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微博的历史及未来发展预测

来源 :科技智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微博十年数据的分析,文章梳理了科学传播微博的历史发展脉络,预测未来发展走向,为相关管理部门完善科学传播微博功能,提高微博科学传播效果,提供决策支撑。文章首先回顾总结了基于微博数据的科学传播微博相关研究现状,然后通过采集加工,分析2009年8月至2020年4月新浪微博平台10年的科学传播微博数据,梳理科学传播微博历史发展脉络,最后对未来科学传播微博发展的走向做出预测。
  关键词:科学传播微博;微博科学传播;历史发展脉络;未来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0.09.13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microblog in the past ten years,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microblog,predic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and provides decision support for relevant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microblog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Firstly,this paper reviews and summairis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microblog based on microblog data. Then,through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the 10-year science communication microblog data of sina Weibo platform from August 2009 to April 2020,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text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microblog was sorted out,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microblog was predicted.
  Key words:Science communication microblog;Microblog science communication;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text;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微博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社会化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基于关系链的信息分享、社交互动服务[1]。自2009年上线以来,微博不断完善功能,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科学传播机构及科学爱好者个人用户不断增加,微博已经发展成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科学传播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有效创新。了解科学传播微博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于深刻理解科学传播微博背后的发展规律,预测科学传播微博发展历史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将首先回顾总结基于微博数据的科学传播微博相关研究历史,然后采集并加工分析2009年8月至2020年4月新浪微博平台10多年的科学传播微博数据,梳理科学传播微博的历史发展脉络,最后对未来科学传播微博发展走向做出预测,为相关管理部门完善科学传播微博功能,提高微博科学传播效果,提供决策支撑。
  一、研究文献综述
  从2009年科学传播微博诞生以来,我国学者对于科学传播微博一直有所研究,而且大部分研究也是基于微博数据的采集分析而展开的。微博数据是指微博数据中心中存储的各类数据,主要包括微博用户档案、微博用户关系、微博消息、热点话题等,它是微博数据采集分析研究方法的基础。
  在这类研究中,大多以微博科学传播要素为研究对象,以微博用戶(科学传播主体),微博信息(科学传播内容及形式),微博发布时间(科学传播时间),微博信息的点赞、评论和转发情况(科学传播效果)为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在于发现微博科学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及形式、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主要研究的问题如下:
  (一)基于微博用户数据的科学传播主体研究
