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形得意知者寡 不若见诗如见画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8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洪勲于1913年出生在被誉为“书画之乡”的浙江省浦江县,父母为当地较为富裕且喜爱书画的农民。浓厚的书画氛围固然给年少的洪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郑祖纬,是洪黝走上绘画的引路人。多少年后,洪勲还念念不忘当年的启蒙者:“郑祖纬是我姐夫的弟弟,从小聪明好学。他父亲郑一新是当地的著名学者,工诗文,善画墨兰。祖纬从小受到父亲严格的文化艺术教育,四岁能诵诗。他家在浦江新三郑村,离我家不远。我也喜欢画画,有事没事就往他家跑。跟在他的身后,听他讲历史掌故,民间传说,艺文逸事。他画画的时候,就给他磨墨拉纸。他爱做大画,桌子不够大,就铺在地上画,一画就好几个小时,一笔一画,都很认真。祖纬非常用功,白天听课,晚上常常画到深夜。近代吴昌硕、任伯年,古代的粱楷、徐文长、石涛、朱耷等大师都是他学习的对象。我完全是跟着郑祖纬出浦江的,在杭州有些时候我们还同住一床。他的早逝对我艺术上来说损失是很大的,他是在我快毕业的那个学期生的病。”
  从小看郑祖纬作画,相当于老师课徒示范。通过示范来催化学生心性的体悟和感受笔墨隐秘的语言,尤其是写意花鸟画,直观的示范比抽象的语言文字更易为习画者感知和把握。
  郑祖纬早洪勲半年人读国立艺术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后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师承潘天寿,专攻写意花鸟画,毕业那年得伤寒去世。受郑祖纬的影响,洪勲于1928年秋季人读国立艺术院专门部绘画系。在艺术院学习期间,课上受潘天寿等老师的教诲,课后又受亦师亦友的郑祖纬影响,洪勲在艺术院度过了最好的学习期。受潘老影响,洪勲也喜作指画,所作石头兰草深得潘老余韵。1933年秋毕业时,潘天寿在他的毕业作品《松石图》上题曰:“石涛上人为清代用墨之善变者,钦臣仁弟此帧顿得其韵致。”喜爱之情由此可见。至今,我们还可以在毕业册上看到这幅作品。
  毕业后,辗转在浦江、诸暨、杭州等地中小学教美术。从留存至今的作品看,如他画于1948年的《吴昌硕诗意》,纵笔奔放,笔迹爽劲,松动有致,颇得缶翁遗韵。落款也是用笔肯定,线质干净,笔画欹侧,有寿师遗风。这个时期留存的作品还有《疏落两杆》《百虾图》,指墨画《柳荫水鸟》《荷虾》等,看得出潘天寿早期写意花鸟画的特点。
  1951年奉命调往淳安中学任美术教师直至退休。在偏僻小县城教了一辈子的书,画了一生的画。毕业于国立艺术院,得潘天寿等大家的亲炙,既出生在一个好的地域,又遇见一位“明师”,这是一个画家一辈子的幸运。当在浙江美术馆欣赏着他那些被美术馆收藏的花鸟画作品时,不自觉想到了陈子庄、黄秋园、朱豹唧,甚至黄宾虹等画家,他们都有着较为相近的艺术经历,生前寂寞孤独,不为世人所重,身后倒是不断被人纪念与消费。在“画以人贵”的社会观念下,加之传统国画笔墨的隐秘性,这样的个案在以后的社会中仍然会成为一种常态。
  二
  初次见到洪勲先生写意花鸟画作品的时候,我刚刚师范毕业分配到排岭镇(即千岛湖镇)教书,我清楚记得是1988年,洪老师已经退休12年了。
  因任教美术课,自然对小县城的美术有着强烈的了解欲望。那时排岭镇美术作品常年展示的有两块,一块是百货商店货架上挂着的广告装饰画,它是由县城活动能力强的绘画爱好者绘制的;另一块就是宾馆饭店的大堂、餐厅布置的国画作品。我记忆最深的是,在县城大大小小的公共场所,都展示着一位山水画家和他弟子们的作品,他山水、花鸟、人物兼备,色墨交融,尤其擅长巨幅构图表现,非常适宜公共场所的展示。当时,洪勲的花鸟画作品在小县城的公共场所极其少见,依稀记得在中心十字街的淳安宾馆住宿登记处窗口上方,挂着一幅口、有四尺对开横幅的水墨迎客松,粗头乱服,枝干粗粗细细,枯枯湿湿,似像非像,总觉得没有那位山水画家的迎客松造型来得挺拔有力、浓郁苍翠,因没有人我的眼,也没有去注意作者是谁。后来,是他的一位早年学生告诉我,这是洪勲老师唯一一幅展示在公共场所的作品。
