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语文审美教育思想浅析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曾感叹:“在今日学校各项课程之中,最为重要者固属国文,而同时教授最感困难,教师最感缺乏,学生除有生性特别嗜好外,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者,亦惟国文。”①语文学科之所以会令人“最感觉干燥而无生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忽视了审美教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关注美育问题的一位学者,对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问题也作过积极的探索。他的“人格主义”教育理念下的审美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一、教育要培养“终生受用的趣味”
  
  梁启超的一生拿两件事做基础,一是责任心,二是兴味(即趣味)。他说他信仰的是趣味主义,他的人生观也是拿趣味做根底。他还说:“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什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②正因为梁启超如此重视趣味对人生的意义,所以在教育上,梁启超也极力提倡趣味教育。趣味教育这个名词,并不是梁启超所创造,近代欧美教育界已通行了,但他们还是拿趣味当教育的手段,而梁启超进了一步,拿趣味当教育的目的。
  拿趣味当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育上,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领略语文的趣味。梁启超认为: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因此,他特别反对注射式教育。他说注射式的教育,教师把课本里的东西叫学生强记,好像嚼饭给小孩子吃,那饭已经是一点滋味没有了,还要叫他照样的嚼几口,仍旧吐出来看;那么,对于学生,这样的“吃饭”当然是一件苦不可言的事了。这样教下去,只怕永远教不出人才来。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教育方法。语文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就在于唤起学生的语文趣味;从消极方面说,就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学生的语文趣味。对于原来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应该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对于对语文原有趣味的学生,老师应该把他的这种趣味加深加厚。中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观,有自己的审美趣味,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自己领略语文之美。
  如何让学生自己领略语文学习的趣味,是有路径和办法的,即:无所为、不息、深入的研究和找朋友③。所谓“无所为”,就是学习是为了学习;“不息”,就是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经常自己琢磨学问;“深入的研究”,就是带着研究的精神钻研;所谓“找朋友”,就是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好友切磋学问。这其实与今天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一样的涵义。之所以要“无所为、不息、深入的研究、找朋友”,是因为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趣味,领略学习过程之美,其核心在于“审美趣味”。——今天的语文教学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优越性,但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使用,而没能注意到这种方法的核心意义,因此也就难以促进老师和学生行为的自觉。只有像梁启超说的,学生“自己领略”了趣味,才能真正见出语文学习的佳处。
  梁启超还指出:审美趣味有好坏、善恶的差别,“凡一种趣味事项,倘若是要瞒人的,或是拿别人的苦痛换自己的快乐,或是快乐和烦恼相间相继的,这等统名为下等趣味。”如果教育教得不如法,学生在学校里头找不出趣味,就会从校课以外乃至校课反对的方向去找他的下等趣味。而中学生处在人生的青少年时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乱碰乱进,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因此,他说:“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④这些真知卓见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仍然有警醒价值。在当今社会,网络创作兴盛、文学写作也进入空前繁荣和混乱时期,进入学生视野的文艺作品良莠不齐,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审美趣味把关,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欣赏各种文艺作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文审美鉴别力,使学生抛弃丑的恶的“下等”的文艺作品和审美趣味;同时,还应把学生引领到真的善的美的语文审美上来,给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趣味。在梁启超看来,教育上培养“终身受用的趣味”,不仅有利于形成一个人趣味主义的人格,而且“能够令全社会整个永久是有趣的”。也就是说,健康、高尚的趣味的培养,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有益,是个人兴趣与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点。
  
  二、文学是情感教育的法宝
  
  情感问题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审美活动是受情感支配和影响的。梁启超大力提倡“情感教育”。他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道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⑤但梁启超同时也指出: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的,但他的本质不能说都是善的都是美的;情感也有很恶的方面,也有很丑的方面。情感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撞,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因此,“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⑥他其实阐明了一个重要观点: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情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应该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特别注意情感的陶养。语文教师把学生美的善的情感培养起来了,自然就使其具有了较高的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情感,要利用“文学”这一“法宝”。梁启超说:“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⑦在梁启超看来,文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因而,文学教育在整个语文审美教育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并成为语文审美教育的主体。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在文学作品中,情感是一种重要媒介,可对欣赏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具有共鸣性,文学作品能把作家自己的生命体验、审美心理、思想情感“打进别人的情阈里头”而产生共鸣;其三,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美文典范,里面表现出来的真善美的情感是人们广泛认同的。梁启超在论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时候举李义山《碧城》第一首为例说:“这些诗他讲的是什么事,我理论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这种文学是不容轻轻抹杀啊!”⑧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重视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用教材中善美的作品来引领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新鲜的愉快”。这种“新鲜的愉快”实际上是由两方面的感悟带来的:一是对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感悟,这是语感的愉悦;一是对文学作品中真善美的感悟,这是情感的愉悦。语文教师审美教学的真正目标,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这两种“愉悦”。教师是否能让学生产生这两种愉悦的感受,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三、教师要有教育趣味
  
