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余华的约定,活着就是新生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te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爱绝境出击
  2012年12月,四川省彭州市太清乡棋盘村21岁白血病女孩宋静接受了第九次化疗。输液后,反复呕吐、胸闷,像药液一样黝黑的绝望留在体内。宋静无数次想到了死。可是,她死了,妈妈宋绍欧怎么办?
  从小,宋静就生活在酗酒的父亲虐待母亲的阴影中。离婚后,宋绍欧带着女儿四处漂泊,干过餐馆清洁工、服务员,当过保姆,省吃俭用地供宋静读书。没想到,宋静刚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就被诊断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一天,闺蜜送来几本书,其中就有余华的《活着》。本来,宋静在“等死”。读了《活着》后,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了她。主人公的坚韧,深深打动了宋静。她又把《活着》读了三遍,流着泪对妈妈说:“余华叔叔的书提示我,我也要好好活着。”宋绍欧欣喜若狂。女儿的请求却让她犯了难:“妈妈,我能不能见见余华叔叔?”
  一个农村妇女去哪里找余华啊?但为了女儿,内向的宋绍欧豁出去了!她用电动车载着四百多份《寻人启事》,来到成都市犀浦镇。两米高的广告牌上是宋静和余华的大幅照片。“白血病女孩寻找著名作家”“作家余华,我很想见您”,两行大字格外醒目。宋静期望的眼神一直在哀求她:“妈妈,你说我能见到余华叔叔吗?”
  多家媒体报道了这感人一幕,几天后,母女俩几近绝望时,成都晚报记者转来余华写的纸条,上面留言:“宋静小友,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着你。”远在欧洲游学的余华让记者传话:“《活着》重新点燃了一个梦想破灭女孩的生命之火,这份文学的力量同样感染了我。我要亲手为宋静送上初版的《活着》。” 母女两人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余华的出现,使宋静的生命有了希望。电话中,余华告诉她:“你们赶紧来北京治疗,我已联系好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费用大家会帮你们的。”2012年12月16日,余华退掉到美国讲学的机票,飞赴北京。
  与此同时,余华通过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的朋友,辗转联系到了24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操石杰。一年前,操石杰还在湖北工业大学读大二时,就志愿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那时,他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和别人配型成功,能救人性命。从网上看到余华出击救助陌路绝症女孩宋静的故事后,操石杰深受感动。当骨髓库工作人员告诉他,与他配型的就是余华救助的宋静时,就更惊讶了。
  操石杰立刻将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坚决不同意!操石杰理解母亲的担心。就在一年前,操石杰的父亲因癌症去世,母亲不想他再有什么闪失。老人家说,现在对身体没有影响,老了说不定就有。操石杰暂时没有说服母亲,向宋绍欧母女表示了歉意。
  活着,就是新生
  “孩子,不要灰心,妈妈来。”不相信命运真的要致她们于死地的宋绍欧,强忍着酸楚的泪水,再次挺身而出。她心里明白,这样的时刻,宋静太需要鼓励了。宋静住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后,很快接受了骨髓穿刺手术,以做与母亲骨髓配型的准备。宋静即将上手术台,十多厘米的钢针捻进宋静的腰部,她咬破腮帮没吭一声。手术结束后,她们收到了余华发来的短信:“我从网上查到了你们的捐助账户,已汇去十万元。这是我和家人的一点心意。”
  几天后,余华叩开了宋静的病房门。随着余华真挚的问候,宋静紧绷的心放松下来。余华在最早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活着》上签名赠言:“宋静小友,活着!”
  余华鼓励宋静:“无论化疗还是骨髓穿刺,你都挺过来了。现在,病情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宋静点了点头:“余华叔叔,我想见您,其实就想弄明白一个道理:对于我们这种患重病的人来说,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余华说:“活着是生命对你的要求,而不是你对自己的要求。生命要求你活下去,要求你承担这样那样的责任。”余华又说,“每个人都要经历很多,有些人经历的可能不是疾病,比如我们这代很多人经历了苦难,但都坚强地活了下来。”宋静的内心突然被照亮了:“余华叔叔,我一定好好活着,只为遵从我生命的诉求。”余华和宋绍欧都笑了。
  2013年1月3日,宋静转到燕达国际医院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接受与母亲配型的进一步检查,但结果并不理想。一个指标对宋静骨髓移植后的恢复非常不利,母女配型基本失败。宋绍欧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宋静也在暗自心想:“看来我只能等死了。不过,见到了余华叔叔,我也死而无憾了。”
  正当她们绝望之时,余华的电话又一次打来:“宋静,只要活着,就是新生。我们一起努力,千万不要放弃。”余华获悉宋静和妈妈配型失败后心急如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操石杰取得了联系。这一次,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利用这段时间,操石杰终于做通了母亲的思想工作,同意捐献骨髓。宋绍欧抱着宋静喜极而泣。
  2013年3月4日,操石杰捐献的500毫升造血干细胞缓缓输入宋静的身体。这天,余华发来祝贺短信:“上天在帮你,好好活着!”
