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有法思思得解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3839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因此学生容易忽视本节课的重要性。教材上只有一个教师演示实验,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奇思妙想——引发思考,燃起兴趣
  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学生都十分熟悉。教师提问:燃烧有哪些现象呢?学生能描述出燃烧有发光、放热、反应剧烈等现象。“水中生火”这个演示实验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有区别,易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开了谜底。
  奇思妙想,会想是关键。这里通过一个生活中并不常见的燃烧现象——“水中生火”,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既展现了燃烧这一现象的特点,又为下面的科学探究找到了切入口。
  二、百思得解——点拨思路,规范探究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并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猜想。学生能够初步回答出的燃烧条件有: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下一步就是如何验证猜想。
  首先对“燃烧需要可燃物”进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方法,例如控制变量、类比等,思考“燃烧需要可燃物”的变量是什么,从而学会设计实验。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四人一组,分配好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小组合作,协作完成实验设计,由每一组的汇报员来汇报组员设计的实验方案。
  其他各组参考汇报组的方案设计完善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报告之后,学生开始动手做实验。学生热情高涨,不但是因为可以动手做实验,更是因为可以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设计的方案正确与否,所以学习的内驱力很足。做实验之前,教师应提醒学生规范操作,同时注意观察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开始分组操作,由组长协调,让组内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实验,体会成功。实验结束,由学生来总结燃烧的条件:需要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这时候学生的总结就水到渠成,是通过规范正确的科学探究得到的结论,而非一般生活经验所得。学生进一步思考,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只需满足任意一个还是要同时满足。大部分学生知道需要同时满足,但部分学生仍有疑惑。教师此时要合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如可创设以下情境:野外露营的时候,小明突然肚子疼痛,急需热水,当时只有普通的纸杯,能用纸杯给他加热一杯水吗?学生主动提出需要做实验,结果纸杯没有烧着,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没有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水吸收热量,起到降低温度的作用。总结结论:在燃烧过程中三个条件需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百思得解,会思才能解。合理的情境创设,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规范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从合理假设出发,能够正确设计化学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自主得出结论,且给出解释。
  三、集思广益——拓宽思维,灵活应用
  学生分组学习课本P128实验7-1,自主完成书本讨论题。经过科学探究后,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应用燃烧的条件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师这时候要进一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拓宽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燃烧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实验内容:请同学们熄灭蜡烛。实验用品:水、沙子、剪刀、湿抹布、碳酸钠、稀盐酸、烧杯。在动手做实验之前,让学生分组完成灭火方案的设计。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都能体会到思考和学习的乐趣。学生汇报实验方案:1.用水浇灭;2.用沙子覆盖;3.用剪刀剪灭蜡烛芯;4.吹灭;5.用烧杯盖灭;6.用湿抹布盖灭;7.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熄灭火焰。
  以上实验由学生一一演示。这时候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这些方法为什么能灭火?学生通过刚才的科学探究总结出灭火的条件是:隔绝氧气、降低温度、清除可燃物。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燃烧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那么灭火呢?学生总结只要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了。
  集思广益,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灭火在知识点上可作为燃烧的延伸。学生分组活动,利用小组讨论的优势,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兵教兵”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四、思有所得——提升思想,掌握新知
  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当中。比如遇到较大的一些火灾:油锅起火、高楼起火、森林起火时,该怎么办?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学生对知识能很好地进行拓展迁移,分别给出答案:盖锅盖、使用高压水枪、清除树木形成隔离带。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学生能做到“了解燃烧,控制燃烧”。
  思有所得,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够获得新知。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又让化学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能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学会学习,获得自主发展。
  (责任编辑罗艳)
其他文献
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结题则要求学生对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将实践中所取得的大量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一定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达和交流,以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产生辐射效应。其主要包括以下几
活动教学法是后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受此影响,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普遍采用活动化教学模式,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一理念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活动教学法要求以综合多元理论为宗旨,以“活动”(Activity)为教学中心,活动的开展要逐步进行,同时要把纯语言活动、准交际活动和交际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活动教学法是一个有机系统概念.一、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活动教学法大致兴起于本世纪初,主
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的学科,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精妙的课堂提问帮助学生衔接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运转,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结构,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思维的历练.一、营造平等氛围,创设问题情境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初中生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洒脱且毫无顾忌,随着心智的不断成熟,他们心理的封闭意识也愈发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中学生思维的
教学的真谛并不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感受,满足自主求学的欲望.所以,初中教师有必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从激趣的角度入手,让初中生带着快乐的心情迈向数学的大门.目前,虽然我国初中生拥有着敏感的思维意识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意志力方面却极为缺乏、薄弱,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很容易表现出低沉、沮丧、质疑等消极情绪.尤其是面对数学这种本身就很枯燥的学科,一旦学生缺乏学习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先进的电教手段,它除了集形、声、光、色于一体外,还具备操控自如的互动功能,能生动地展示知识,创设教学情境和满足仿真需要。它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同时将教师与学生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教学效率。笔者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了“水中的动物”这一课,感受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的功能。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习情境,实现自主
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他们总是和别人对答案,不相信自己,学习总是零零散散的,对一些知识只会死记硬背,也不自己思考一下,还有的学生干脆放弃自己,自娱自乐.我们大部分教师对此作出了许多努力,本文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一、转化后进生,贵在激趣许多名人都有一些关于鼓励学习的名言名句,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
曾记得2010年秋季学期,上林县民族中学101班学生在我们老师的带领下,步行3公里到上林县大明山去开展烧烤活动。一路上我们欢歌笑语,像快乐的小鸟自由地飞翔,心情格外放松。到达目的地后,同学们自觉地捡柴烧火、烧水、包饺子,其乐融融。  当吃饱喝足后,大家围坐一起做游园活动,活动中有的学生唱歌、跳舞、朗诵诗歌、猜谜语、表演小品等。当轮到我主持节目时,我结合此次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回答与此活动相关的物理知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发挥着一种重要的导师作用。因为物理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学生物理知识储备量不够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中,必须重新设定课程主体的角色。物理这一门学科给人的传统印象就是枯燥的,深奥的,严谨的。有些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在进入初二以后,许多学生反映物理这门课比较难学,不好理解,做题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
前言: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其本身依赖于实验而存在,而信息技术的存在为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这也终将成为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  从本质和定义上来看,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长久以来,物理学科同其它许多学科一样,在高考指挥棒下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都局限于“应试教育”模式之下,再加上物理学科本身的学科特性以及中学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高考物理中对于知识难度和深度的要求非常突出。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加深知识难度、培养解题技巧等方面来,反而忽视了物理学科更为重要的任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现代化人才应当具有的基本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