着脸皮发自内心地说,我看《红楼梦》就看了个吃,看《水浒传》除了看打架,也就爱看吃——满桌子的肥鸡烧鹅,读的时候口水淌一地。
这让我一直很惭愧,后来我看张爱玲的书,才发现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写道“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只看了个吃”。原来那么有才情、有感悟力的人,也是这么看书的!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要善于发现名著里自己的兴趣点所在。读《论语》,不妨只记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后做菜的时候这么做,生活能多增几分情趣。我看《飘》时,只记住郝思嘉在塔拉的红土地上得到了治愈,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咱做不了名士,也当不了英雄,做一个大俗人在读书中寻些自己的乐趣,不也挺好的吗?
(摘自《读者·校园版》)
玩、学、做、悟、舍、了。
——著名演员濮存昕用六个字归纳人生
知道在哪儿,世界就变得像一张地图那么小了;不知道在哪儿,感觉世界才广阔。
——刘慈欣
你直到停止读书,才真的开始变老。每本书都会教给我一些新东西,或者帮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比尔·盖茨说,读书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