  之后,认识了一位画西画又喜爱书法国画的朋友,他家里挂着一幅洪勲先生的花鸟画《三清图》,画的是红梅、竹子和松树。粗粗一览,画面顿有民国时候的调调,轻松随意自然,没有故意造作之感,也没有西画讲构图求色调的视觉冲击力。明友介绍说,洪黝先生早年毕业于国立艺术院,他的花鸟画以梅兰竹菊为主,画得很传统,但缺乏创新能力,他的书法也不是很好。我看了看先生的作品,也比较同意明友的观点。洪先生的书法落款歪歪扭扭、大小参差,如乱石铺街,全没有我在硬笔书法盛行时期所感受的端庄规整之美。
  三
  真正见到洪勲先生的时候已是两三年之后了。
  当时,随著工作渐入角色,我就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到教师进修学校画石膏。一群相对比较年轻的人,汇聚在教师进修学校画石膏,或是水粉油画风景临摹,临摹的书籍也以美院出版的考学书籍为主,或是从报刊上剪接装订而成的名家作品。当时大家都有这样一个观念:没有好的素描基础,其他绘画是很难提高的。因此口、要素描画好了,基础打扎实了,其他绘画都能画得好。
  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还在读高中的王犁,他口、要一到周末就到教师进修学校画石膏像,准备美术考学。他看到我房间里挂着几张涂抹的国画习作,就说要介绍我认识一个画花鸟画的美院毕业退休老先生,要想请他画张画,就顺便带点好的安徽宣纸请他画,先生说好的宣纸更能画出好的笔墨效果。王犁带我去拜访洪勲先生的情景,现在已经很模糊了。随后,他去杭州学画考学,我就在周末空闲的日子里单独拜访洪勲先生。先生见面总是乐呵呵的,笑脸常开,说话声音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多,更多时候是你问一句他答一句,十分随和温暖,就如家里的一位仁慈的长者,非常有亲近感,这成了我常常去的缘由。后来,我还专门问过王犁,当年在县城接触过的画画老先生中,你怎么唯独与洪老师保持了20多年的交往。王犁说,洪老师的随和、亲近、实在、不事张扬的性格,以及多年看他画画聊天的情景,养成了不自觉去走走的习惯。
  在和先生交往不长的日子里,更多是看他画画,也曾尝试临摹他的花鸟画。他示范送给我的写意花鸟画看似简单不繁,但用笔极其干脆简练,粗细、长短、枯湿、快慢都在一笔中完成,尤其他那不快不慢的用笔,看看平易,其实很难把握。当我把笔慢慢在生宣上运行的时候,要么枯得把笔都画成了扁平状,要么湿湿地成了一块墨猪。在洪老师手下听话自如的毛笔,到了我手中就成了难以驯服的野马,很难掌控。于是,口、能到《芥子园画谱》或是花鸟画技法书上依样画瓢地临摹一些低层次的花鸟画,去请他指点。他也总是耐心地根据画面问题仔细讲解,从来没有因为画得拙劣或是时间长,而显得不耐烦。每次口、要看着自己那浮烟涨墨,赢弱的线条,再看看洪老师那爽利、干净、松朗的线条,慢慢失去了画画的耐心。   洪勲教过很多学生,后来爱好画画的也很多。如曾经担任过淳安县美协主席、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的刘永航老师,县印刷厂的美术设计师傅明元等。他们初中时期受洪老师的绘画影响,在后来的生活中生根发芽,慢慢喜欢上美术,一个画山水,一个画西画,并始终保持着来庄。业余请教洪老师的人就数不胜数了,如已是83高龄的胡则周老师,独好写梅,曾出版《百梅诗意图》。他说:“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调入县城教书,工作稳定后就开始画国画。那时洪黝老师就住在学校附近,课余我就常常去看他画画、聊聊天。因时间有限,又好梅之品性,就只喜欢画梅花。现在看来真是一件遗憾的事,假如当时能够多向他学习,各种题材都上手画画就好了。他画画用笔很慢,不急不忙,從容不迫。特别是勾花瓣的时候,笔力遒劲,圆中有方。这种大写意花鸟画,看看容易,学学很难。”王犁自从小学时一次画展的奇遇,就迷上了水墨画,是一边看着洪老师画画,一边长大的,直到中国美院毕业。他称自己虽然没有向洪老师学过什么绘画技法,口、是喜欢去他那儿听他聊与美术有关的事,在他那儿知道了美术学院、中国画、潘天寿等等。
  至今令我纳闷的是,在县城众多美术爱好者中,很少随洪老师学习写意花鸟画的。或是如我等感觉写意花鸟画难学,不知其笔墨的价值,知难而退;或是认为写意花鸟画没有山水画、西画等其他画种深入表现生活的能力;或者是在“双为”方针的影响下,写实成为主流时风,写意花鸟画忘形得意,抒发心境,难可以形器求,自然不被时风选择。