  主要描述科学传播主体的微博背景特征(粉丝数、关注数、区域、类型、性别等)以及微博信息行为(关注、发表、评论与转发等),研究对象涵盖了高校[2]、科研单位[3]、政府科技部门[4-5]、民间科普团体[6-7]、媒体[8-9]、科普期刊[10-13]、科学家群体[14-16]、环保主义者[17]、企业[18]等。此外,个别研究试图考察微博用户背景变量与微博信息行为的关联[19-20]。
  (二)基于微博信息的科学传播内容研究
  传播内容相关研究一般对科技议题相关微博内容进行统计描述,包括微博的形式特征[21]、时间分布[22]、地理分布[23]和主题分布[24-25]。有些研究运用语义分析,考察微博用户对特定科技议题[26]、事件[27]或科技组织[28]的情绪和态度,研究传播内容质量[29-30]、微博语言[31-32]等问题。
  (三)基于微博传播网络及互动情况的科学传播效果研究
  主要研究微博科学传播效果[33]、科学传播微博影响力[34]等。
  (四)基于微博所有信息的科学传播综合性研究   主要研究微博科学传播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35-38],微博科学传播机制[39-40]。
  (五)微博舆情应对研究
  旨在解决预测和控制与科技相关的突发事件或议题在微博中的出现和扩散,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微博舆情响应、真伪消息甄别、核心人员关联挖掘等[41-42]。
  基于微博数据分析的科学传播微博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微博科学传播各类要素中的特征已相对明晰。从目前这些研究采用的数据样本和数据分析方法来看,其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研究選用的科学传播微博样本量小。已有研究要么是只研究某一类微博的科学传播特点。例如研究科学家群体的、媒体的微博,研究热点事件的微博,研究某个议题的微博,样本量最多时达到几百个。即使是做全面的、综合的研究,在微博科学传播取样时也都是选取知名的十几个或者几十个科学传播类微博作为样本。另外,研究在样本的选取时基本以认证类微博为主,对于普通微博用户的研究不多。可以说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微博科学传播全数据或者大样本量科学传播微博进行全面研究。
  第二,微博科学传播数据分析方法没有创新。从已有研究方法来看,学者们基本上都是运用微博内容分析法、微博用户网络分析法、数量统计分析法对微博科学传播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没有创新的方法。
  第三,微博科学传播研究内容没有突破。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关注的问题有科学传播微博的发展现状、传播影响力、某一类微博的特点等,没有对于微博10多年发展历史中科学传播微博发展脉络的梳理。
  二、基于微博数据的科学传播微博历史发展脉络
  (一)科学传播微博的界定及数据采集加工方法
  笔者对科学传播微博的界定有三个原则:一是微博具备科学传播、科学普及或者科技传播功能,二是微博具有一定的用户和传播影响力,三是微博发布内容以科学技术类信息为主。
  笔者通过机器与人工结合的方法,使用“科学传播”“科技传播”“科普”三个关键词,在微博用户标签、微博简介中进行检索,筛查出一共9434个科学传播微博;然后,请业内专家运用经验,结合微博内容采用各种方法查看分析,对每个微博用户进行逐一排查,并删除一部分气象微博以及几个零发帖账号和异常账号后,最终确定了2768个科学传播微博。这2768个科学传播微博中,按照微博主办方属性不同分为:个人微博1426个,机构微博1342个(社团组织微博418个、企业微博264个、媒体微博210个、事业单位微博158个、教育机构微博127个、政府微博89个、科研机构微博34个、其他微博42个)。按照微博认证状态分类,分为大V类微博1546个,普通类微博1222个。
  自2009年8月至2020年4月,这9类主体微博共发布信息7721511条。其中,机构类微博共发布信息3085737条(政府部门微博700671条,社团组织微博568442条,科研机构56851条,媒体715657条,事业单位484986条,教育机构70162条,企业用户346720条,其他用户142248条),个人微博发布信息4635774条。
  下面的研究就是基于这2768个科学传播微博发布的7721511条微博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
  (二)科学传播微博历史发展脉络
  自2009年8月至2020年4月,从其间的科学传播微博用户数量变化趋势、微博发布内容数量变化趋势、科学传播微博用户互动发展趋势、微博传播形式发展趋势来看(见图1—5),科学传播微博发展脉络与微博本身发展脉络基本一致,科学传播微博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建设期、调整期和稳步发展期。
  1.2009—2013年,科学传播微博建设期
  科学传播微博建设期是科学传播微博的大规模注册、科学传播微博的概念形成阶段。
