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灸和雀啄灸温度场分布特点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针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c_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中医传统灸法温和灸和雀啄灸治疗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6名,分别予足三里穴温和灸和雀啄灸,时间为25 min,采用红外热成像仪监测足三里穴施灸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并采用仿真测温仪监测模拟皮层施灸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观察温和灸和雀啄灸第20 min时模拟皮层和受试者足三里穴产生的温度场分布,并选取距离施灸中心半径0.7、2.1、3.5 cm的温度值,比较模拟皮层和足三里穴在不同悬起灸法下的温度场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温和灸和雀啄灸20 min时,足三里穴的温度场皆为以施灸点为中心、温度向四周方向递减的曲面图;模拟皮层的温度场与足三里穴施灸所形成的温度场特点一致;温和灸形成的温度场沿纵向的温度梯度分布均匀;雀啄灸温度场的纵向温度则相差悬殊,其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均较温和灸高,且第1次到达峰值时间比温和灸短;在足三里施灸实验的非施灸区域存在热量传递.结论:仿真测温仪和足三里穴在悬起灸法下产生的温度场存在距离特征,但雀啄灸较温和灸对施灸中心的温热刺激作用更明显,产生温热刺激的区域比温和灸更集中;悬起灸产生的辐射能量在皮肤组织中散射衰减,导致温度场存在一定的温度梯度;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在皮肤表层中有温通效应.
其他文献
笔者采用无烟聚能灸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现报道如下.rn1 临床资料rn3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均来自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医科亚健康门诊,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88岁,平均(59±1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平均(3.6±4.3)年.均符合《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1]中的诊断标准.排除膝关节外伤及扭伤、艾灸过敏、施灸部位有皮肤破损、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
1 临床资料rn患者,男,23岁,体质量70 kg,身高178 cm,因“乏力伴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10余天”于2020年2月5日人院.患者3年前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开始服用恩替卡韦0.5 mg qd治疗,因疗效不佳半年后换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片300 mg qd治疗至今,并定期随访.3个月前复查HBsAg(+)、抗-Hbe(+)、抗-HBc(+),开始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180 μ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治疗,共治疗12周,近1周因前述不适未行干扰素治疗.
目的:比较不同电针频率及波型配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SHL)的疗效,探寻较佳电针刺激参数.方法:将118例SHL患者随机分为针药1组(30例,脱落1例)、针药2组(30例)、针药3组(31例)和药物组(27例,脱落1例).西药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药1、2、3组在药物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穴取患侧耳门、听宫、听会、风池等,并于耳门、翳风,听会、翳风交替进行电针治疗,3组分别予频率2 Hz、频率50 Hz连续波及频率2 Hz/50 Hz疏密波,每日1次.各组均治疗10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目的:观察常规深度针刺和深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脱落4例)和对照组(60例,脱落3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观察组于中脘、梁门、天枢直刺60~70 mm,行提插平补平泻手法后出针至35~50 mm;对照组于相同穴位直刺约25 mm,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 d、治疗1周、治疗2周后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并于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9%(52/56),
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影响.方法:纳入15例偏头痛患者,采取基于“根结”理论辨经选穴的针刺治疗(如少阳头痛取足窍阴、阳明头痛取厉兑、太阳头痛取至阴,及阿是穴),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患者于针刺治疗前后各接受1次颅脑fMRI扫描,观察针刺对偏头痛患者DMN的影响;记录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频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止痛药服用次数评估针刺疗效;采用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代温灸膏干预对居家隔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心理障碍及自评症状的影响.方法:将2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脱落18例)和对照组(120例,脱落58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观察.观察组给予温和灸联合代温灸膏干预,温和灸取足三里、合谷、神阙,每穴10 min,每天1次;代温灸膏取大椎与肺俞,每次贴敷3~6 h,隔日1次,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2周随访时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自评症状评定.结果
患者,女,69岁,于2020年11月4日就诊.主诉:右下腹疼痛9 d.现病史:2020年10月26日劳累后出现右下腹疼痛,晨起加重,无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某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 9.29×109/L,行腹部B超示:右下腹阑尾区可见大小约7.2 mm×1.2 mm低回声包块,边界欠清.考虑为“阑尾炎”,静脉滴注甲硝唑注射液与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具体用量不详)治疗5 d后,腹痛无缓解.
阐述石学敏院士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捻转补泻手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石学敏院士提出的捻转补泻手法第一、第二定义的理论依据.认为气海失司、肝脾失和是高血压病的病因,提出“活血散风,疏肝健脾”治疗原则,取穴以人迎为主穴,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为辅穴,采用捻转补泻手法.明确实现捻转补泻手法的四大要素,即作用力的方向、作用力的大小、捻转手法操作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有效推进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规范化进程.
目的:验证运动想象针法改善脑卒中早期上肢偏瘫患者肌张力的优效性.方法:将64例上肢处于软瘫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2例,脱落4例).观察组采用运动想象针法(针刺治疗同时进行患侧上肢的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与患侧上肢运动想象疗法(针刺后2 h进行)分开治疗,留针期间同时进行下肢运动想象疗法,两组均穴取百会透健侧太阳,风池,患侧肩髃、肩井、曲池、外关等,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4、8周,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是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王凯军主任医师跟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过程中研创的一种针法.其理论基础为《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离合理论和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顾植山教授据此绘制顾氏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图1),王凯军主任医师由此将三阴三阳量化分布于太极图中各特定区域(图2),在人身各处作开阖枢太极图(以头部及腹部为主,图3),于太极图中相应部位针刺或点按以治疗各科杂病.在前期的临床实践中,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已被证明具有手法简单、应用广泛的特点.现介绍医案2则与同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