  生命废墟站起“坚强静”
  出院后,宋静身体逐渐好转起来,也有了向病魔挑战的更大信心。余华鼓励她:“我相信很快就能看到那个长发飘飘的宋静了。”为了表达对余华的感激,她将微博由“折断翅膀的丑小鸭”改为“坚强静”。宋静说:“我要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宋绍欧欣慰地说:“妈妈和你一起努力,加油。”
  为了还清治病欠下的二十多万元债务,宋绍欧母女回到成都后,在余华的建议下,省吃俭用开了一家“宋姐盒饭”快餐店。为了打出品牌,宋绍欧自己买菜、买米、掌厨,宋静帮着摘菜、盛饭,有时趁妈妈不在,还会把油烟机擦干净。宋绍欧心疼地说:“你别干了,好好养病。”宋静不依:“你一个人干太累了,我看不下去。”女儿懂事的话语,让宋绍欧很欣慰也很揪心。顾客吃了都说好,加上她们的感人故事,“宋姐盒饭”很快有了销路。
  2014年4月,她们到北京检查发现,宋静肺部排异稍有超标。医生说,白血病患者进行骨髓移植后,都会产生排异现象,病人必须静养,这种现象才会逐渐消失,最终康复。宋绍欧怪自己没注意,累着了女儿。宋静则乐观地说:“妈妈,不要着急,既然病魔要让我们赛跑,我们就奉陪它。慢慢来吧。” 为了降低劳动量,宋静从网上搜到了加工小工艺品的技术,将自己精心编制的玩具挂到网店上,每月竟然都能卖出上百件。一些顾客反馈,在欣赏她的工艺品的同时,也读懂了一位白血病患者的坚强。
  宋静还将自己的微博打造成了一个和网友互动的温馨家园。一天,她搜到了武汉捐献志愿者操石杰的信息,泪如泉涌。她在微博上写道:“这一刻,我哭了。我不是为曾经的大化疗、清髓难受,而是我得知为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操石杰哥哥,他的父亲原来是得癌症去世的。因为亲人的去世,他感到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和无私捐助的宝贵。他的话真的太感动我了。我觉得这个病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我要谢谢他。”在宋绍欧的帮助下,这些记录着宋静生死历程、充满感恩的十二万文字被汇编成册。宋静将其命名为《活着——一位白血病女孩的生死日记》。她对余华说:“如果没有您,我就不会有第二次生命,是您的《活着》让我感受到了人间大爱。我从绝望的‘等死’女孩,重新走进生命的春天里。因此,我把这些生死日记也命名为《活着》。”在余华的帮助下,这个“青春励志版”的《活着》被出版社看中,有望近期正式出版。
  最近,宋静在成都申请注册“宋静一元慈善基金”公益组织。在倡议书里,她写道:“让我们以爱的名义出发,开创一段爱的旅程吧。从我开始,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我倡议我们的企业,我们每个人,每月一元起乐捐。将一元爱心、一元使命和一元坚持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其实,我们不在乎金额多少,而更看重你的坚持和爱心。如果你确有困难,连一元乐捐的力量也没有,可以申请‘宋静一元慈善基金’的帮助。”基金成立理由很简单:余华叔叔帮了她,她要怀着感恩帮助更多的人!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参与、监督下,“宋静一元慈善基金”能够像阳光一样,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编辑 钟健
其他文献
陌生处往往会让人不知道怕,所谓无知者无畏。一次,我们一行人来到一处山青水秀的地方,在兴致勃勃地欣赏着美景时,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一座一尺多宽的石板小桥。  桥头下面是一片草地,鲜花正盛开着。桥的中段被弥漫的大雾萦绕托举着,虽说石板桥非常狭窄,因桥头的花草,我们如同在花园的小径散步,很快就走过了小桥。  当我们回来时,太阳正当头,浓雾已消散,我们当中许多人竟然说什么也不敢上桥了。因为桥中段下面是万仞悬崖
期刊
大众眼中的冯唐是一位作家、诗人,而他的另一个身份反而少为人知,他本名叫张海鹏,曾经是麦肯锡合伙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2015年9月,他又被任命为中信资本PE部门高级董事总经理。如果说文艺是他的A面,商业就是他的B面。  生意人的另一面  大学期间,张海鹏看了近千本书,并陆陆续续写了几本小说,虽然没有拿出来发表,但后来的《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好姑娘》等都成为热卖的大作,并改编成电影。 