  (1)微博用户注册的高峰期和密集期。2009—2013年四年间一共有3192个微博用户注册,平均每年增加638个;其中2010年新增177个,2011年增加数量最多,达462个;其次是2012年,增加356个; 2013年,增加196个。在微博平台上注册的第一个个人科学传播微博是2009年8月28日注册的微博“刘允”;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第一条信息的机构类科学传播微博是“科学松鼠会”。机构用户注册高峰是2012年3月,个人用户注册高峰是2011年3月、次高峰是2011年8月和2012年4月,认证用户注册高峰是2012年3月、次高峰是2011年5月,未认证用户注册高峰是2012年4月、次高峰是2011年3月,政府部门的注册高峰是2011年8月、次高峰是2011年11月,社团组织的注册高峰是2012年3月、次高峰是2013年4月,科研机构的注册高峰是2011年10月,媒体微博的注册高峰是2013年10月。除了企业用户以外,其余用户的注册高峰都在这一阶段。“科学探索”“走进科学”“美国国家地理”“中国数字科技馆”“蝌蚪五线谱”等一些热门科学传播微博基本上都是这一阶段注册的。
  (2)微博信息发布数量大幅增长。2009年,新浪微博发布信息3201条,到2013年底,新浪微博发布信息数量高达671915条,平均每年增长133743条信息。这个阶段是微博信息发布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3)微博传播形式主要是图片。这一阶段微博传播形式有图片和视频等,图片最多,其次是视频。图片微博数量是视频微博的几十倍。
  (4)微博传播话题偏重于科普类。这一阶段传播信息数量多的话题主要有“#虫居乘语#”“#李龙臣#”“#地震快讯#”“#科普之窗#”“#植物帮帮看#”“#天津天气#”“#微评#”“#幻想精灵#”“#微科普#”“#原来如此#”“#果壳科技日历#”“#萌物鉴定#”“#每日点评#”“#今天#”“#警报速递#”“#健康资讯#”等(按照微博信息数量多少排序的话题)。这一阶段传播内容的高频词主要是地震、中国地震台网、震源、北纬、深度、速报等涉及地震的相关词汇,还有iPad、果壳等(见图6)。   (5)微博互动情况以转发为主,互动话题围绕微博本身用途。这一阶段转发频次最多、评论频次次多、点赞频次相对较少。微博互动指数高的话题大部分是些非科学类话题,例如,“#一爱到底#”“#筑梦成真#”“#微群发博更清爽#”“#微群回复可配图#”“#微群大变身#”等。从互动的话题可看出,微博用户这一阶段最关注的还是与微博本身的使用紧密相关的话题(见图7)。
  2.2014—2016年,科学传播微博调整期
  科学传播微博调整期是科学传播微博用户跟随微博整体进行战略调整,主动适应行业监管和垂直深耕,開展优质原创内容创作、专业积累和能力建设的阶段。
  (1)微博用户注册数量增速放缓。相比前一阶段的高增长,这一阶段微博用户注册数量增长幅度明显减弱。一共新增用户122个,其中,2014年新增了58个用户,2015年和2016年分别新增27和37个用户。
  (2)微博信息发布数量平稳呈缓慢增加。2014年微博发布信息数量为671768条,与2013年相比略有减少;2015年微博发布信息数量为713769条,2016年发布740410条,每年平均增加22880条信息。
  (3)微博传播形式更加丰富,新增文章类微博。这一阶段在传播形式上除了图片和视频以外,2015年12月新增了“文章”的传播形式。截至2016年12月,文章类微博已经达到806个。
  (4)微博传播话题偏重科普类。这一阶段发布信息数量多的传播话题主要有“#陕西科普#”“#地震快讯#”“#科普漾濞#”“#天文酷图#”“#制造业强国#”“#科普巍山#”“#预警信息#”“#芝麻开门#”“#微科普#”“#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专项行动#”“#祝您健康信箱#”“#国家地理纪录片#”“#机械快车#”“#科普大理市#”“#多肉工厂#”“#科普南涧#”等。这一阶段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政策指引下,有不少话题是科协组织注册的科学传播微博发布的。这一阶段的微博内容高频词分布比较综合,主要有知乎、博物杂志等微博用户名称,地震、宇航、动物、植物等科学技术词汇(见图8)。
  (5)微博互动形式以点赞为主,互动话题偏重于科学普及。2016年4月开始,点赞频次超越了转发频次和评论频次,成为主要互动形式。与上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各种形式的互动频次均有所减少。这一阶段的互动指数比较高的话题主要有“#地震快讯#”“#好奇博士#”“#制造业强国#”“#好奇博士#”“#强行科普#”“#笑话#”“#酷炫科普小短片#”“#好奇微博#”“#诺贝尔奖#”“#昆航生日请客 小伙伴集体点赞#”“#医生我有病#”“#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探知未来#”“#科普创新实验大赛#”“#天宫神舟发射#”“#微博物候#”等(见图9)。
  3.2017年至今,科学传播微博稳步发展期
  科学传播微博稳步发展期是在经历过第一阶段的大规模建设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调整后科学传播微博的重新复兴阶段。
  (1)微博用户注册数量新增幅度加大。一共新增用户229个,其中,2017年增加101个用户,2018年增加113个,2019年增加15个。
  (2)微博信息发布数量稳步增长。2017年微博发布信息1021473条,2018年发布信息1224538条,2019年发布信息1388465条,平均每年增加122330条。