  当年,作为县美协会员的洪勲,对美协组织的展览也积极参加,每次接到展览通知,他总是根据展览要求认真创作、题款,所作的题材也尽量贴近展览主题。如画于1992年的《延安精神永存》,画了一株顶天立地的松树,在掩映的松枝之间,依稀画着若隐若现的延安宝塔山,落款为“延安精神永存,纪念毛主席在延安发表讲话五十周年”,是他为数不多的主题性绘画创作。记得有一年,杭州市举办七县一市风情画展,县美协组织大家踊跃参加,西画、水彩、国画都有,然后还组织会员在教师进修学校画室里进行作品观摩会。其时,年近80的洪勲老师,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拿着作品,翻山越岭,来到坐落在山旮旯的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作品观摩会。
  我在编成《洪勲先生年谱》后,为不断修订完善,凡是和洪勲先生有关的人和事我都特别留意,认识了洪老师当年教过的许多学生。他们对洪老师有着相似的印象:“洪老师为人低调随和、与世无争,口、有那几笔毛竹和虾公公画得还好,其他的画不行,书法也不好。”纯正的传统绘画,本身就是阳春白雪,没有深入的体验和修为是很难认识和接受的。遥想欧阳文忠也曾有过艺术不被百姓理解的苦闷,写下“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的诗句。沈括面对“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在《梦溪笔谈》中引用文忠所述,以证“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所以,历代大家所遇到的,洪勲也同样经历过。不同的是古代名家尚可在画论中发发牢骚,普及文人画常识,自证高明,底层如洪勲这样的人物,没有表达的平台,知者更寡,唯有低头隐忍前行。
  洪勲所处的时代,长期处于国力赢弱、经济凋敝、科技落后的状况,由此引发文化与艺术上的不自信,又历经文革,传统文化艺术不被理解与尊重。特别是到了“八五新潮”,渴望进步、追求创新成了那年月人的主要想法,画“四王”或是画披麻皴也被认为是落后、守旧,更多画家是截取一种树法或是皴法等语言符号,然后用西画的形式构成进行水墨画创作,传统绘画的笔墨早已不再,“以书人画”仅仅留存在口头上或是字里行间回响。
  回头翻阅洪勲画集,他一生中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恰恰都出现在1980年代,所画的题材也以梅兰竹菊为主,不似西画所追求的题材多样性和创作性,凸显了传统绘画着眼于意和线条的表现力,有着千笔万笔皆为“一笔”的绘画意识。
  四
  记得1991年春,我去洪老师家请教国画,适逢杭州画家郑宗修来看望他,听说洪老师年近80,欣然挥就《松芝图》以庆先生八秩寿辰。他欣赏了先生创作的书画后对我说:“洪老的字和他的画很相配,有很高的修养。”他在《怀念洪勲先生》一文中回忆了洪勲的品性及其艺术特点:“对洪老的作品如果不认真研究,是极易等闲视之的,只有长期的交往,仔细观摩,才逐渐有所体会。洪老画画很勤奋,用纸也不讲究,没有严格要求,他那种随意笔墨,挥洒自如的中国传统画风,是长期磨练才逐渐形成的,洪老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惯用的手法是奔着一丝不苟、落笔不改、画上算数的严格要求进行的,我看他作画时,一笔下去不够准确,也是抱着随它去的态度,不作改动,但画着画着,整体感告诉你这不失是一幅好作品。他的画,画得松、画得生动,这是与洪老的艺术修养和素质分不开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关于洪勲的书法,王犁在《排岭的天空》中做了详尽叙述:每次去,都会看到他在临帖,一叠四尺六裁的宣纸,已经写了无数遍,直至写成黑纸,接着再一遍一遍地用水写,后来才知道洪勲先生这个节省材料的方法是受老友余任天影响。过年的时候,画案上会多一盆水仙,这些细节,每每让初到县城的我感到新鲜。洪勲先生说:“画画不一定每天画,但字一定要每天写。”他主要是临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有段时间还临过祝枝山的草书,记得1980年代后期《书法》杂志上刊登过一期文徵明的小楷,他也临过一段时间。他还告诉我,练习的时候毛笔可以挑差一点的,增加控制毛笔的难度,等到正式用的时候,用好笔会更顺畅,就如练武的人腿绑沙包,取下即可健步如飞。
