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思考

来源 :教育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bj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情境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创设数学情境能够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各種感官的协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有些教师在情境创设上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却因针对性不强而事倍功半。笔者认为,要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情境创设的现实性
  数学绝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与符号,它寓于鲜活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发现的慧眼,巧妙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深刻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不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情境创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源于真实的生活。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可大胆处理教材,突破传统教法,创设“逛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运用小数的加减法,从而深化对加、减法的理解。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本节知识,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购物付钱、找钱的生活问题,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既深刻理解,又让课堂学习处于开放活泼的状态下,学生感到亲切有趣,进而感受到学习小数的计算是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又如教学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时,教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报数是2的倍数的和3的倍数的分别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再坐下)再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有些同学站起来两次,有些是一次。而站起来两次的那些同学分别是报6、12、18、24……的同学。当学生通过交流弄清这些同学为什么站起来两次时,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公倍数的概念)也就自然建立了。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报数游戏情境,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学生确实感受到数学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数字符号,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情境并不花哨,但很扎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问题性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很多老师往往会注意问题设计的趣味性、直观性,但对问题蕴含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功能却不经意间弱化了,这实际上是舍本逐末,失去了情境创设的价值。那么,如何设计蕴含价值的数学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发掘学生的认知切入点,将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暴露在学生眼前,从而引起学生思考,自然得出结论。
  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教师可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首先让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数能被3整除,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与这个数的个位的数有关吗?因为学生对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较为熟悉,因此有些学生不假思索,立即给予肯定回答,而有些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又想到13、16、19……均不能被3整除,这时旧知的影响与新知的认识产生矛盾,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造成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将学生带到愤悱之中,进而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唤起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通过观察、猜想、归纳等方法,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使新知得以同化,顺应旧知,达到新的平衡。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给学生创设分苹果的问题情境,要把5、6、7、8、9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此时,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如平均分之后还有多余的,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表示。”有余数的除法的性质与作用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有效地得以凸显,这样的情境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了启迪。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能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被一次次地点燃。
  三、注重情境创设的可操作性
  学生对自己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记得最牢的。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手操作、眼观察、口表达、耳倾听、脑思考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把收集到的物体(牙膏盒、魔方、鞋盒、易拉罐、乒乓球、小球、茶叶罐)让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分的结果,给物体命名。接着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来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与球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用这些物体进行拼摆图形,进一步提高对这四种形状的物体的认识。课堂活而不乱,兴趣盎然,整节课学生都在玩中学,学中乐。又如,在教学《圆周长》这一课时,教师预先让学生分组准备好直尺、卷尺、绳、圆形纸片(易折叠)、硬币(易滚动)等器材,然后让学生先量圆片和硬币的周长,学生在操作中量法多样,有在直尺上滚动量的,有用卷尺量的,还有用折叠法量的;再让学生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学生发现不能用滚动法量,但可以用卷尺或绳绕一圈去量。教师再提出:如果要求一个圆形操场的周长怎么办?学生显然发现,不可能用滚动的方法测量,用绳子、卷尺绕一圈的方法显然太麻烦,此时老师点拨,启发学生再通过操作测量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虽然实验简单,学生却在操作中发现和解决了许多问题。创设这样的操作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知识的奥秘,发现规律,逐步强化通过实践求知的意识。
  总之,数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沐浴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始终沉浸在快乐中,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必然重新寻回了快乐,畅所欲言,意气风发。但我们只有精心设计,契合学生心灵,这样的情境才会真正成为助推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反之,不合时宜,没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不但对有效课堂于事无补,反而白白浪费课堂时间,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nRF9E5的内部结构和DS18B20的内部结构及其应用,简单介绍了有线测温系统的存在及其缺点,引入基于nRF9E5和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设计的无线测温系统。整个系统由多个无线节点和1个基站组成。无线节点工作在各个测温地点,进行温度数据采集和无线发送。基站与多个节点进行无线通信,并通过数码管将数据显示出来,同时可以通过RS-232串口将数据发送给PC。重点介绍了无线测温系
期刊
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实施德育教育途径很多,其中经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用知识本身去吸引、教育、影响学生是重要途径之一,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美术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和实效性。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体会。 
期刊
摘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研究的角度谈及数学教学问题。  关键词: 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教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依据这样的课程性质,作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我们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尤其是要加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改的目的是要让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加大探究性学习的力度,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协作,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创建和谐有序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
期刊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只有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质疑、释疑的空间,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训练质疑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问题意识情境学习氛围质疑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哈佛大学师生中也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富有创造性和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信息,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教育的电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电子类创新人才为目标,定位于电子领域人才培养和创新理论创新方法的成果转化,在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推动创新人才建设。  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高职教育,电子类课程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期刊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课标》的认识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过去的语文教学老师只看着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社会化程度的一代新人,班主任肩负着非常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当了多年的初中班主任,我有如下三点体会:  一、打铜打铁本身硬  “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班主任如要得到全体学生的理解、信任、钦佩和爱戴,首先必须注重广学博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学习的不单单是课堂教学外在的形式,更要把握好新课程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语文学习的乐趣之中。只要真正理解什么是自主,并摆正教师在学生自主中的引导位置,让学生有效的合作,实实在在的进行有价值的探究,在学习中有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于课堂上采取何种形式就可根据课型灵活掌握了,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