  (3)微博传播形式以视频居多。2019年9月之前一直都是图片类微博比视频类微博数量多,从2019年9月开始,视频类微博的数量超过了图片微博。原因是新浪微博在2017年以前主要关注专业生产内容(PGC)的生产和分发。这一时期的短视频数量虽然逐年上升,但未形成规模。自2017年始,新浪微博将产品的中心转移到UGC(用户原创内容)的视频领域,激发用户生产内容,引来了短视频的生产浪潮。 新浪微博在2017年末推出的“微博故事”,这一产品主要针对的是UGC短视频内容,该产品有利于增强部分头部用户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但是,随着2017年新浪微博短视频用户与内容的大规模增长,短视频质量参差不齐,恶搞、低俗等内容充斥其中。而在2018年初,新浪微博也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改,在短视频方面进一步规范传播内容、改进审核机制[43]。
  (4)微博内容以科普类话题为主。这一阶段的微博信息传播数量多的话题主要有“#科普#”“#微博公开课#”“#趣味科普#”“#趣味实验#”“#趣味实验室#”“#科普大作战#”“#白菜情报局#”“#地震快讯#”“#科技#”“#制造业强国#”“#陕西科普#”“#每日健康百科#”“#天文#”“#预警信息#”“#多肉工厂#”“#动物世界#”等。从这一阶段传播内容词云看,高频词有“地震”“测定”“北纬”“震源”“深度”“消防”“科普”“消防员”“科技”“科学”“技术”“冠状病毒”“肺炎”“火灾”“疫情”“动物”“气象”“知识”“台风”“口罩”等,基本包括了这几年的社会热点事件(见图10)。
  (5)微博互动以点赞形式最多,互动话题以爱国抗疫为主。微博互动形式中,点赞频次最高,其次是转发频次,最后是评论频次。这一阶段,微博互动指数比较高的话题有“#汶川大地震10年#”“#14亿人为你庆生#”“#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我深深的爱着这个国家#”“#武汉加油#”“#清明祭#”“#中国有我#”“#国庆阅兵#”等(见图11)。
  综上所述,从传播内容来看,科学传播微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布的信息都是以科普类和科技类为主,说明科学传播微博名副其实;互动话题偏重于社会热点问题或事件。此外,调整期和稳步发展期的微博传播话题、微博传播形式以及互动形式的相同度较高。
  三、未来发展预测
  通过对10多年科学传播微博发展历史的梳理可以预测:
  总体上,科学传播微博用户还会持续增长,将会成为移动化的科学传播媒体+社交平台。科学传播微博在越来越多优质内容的加持下,内容生态会变得更有价值,更能吸引集聚科学传播用户,科学传播爱好者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科学传播微博数量还会增加。   在内容主题方面,由于微博本身正在垂直领域致力于建立每个领域的流量生态并变现,因此,未来科学传播微博会形成更加细分的科学传播方向话题。另外,科学传播微博的话题内容,会根据国家科普政策指引和社会发展需求在稳定中动态调整,突发性热点事件仍然是科学传播微博重点传播的内容,爱国主题内容也是科学传播微博未来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微博传播形式上,科学传播微博的表现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图文类微博仍然是未来微博主要的科学传播形式包含链接、视频以及音乐等多种形式的微博占比将得到大幅提升,视频微博和头条文章将在未来得到极大发展。
  在互动方式上,科学传播微博的互动形式会趋向于点赞、转发、评论三种形式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R].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2] Forkosh-Baruch A,Hershkovitz A. A case study of Israeli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es sharing scholarly information with the community via social networks[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2(01):58-68.
  [3] Denis G,Klein S,Gueguen B. Use of social networks for outreach,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space applications:Know-how and experience of Planete Sciences Midi-Pyrenees and CNES[J]. Acta Astronautica,2014(02):765-775.
  [4] Thackeray R,Neiger B L,Smith A K,et al. Adoption and use of social media among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s[J/OL]. BMC Public Health,2012(03):242[2020-06-26].https://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1471-2458-12-242.
  [5] 王玉华,汤书昆.政府与民间科普组织微博科学传播的比较研究——以“@上海科普”与“@科学松鼠会”为例[J].科普研究,2014(01):32-38.
  [6] 杨鹏,史丹梦.真伪博弈:微博空间的科学传播机制——以“谣言粉碎机”微博为例[J].新闻大学,2011(04):145-160.
