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农业跨单位合作和农工一体化的形式

来源 :世界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WICHS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10月7日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1952年,开始在全国组织农业合作社。1960年,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与其他东欧国家相比,东德的土地资源是很有限的。全国农用土地为626.2万公顷,每人平均只有0.37公顷。因此,东德的农业只能走集约经营的道路。
其他文献
<正> 商品综合方案是发展中国家为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剥削,改变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条件,解决初级产品出路,以便增加出口收入而提出的一项综合性办法。该方案于1974年4月第六届特别联大会议上,由发展中国家提出,并经过进一步的斗争,于1976年5月召开的第四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讨论通过,成为会议的正式决议之一。
<正> 二次大战后许多行业中都出现了小厂抗衡大厂、新牌压倒老牌的现象。本文以照相工业为例证来探讨这一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同时说明,只要设计、生产和推销的方法对头,我国的照相器材等工业产品也完全可以等价进入国际市场。
<正> (一) “绝对贫困化”是不是马克思的理论 冯文光(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所谓的“绝对贫困化”理论不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1899年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说:“关于工人处境的‘绝望性’的原理是五十多年以前提出来的。它贯穿于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全部激进的和社会主义的文献,似乎有许多确凿的
<正> 笫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日趋工业化,许多西方国家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因此,从六十年代起这些国家开始流行一种所谓“后工业时代”(post-industrial era)
<正> 关于战后美国物价上涨的原因问题,我国学术界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今年2月份《世界经济》杂志登载罗承熙同志一篇题为《关于战后美国物价上涨问题》的文章。文章鲜明地提出:垄断价格是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是战后美国物价上涨的“非基本因素”;七十年代美国物价上涨速度加快的决定性原因是垄断价格。这些论点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也涉及战后美国物价上涨的具体问题。我认为这些论点是可以商榷的,下面就谈些不同看法。
<正> 自六十年代起,日美之间的贸易就出现了“摩擦”,到现在已持续十余年。这期间,“摩擦”时张时弛,颇有渐次升级的趋势。最早引起摩擦的商品是纤维,其后转移到钢铁,再后转移到彩色电视机,时至今日,汽车又成了引发一场经济战新战役的火种。 去年一年,美国轿车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量大减,日本轿车在美销量则激增,形成尖锐
<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萨缪尔逊的《经济学》教科书自1948年第一版问世以来,每隔三年改订一次。1976年第十版的改订本,又一度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注意。 这本书有900页左右,内容庞杂,涉及方面很广,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学里都用它做为课本,它的影响早就越出了美国的国界。这本教科书的编
<正> 目前,西非沿尼日尔河的马里、尼日尔和尼日利亚三国正在发展着一种新的农业组织形式,即国营经济同农民个体经济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结合在一种混合经济实体内,统一目标,分工协作,共同为发展农业生产而努力。结果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业生产,受到国家、社会和农民的好评,混合经济也在日渐成长壮大起来。
<正>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时说过:“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资本积累使工人阶级状况恶化的一项主要表现是工人阶级被剥削程度提高,工人阶级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 马克思以剩余价值率作为衡量工人阶级被剥削程度的尺度,他说:“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战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