期刊
2015年9月1日开学那天,华中科技大学紫菘公寓1栋出现了一间与众不同的寝室:室墙上竹竿纹理的壁纸、浅棕色的木地板、床铺小梯架的软套和被刷成青蓝色的大门都显得风格独特。  “装修后的寝室是一个让大学生活不将就的缩影”,该寝室的主人说,最人性化的设计是寝室门口新添的置物架,上面的每个格子间的大小都可以调整,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收纳空间。寝室大门被涂成青蓝色,在他看来,这种颜色隐喻了歌德的名言“理论是灰
期刊
春节,对于身在异乡的中国人而言,已成为回家最重要的符号。  随着我国如潮水般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地变身城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赴大城市。无数城市新移民努力奋斗,以期有朝一日衣锦还乡,也希冀着将来可以叶落归根。可是“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熟悉的街巷、村庄消失了,新洋房、高楼大厦取而代之。就算熟悉的风景还在,那习俗、那风土人情也早已跟过往全然不同。昔日的记忆已不在,人们
期刊
王卫军书法艺术欣赏
期刊
两个优秀青年的完美结合  二十多年前,中国驻纽约领事馆举行的一次国情招待会上,年轻的汪潮涌笑盈盈地走进领事馆的大门,一个长相精致的中国姑娘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纽约市专业律师事务中国业务顾问李亦非。”“这是美国标准普尔公司评级师汪潮涌。”朋友的简单介绍,让两个陌生人在异国他乡相识了。  从那之后,汪潮涌的眼前总是徘徊着李亦非的倩影。于是,一场男追女的爱情故事在华尔街上演,他们深深地迷恋对方,和李亦
期刊
如东市民沈亚秋和丈夫张恒俊下班后,乘着暮色,驾车回“家”。女儿凝雨在马塘中学读高一,为了让女儿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每天早出晚归。  到家时,女儿正埋头写着家庭作业,老人正在厨房准备晚饭,餐桌上已经放了满满一桌菜。  “爸爸,我来帮你!”沈亚秋直奔厨房。  “不用了,你们休息会,洗洗手,马上就开饭!”老人又将一盘鱼端上桌。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开心地聊着白天
期刊
闺蜜Amy说她最近心情很不好,因为她的蓝颜知己马上就要结婚,并且现在对她爱理不理的。她接受不了这个打击,说,他怎么可以结婚呢?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呢?本来以前她一有什么受伤、受气或者纠结的事,打个电话给他,痛哭一场,他则温言软语抚慰着她,第二天,她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又精神抖擞地去打拼了。他一直充当Amy的垃圾桶,默默承担了她所有的坏情绪。可是,他竟然要结婚了!更可气的是,他对她的来电也不接了。Amy心
期刊
很喜欢寿岳章子的京都,这个京都生京都长的女人,54年来一直住在父母的老房子里,从小女孩长成大学教授,不离这座古城,不离家,永远只书写这个小天地的风土人情。深深的热爱,饱满的情绪。写日本职人或风俗的书近年来很多,我却独独喜欢她写的,因为她置身其中,实实在在是在生活,不是浮光掠影。外面的世界很大,但属于个人的空间其实很有限,有些人漂泊一生,都感觉无着无落,内心虚空,没有一个承载物。她写到一些关于他们家
期刊
父母之命开启幸福之门  18岁那年,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俞平伯,奉父母之命娶了亲,新娘许宝驯大他4岁,是他舅父的女儿,一个裹小脚的旧式闺秀。  五四运动后,那个年代,逃离旧式婚姻是潮流,更是时尚,像俞平伯这等风流倜傥的年轻学子,爱情不是轰轰烈烈,也该百转千回。但这桩不被看好的旧式婚姻,他们一走,就是一生一世。  说来,俞平伯是幸运的,父母为他铺下的婚姻路,并没堵住他的幸福门。许宝驯清秀纤细,温柔贤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