  [7] 王蕊.科学传播视野下媒体微博对突发性事件的舆情响应研究——以“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事件中“新京报”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24):1-5.
  [8] 李昱佳.一个科学网站的微博传播[D].上海:复旦大学,2012.
  [9] 张光斌.科普期刊的微博内容分析及其应用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2(06):106-109.
  [10] 黎星佩.浅析《博物》杂志新浪微博传播策略[J].今传媒,2018(02):126-128.
  [11] 柴玥,金保德,杨中楷.《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微博传播效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05):493-498.
  [12] 侯斯玮.科学传播视野下“博物杂志”官方微博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9.
  [13] Kieslinger B,Ebner M,Wiesenhofer H. Microblogging practices of scientists in E-learning:A qualitative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2011(04):31-39.
  [14] 郑婕.科学家微博使用与职业群体社会声望:基于社会网络分析[EB/OL].(2014-12-02)[2020-08-30].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1202/c40628-26133800.html.
  [15] 金兼斌,徐雅兰.科学家网络公共参与行为模式及其公共协商程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97-108.
  [16] Walter S,L?rcher I,Brüggemann M. Scientific networks on Twitter: Analyzing scientists’ interactions in the climate change debate[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19(04):1-17.
  [17] 杨勇,陈永梅,易斌,等.微博在环境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研究——以新浪微博@环保董良杰环境科技微博为例[J].科普研究,2012(04):61-66.
  [18] Lee N M,Abitbol A,VanDyke M S. Science Communication Meets Consumer Relations:An Analysis of Twitter Use by 23andMe.Science Communication,2020(02):244-264.
  [19] 王夢迪.新浪微博用户中的知识生产沟与观念沟研究——以日本震后核电站建设问题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1.   [20] 金兼斌,徐雅兰.科学家网络公共参与行为模式及其公共协商程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97-108.
  [21] 张霄飞,殷向荣,刘志北,等.科学传播中微博图片优秀案例及数据分析[C]//北京数字科普协会.2018年(第五届)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27-39.
  [22] Binder A R. Figuring Out #Fukushima:An initial look at functions and content of US Twitter commentary about nuclear risk[J].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2012(02):268-277.
  [23] Debarchana G,Rajarshi G. What are we “tweeting”about obesity?Mapping tweets with topic model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J].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2013(02):90-102.
  [24] Roberge J M. Using data from online social network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Which species engage people the most on Twitter?[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14(03):715-726.
  [25] 刘娟,朱慧英.新浪微博平台下科学传播内容与媒体显著性研究——基于“人民日报”和“头条新闻”号的内容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64-74.
  [26] Runge K,Yeo S K,Cacciatore M A,et al. Tweeting nano:How public discourses about nanotechnology develop in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2013(01):1-11.
  [27] Chew C,Eysenbach G. Pandemics in the age of twitter:Content analysis of tweets during the 2009 H1N1 outbreak[J/OL].PLos One,2010(11): e14118.
  [28] Pearce W,Holmberg K,Hellsten I,et al.Climate change on Twitter: Topics,communities and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2013 IPCC Working Group 1 Report[J/OL].PLos One,2014(04):e94785.
  [29] 齐娜,宋立荣.医疗健康领域微博信息传播中的信息质量问题[J].科技导报,2012(17):60-65.
  [30] 侯庆玮.微博科学传播中的不确定性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8.
  [31] 方爱华,张解放.环境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媒体、民众在微博场域的话语表达——以“余杭中泰垃圾焚烧事件”为例[J].新媒体与社会,2014(03):209-223.
  [32] 赵莉.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建构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33] 李凯.新媒体下的科学传播效果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34] 李延芳.科普类微博传播影响力及传播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9.
  [35] 戴歆紫,郁志珍.科普微博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特点分析——基于14个主流科普博主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普研究,2018(05):12-20,67,106-107.
  [36] 李凯.新媒体下的科学传播效果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37] 谢雨.基于微博平台的科学传播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8] 刘丹.新浪微博中的科学传播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8.
  [39] 杨辉,尚智丛.微博科学传播机制的社会网络分析——以转基因食品议题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5(03):337-346.
