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来源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文章主要阐述了“天人合一”中“天”、“人”、“合一”的内涵和关系,以及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生态环境实际,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今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思想;现实意义;借鉴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分析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天人合一的基本含义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协调。其具体的内涵主要从下面三点来分析: 第一,人与自然相一致;第二,人与外在的强大力量(或规律或神秘力量) 相一致;第三,人与道德自我相一致。“天人合一”,简单说来,就是通过人的主动或能动的实践,使“人”与“天”协调一致或相互统一。吴雪玲在她的文章中写道:“‘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究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1]
  (一)“天”的内涵
  在先秦文学中,“天”有以下三种解释:第一,自然之天。如“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夫明白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庄子《大宗师》。第二,义理之天,即事物的规律或法则。如庄子提到“死生, 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 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这是说死与生是命中注定的,就像昼夜交替一样是自然规律, 人对这些事情是无法干预的,这里的“天”即相当于自然规律。第三,主宰之天。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是至贵至尊的神灵。
  冯友兰也认为:“所谓天有五义: 曰物质之天, 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 即所谓皇天上帝, 有人格的天、帝。曰命运之天, 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可奈何者, 如孟子所谓‘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曰自然之天, 乃指自然之运行, 如《荀子·天论篇》所说之天是也。曰义理之天, 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 如《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 ’之天是也。”[2] “天”也是我国哲学范畴中最古老的范畴之一。
  (二)“人”的内涵
  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人”概念的论述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人”的自然特性,如战国时期的人们认识到人为万物之灵长;第二,强调人的主观作用,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如庄子的“落马首穿牛鼻”;第三,侧重“人伦”、“人道”的思想,如孔子的“仁亲也从人二”;第四,强调“人”受“天命”的制约。而在“天人合一”中,笔者认为“人”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凡人,是指有意识和自我意识即理性的能动者, 包括个体的人、群体的人和作为类的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写道:“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 莫贵于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将人的地位看得很重。
  当然,要在“合一”的逻辑关系上看待“人”在“天人合一”中的地位,最主要的是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地位的问题。第二,人怎样与自然相合的问题。古代思想家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显然是不同的。道家以自然为基点, 讲求尊重自然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儒家则认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
  (三)“合一”的内涵
  “合”就是互相理解,相互关联。“天人合一”应当重在“合一”,其中的“天”与“人”应当作为这个关系中的关系项存在。“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庄子·天道》可解释为要效法上天的美德,在勤政治民的同时还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要像日月普照、四季运行那样,还要像昼夜有常、云飘雨降那样。“天”与“人”“合一”于“德”。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法天时”——《周易·乾卦·文言》,也体现了天人合德论。“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
  二、“天人合一”的思想分析
  “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其理论基础就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大系统,人与自然共处在这个宇宙大系统之中。下面笔者就从道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具体来分析。
  (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道家十分尊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强调“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对自然万物的开发利用,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应当“知常”,最终自然大道的必然规律性,否则将自取败辱。《庄子》进一步强调人应“与天一”,“不以心捐道”、“无以人灭天”。
  老子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46章)只有适可而止方可避免祸患。故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其中“知足”、“知止”就是要求人们讲究实际、尊重规律、讲究限度,不可追求虚荣、贪得无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说明人们如果能够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就能从中受益;如果不按自然规律行事,就身受其害。这反映了老子的天人“同律性”的思想。
  庄子认为“合一”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与天一也”——《庄子·山木》,“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庄子·秋水》,就是强调了要顺应天命,遵循自然规律。庄子的“人与天一”是指合人于天。他强调天和天道对于人和人道的相关性, 也强调其优先性。人之一切源于自然, 因而也必须回归自然。
  (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即是尊重自己,爱惜其他生物的生命即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孟子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的指向,《礼记·中庸》把“诚”视为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诚者物之始也,不诚无物”,从而要求以“诚”这一道德修养达到“天地人合一”。
  儒家所说的“天”, 非常贴近现代“自然”这个概念。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荀子更深入地认为,“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他认为“天”的职责即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儒家认为的“天”与“人”是一体的。在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中,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应创造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孟子·告子上》中他提出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观点,即由“尽心”到“知性”再到“知天”的认识途径,认为人可以通过修心养性感知到“天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在“天道”、“性”、“命”三者的关系上提出了由天到人、又由人到天的认知过程,即由“敬天畏命”到“知天达命”的发展过程。
  在天人关系上,儒家认为可以通过 “志于道”、“志于学”、“反省内求”、“慎独”等方式,来达到“知人”、“知性”、“知天达命”的功效,以谋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共存与共生共荣。
  三、“天人合一”思想的借鉴意义
  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就像人类发出了警告:“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3]我国需要同时完成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古人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生态思想而且具有可操作性。这些都是我们当前建设“美丽中国”可以借鉴的。下面就主要从以下几点具体阐述“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天与人的关系,不能把天人断然分为两截,更不能人为制造对立。天与人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决不能孤立地看任何一方,这是我们当今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从天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出发。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应当提倡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服从天道的思想。不能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简单的认为一切都是能把握的。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提倡敬天、畏天的思想,而不是片面地鼓吹制天、勘天的思想。我们应该在知天的基础上去敬天,去畏天。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创造性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观,尤其要吸收古代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整体观念、有机协调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站在天人有机合一的整体上来进行,协调好各项天人关系。这是我们当今建设生态文明的又一前提。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更应当提倡崇高的道德境界。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平等待人,平等待物,提升主体 (人) 的精神境界是我们所要提倡的,尤其是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有责任维护生态的良好有序发展。
  第六,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提倡哲学与科学相结合。在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步骤中,我们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更要结合中国生态实际这个大环境来应用科学,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与哲学相结合的道路,才是当今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只要合理借鉴好“天人合一”思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到的“美丽中国”将不会只是构想,在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更要处理好GDP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要努力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客观合理地利用“天人合一”思想,正确处理好“天”与“人”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处理我国当今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吴雪玲.现代语境下“天人合一”思想解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251.
  [作者简介]陈青青、黄章匾,浙江农林大学。
其他文献
女大学生虽然是女性中比较优秀的群体,但仍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女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女教师的优势比较明显,作用不可替代.女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姐妹型”师生关系,变差异为
摘 要 网络和科技的变革,势必要求教育领域也要做出创新和变革。教育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供求关系,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首先要了解其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供给的主体、内容、方式和环境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展供给侧改革的四个要素,它们之间彼此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高潇雨,内蒙古科技大
大学生就业是政府与高校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关键.政府应切实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参与大学生发展权的拓展与维护.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拓展
一、职业生涯开发系统提出的背景rn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企业人本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的一切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在手段上着眼于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
项目管理,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渠道,具有基础性、关联性、以及协调性等特征,在当代工程施工监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通信建设工程视角,对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好与坏,不仅仅对整个工程质量的评优影响非常大,对以后的使用和居住也会产生安全隐患.建筑工程如果因为质量缺陷问题而整改或修复,必然会给建筑的使用者或
2012年,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实施的开端.同时,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发布等等意味着行
摘 要 高校作为社会意识培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现实国情、舆论导向、价值认同等方面面临严重的挑战,在此情境下,高校应坚持“育人”为出发点,从价值观认同、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教学工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  关
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普通高校夜大是继续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通过对高校夜大教学的历史及特点的了解,详细分析当前普通高校夜大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这与一些让人惋惜的“生命事件”有关.从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入手,明确大学生对于幸福感体验的现实需要,以及大学生幸福感的现实意义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