  成功的语文审美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更是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趣味和教育情感。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教师先要有教育趣味和教育情感。梁启超认为: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他说,孟子有“君子有三乐”的名言,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比皇帝还要快乐的事。教育事业好像种花一样,用一分心有一分效果,因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生命是并而为一的。同时,教育是趣味最真最长的职业,没有别的职业的趣味能比得上教育。别的职业是一重趣味,教育家是两重趣味,因为教师一面教育学生,一面做学问,可以做到教学相长。梁启超还认为,教师要培养教育趣味,只需沉浸到教学中即可。因为只要你日日学,自然不厌,只要你日日诲人,自然不倦。只要教师沉浸到了教学中,以教学为己事,以教学为乐事,就会尝着教育的甜头。趣味这样的东西,总是愈引愈深,最怕是尝不着甜头,尝着了教育的甜头,教师“一定不能自己”,所以真肯诲人的人自然会有教育趣味。
  其次,语文教师要有“艺术家”的责任意识。语文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完成学生灵魂塑造的“艺术家”,因为语文教师担负着改造学生精神世界、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大使命。语文教师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就是他最好的审美教育教材,好的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情感。所以,语文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情感内容,通过教学把自己高尚的趣味和优美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艺术家认清楚自己的地位,就该知道:最要紧的功夫,是要修养自己的情感,极力往高洁纯挚的方面,向上提挈,往里体验,自己腔子里那一团优美的情感养足了,再用美妙的技术把他表现出来,这才不辱没了艺术的价值。”⑨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如梁启超说的那样做,才不辱没教育的价值。
  语文审美教育在今天已经受到相当重视,但审美教学怎样进行的问题却显得更加突出。梁启超的审美教育思想给我们以诸多启示: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趣味;其次,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情感;再次,语文教师自身审美趣味和情感的提升也有助于审美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梁启超对语文审美教育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把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与语文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体现在他对教师自身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感的关注。而这一切,又充分体现了梁启超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视,这也正是梁启超语文审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所在。
  
  注释:
  ①梁启超:《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序》,见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0页。
  ②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见夏晓虹选编《梁启超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69页。
  ③梁启超:《学问之趣味》,见夏晓虹选编《梁启超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94页。
  ④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见夏晓虹选编《梁启超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71页。
  ⑤⑥⑦⑧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见夏晓虹选编《梁启超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⑨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见夏晓虹选编《梁启超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其他文献
言语行为理论中,为奥斯汀、塞尔等人一直青睐的是施事行为,取效行为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无论是奥斯汀的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取效行为三种划分,还是塞尔的说话行为、命题行
本文针对我国食品包装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了食品包装生态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提出设计师在设计食品包装时,应关注新技术新材料为改善和合理应用环境资源带来的可能
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市场供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宝库中的一块珍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市场供求理论,对于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及其
机关党的工作,是指党在各级党政机关中设立的党组织围绕如何完成党章和党的各项任务、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而开展的各项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
现阶段我国经济是否过热、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是当简理论界深入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之一,也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将对这问题的不同看法综述如下:一、当前我国经济是否过热一
目前“快闪族”成为网上一个十分活跃的新词。“快闪族”一词来源于英文词组“Flash Mob”。其中“Flash”即“Flash Crowd”。指一群人为一个目的,同时进入一个网站:“MoB”即“Smart MoB”。指一群有相同见解但并不相识的人,利用互联网或手机等,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聚集。他们聚集后会共同完成某些事先约定好的任务,然后迅速消失,其行为有点类似于行为艺术。其活动一般只是为了自娱,
袋成型-充填-封口机是量大面广的通用机械产品.该机采用各种塑料复合薄膜或单膜对块状、颗粒状、粉状、液态和粘稠物料等进行包装.能自动完成制袋、充填、封口、切断等全部包装
以在教学中运用学习风格理论时信息技术的突出作用为主线,阐述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特点在不同教学风格中的运用规律,并通过分析教学风格个体需求与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矛盾,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