  [40] 杨鹏,史丹梦.真伪博弈:微博空间的科学传播机制——以“谣言粉碎机”微博为例[J].新闻大学,2011(04):145-160.
  [41] 王蕊.科学传播视野下媒体微博对突发性事件的舆情响应研究——以“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事件中“新京报”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24):1-5.
  [42] 楊辉,尚智丛.微博科学传播机制的社会网络分析——以转基因食品议题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5(03):337-346.
  [43] 张琨.浅析智媒时代新浪微博的短视频传播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20(08):35-36.
其他文献
摘 要:农业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平稳发展的根本,文章以甘肃会宁县特色农产品胡麻油为研究中介,将供应链、互联网、农业三者深度融合,通过“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电商平台”模式建立现代农业供应链,旨在减少中间环节,解决农业供应链利益分配不均的弊端,有效提升当地胡麻油产销效率和农民收入。  关键词:胡麻油;农业;供应链;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307.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s
期刊
摘 要: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科技政务微信公众号传播现状、传播科技政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科技政务微信公众号传播科技政务的创新策略,以期通过研究提升科技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科技政务微信公众号;科技传播;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G20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
期刊
摘 要:文章以香港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香港上市公司并购的整体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最近10年,香港上市公司并购主要发生在2015—2016年,然后逐年减递减。并购主要发生在房地产经营公司、建筑工程类企业、投资银行业和资产管理与信托行业等行业,并购规模大,交易集中分布在少数行业;并购交易的目的非常明确,如获取企业资源、开拓市场、获得先进科技、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并购的交割方式主要
期刊
摘 要: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摩尔定律逐渐走向终结,于是科学家们转向量子芯片的研究。目前最有前途的量子芯片分别是超导体系、半导体体系和离子阱体系。超导量子芯片电路设计难度随着比特数增多而增大,目前已实现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离子阱量子计算性能优异,但体积庞大,目前IonQ公司已实现13个171Yb+ 离子组成的离子阱系统11位全连接可编程量子计算机。半导体量子芯片的计算性能不如这两种,但
期刊
摘 要: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自1993年实施以来,已遴选了28批共计2663名相关人才,是北京市实施时间最长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文章通过对28年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与评审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概述了新星计划的发展历程、科技人才评价的发展脉络与重点要素,并为青年科技人才及科技机构提高申报人才计划成功率提出建议。  关键词:北京科技新星计划;科技人才评价;评审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新冠疫情是对社会治理的一次大考。疫情期间城市基层党建组织发挥了沟通人民群众,协调社会力量,提升治理能力的作用。探究城市基层党建组织应对风险情境下的危机处置方式,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比较案例分析方法,选取以湖北武汉H区为代表的风险聚集区,以广东深圳B区为代表的外来人口聚集区和以上海浦东新区C区为代表的资源聚集区,探讨疫情防控
期刊
摘 要:通过调研国家层面与湖南省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实施情况,分析现状总结问题,从而提出对策建议。以合作需求为导向,面向重点国家、重点区域,从重点领域与重点任务等层面对湖南省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文章针对现状提出了六点建议: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推进与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创新型国家深度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谋划推进与非洲、东北亚科技创新合作;深
期刊
“嫦娥探月,蛟龙深潜,大国重器世人惊艳。科技强则国家强。”  2021年7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震撼世界,响彻河山。  百年风雨路,点滴涌心头。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写下了怎样的科技传奇?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组织,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让山河破碎的旧中国走向科技事业日新月异
期刊
摘要:近年来,国家和监管机构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日益提升,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呼之欲出。由于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了大量的长期保障型保险,保险服务中心成为香港寿险业更好服务内地客户的重要载体。由于当前大湾区内各区域在货币、制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保险服务中心必须遵循中央顶层设计,在“一国两制”框架内,把握正确方向,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应从售后服务着手,将寿险业务售后服务作为保险
期刊
摘 要:疫情的全球蔓延对中国的产业供应链产生了巨大的反向冲击,提升产业供应链的弹性,关系到中国现代产业经济体系的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文章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切入点,梳理产业供应链近年来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基于国际贸易中心(ITC)贸易数据,对中国产业供应链所受到的影响展开分析,针对疫情冲击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供应链影响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短期与长期的发展建议:通过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供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