  今观其书法,线条遒劲,笔迹磊落,注意敧侧、疏密、大小、参差的安排,且笔笔到位,笔势连绵。给人以率真、朴实,不作惊讶之举,极易被人忽视的,但若细细品之却是人于规矩又出于规矩,和他的写意花鸟画相得益彰,十分协调。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家范晓文欣赏了洪勲的写意花鸟画后说:“这样的笔墨气息,放在现今中国美院教师作品当中也是毫不逊色的。”
  2012年,学生王犁把自己珍藏多年的10幅洪勲作品捐献了出来,经浙江美术馆艺术鉴定委员会鉴定,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鉴定会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画教授朱颖人看了洪黝的画后认为:“老国立艺专毕业的洪黝先生,受潘天寿、吴茀之等老一辈的熏陶,笔墨中流露出的是传统绘画的正咏。”中国美院史论系博士生导师任道斌教授说:“一个艺专毕业的学子就像一颗种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芽成长,然后又生生不息地影响后来者。洪勲先生的学生王犁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王犁没有直接画花鸟画,但正是因为有了洪勲老先生的影响,王犁才选择绘画,并深深影响着他的绘画态度,其中都是有因果的。”
  如今的画家,拥有着舒适宽敞的画室,精良充裕的绘画工具,迅捷的交通和美术信息,更有高清原大印制的历代仿真名作,常年可以参观从当代到古代的中外美术展览,应接不暇的参展活动,甚至在敞信敞博中随时随地刷刷躲也躲不过去的存在感。回望洪勲的艺术生涯,在动荡的年代,正是那一份平静、淡泊、寂寥,不为时风和政治气候所影响,在老天赐予的无奈困境中,挥写着内心的笔墨世界。
其他文献
摘要:李鱓是清中期“扬州八怪”之一,才华横溢,诗书画三绝。早年画风工细严谨,设色艳丽;中晚年画风刚健豪放、不拘绳墨而有气势。李鱓工写收放自如,其作品雅俗共賞,多得天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彰显了扬州八隆的画风创新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鱓;工写自如;艺术价值  “扬州八怪”重视生活感受,以其特立独行的画风在我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李鱓花鸟画,气韵生动,意有妙趣;水墨淋漓,动有
期刊
江南自古多奇才,吴地犹是领风骚。明清以降,吴地成为农业、手工业和民族工商业的繁华富庶之地,文化艺术欣欣向荣,书画艺坛,高峰迭起,名人逸士,不胜枚举,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当今无锡书坛有一位卓尔不群的耄耋老人,正是深得吴地文化滋养的高人逸士。  吴觉迟,原名吴铮远,笔名,觉迟。1929年出生于苏州一个经营百货的家庭,就读于苏州光华中学,完成学业后1949年来到无锡县人民银行当职员,1958年制造业在无
期刊
郑正祖 名伟,字荻溪,法号正祖、平庵,玉磬山房主人,生于1978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一级美术师。上海张大千研究会会员,大风堂再传弟子。入编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青年艺术家传集》、文史出版社《中国绘画年鉴·华东卷》、广西美术出版社《西湖画会》、古吴轩出版社《第三届新吴门六月风中国画展》《第二届黔之爱全国名家书画集》《走向胜利一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胜利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参加了江苏省国画院、
期刊
本刊讯 2016年9月26日,由苏州市文联,苏州市书协联合主办的“三元雅集——2016苏州市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在苏州三元美术馆展出,是王国安、王金春、张少怡、刘山林、钱玉清、徐世平、林再成、邢宗仁、顾工、王洁、寇忠理、周易、顾宇驰13位作者的52件作品。华人德、王伟林、潘振元、葛鸿桢、王歌之等书家和作者参观了展览,并参加了创作研讨会。座谈会的主题是当代苏州中青年书家的审美走向及思考。  王国安(苏
期刊
廖勤俭 安徽东至人。中国国家工美协套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山水工作室助理导师,中国美术刨作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民族美术》执行主编,中国书法家协套套员,陕西首书法院副院长,北京西山兰亭画院副院长,溪山五子成员。曾获文化部十二届群星奖,全国首届山水画学术邀请展三等奖,第二、三届全军书法展二等奖,《美术报》西北五首中国画100家称号。入选中国画学套首届学术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教学成果展,第八届全国书
期刊
涵泳心象击以成拳——崔勇波书法艺术浅论  彭利铭  崔勇波 1971年生于山东淄博。毕业于眸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套套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套套员、北京书法家协套理事、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套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套书法篆刻委员套委员、中国书协首届“国学与修养”班成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精英班成员。被授予中国书协“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称号。书法作品获全国第二届草
期刊
林容生 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专职画家。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  画家林容生给我的印象是温文儒雅,气质沉静,话语不多。但他的文章却思若泉涌,敏锐深刻,颇有创见。  他有两支笔,一支是文笔,一支是画笔。两
期刊
李倍雷、赤赤云撰写的《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确定了艺术史学的研究面貌。书中言证艺术史学建立在“打通”“汇通”各艺术门类基础之上的,对各艺术门类共性特征、普通规律及一般原理宏观、综合、整体的研究与探讨的学科,使艺术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现了综合各艺术门类的“复数”特性,而不是简单相加的“复数”,是“整台”各艺术门类材料后的“整台复数”概念。因此,中国的艺术史学是对各艺术门类做“整台复数”的研究。
期刊
本刊讯2017年5月6日下午,文以载道——中国书协首届国学高研班自作诗文书法展在江苏昆山市欲善楼书院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中华书画家杂志社主办,昆山市文联、长江文化产业集团、昆山市欲善楼书院承办。中国书协顾问言恭达题写了展标。  开幕式由昆山市文联副主席、昆山博物馆馆长居永良主持。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王伟林,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发院研究员乐泉,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许玉连,
期刊
本刊讯 5月18日上午10点,由常州市文广新局主办、刘海粟美术馆承办的刘海粟美术馆学术邀请展吴门双璧——张继馨中国画展、汪鸣峰书法篆刻展在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  这次特殊且有意义的两位书画艺术家的联袂展示,一位是有著“新吴门画花鸟画掌门”之誉的张继馨先生;一位是艺界名宿沙曼翁先生的人室弟子汪鸣峰先生;他们一位花鸟画享誉画坛,一位书法篆刻自成面貌。汪鸣峰先生16岁即师从曼翁先生,由于勤奋期且具有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