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无疑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呢?
一、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古诗《望天门山》时,我采用了如下做法。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按“画、问、析、答、提”的要求预习课文。要求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试画一幅图画体现诗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针对学生的画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画”,并就此与学生广泛交流,从而使学生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温习习惯,只有及时复习当天学过的东西,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二、养成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
“语文是思维的素养。”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语文。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因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观点或立场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充分表扬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心专才能事成。”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学到知识的。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引导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从而把良好的习惯带到课堂来。平时还要开展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任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养成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
三、养成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能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上,应该让每位同学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熟悉这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篇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一致都是以“送别——回忆——抒情”的思路来写的,完全可以精读第一节,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第二、三小节。于是我在教这一课时,我设计第一自然段为范例进行教学。我概括出“三步”学习法:“学分层,理清顺序”——“抓往事,理解‘亲人’”——“读课文,体会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个个皆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个人所得,争先恐后发表所感、所悟。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四、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尤其重要,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必须常抓不懈而且严格要求。例如: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書、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独立完成作业。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老师要通过严格要求使其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评价,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五、重视课外阅读的习惯的培养
要学好语文,只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时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一问题会产生强烈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例如学完《太阳》一文之后,学生在了解了太阳的大小、温度、离地球距离的远近以及和人类密切的关系等知识以后,他们还很想知道太阳黑子、黑洞、臭氧层等是怎么回事,他们渴望能读到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的知识。于是我给学生们推荐了《1001个宇宙之谜》这本书,并指导他们阅读;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之后,学生很可能会对“奇妙的植物的脚”这一课题感兴趣,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脚。在教学中,我有计划地介绍《植物百科》课外读物和提供一些有关于其它植物的脚的图片给学生看,指导学生阅读,实现“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多,有待我们不断地去探究与创新,只要我们的方法遵循教育的规律,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古诗《望天门山》时,我采用了如下做法。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按“画、问、析、答、提”的要求预习课文。要求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试画一幅图画体现诗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针对学生的画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这样画”,并就此与学生广泛交流,从而使学生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温习习惯,只有及时复习当天学过的东西,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二、养成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
“语文是思维的素养。”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语文。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因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观点或立场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充分表扬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心专才能事成。”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学到知识的。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引导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从而把良好的习惯带到课堂来。平时还要开展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任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养成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
三、养成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能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上,应该让每位同学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熟悉这篇课文的人都知道,这篇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一致都是以“送别——回忆——抒情”的思路来写的,完全可以精读第一节,再“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第二、三小节。于是我在教这一课时,我设计第一自然段为范例进行教学。我概括出“三步”学习法:“学分层,理清顺序”——“抓往事,理解‘亲人’”——“读课文,体会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个个皆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个人所得,争先恐后发表所感、所悟。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四、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尤其重要,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必须常抓不懈而且严格要求。例如: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書、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独立完成作业。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老师要通过严格要求使其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评价,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五、重视课外阅读的习惯的培养
要学好语文,只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时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一问题会产生强烈的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机。例如学完《太阳》一文之后,学生在了解了太阳的大小、温度、离地球距离的远近以及和人类密切的关系等知识以后,他们还很想知道太阳黑子、黑洞、臭氧层等是怎么回事,他们渴望能读到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的知识。于是我给学生们推荐了《1001个宇宙之谜》这本书,并指导他们阅读;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之后,学生很可能会对“奇妙的植物的脚”这一课题感兴趣,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脚。在教学中,我有计划地介绍《植物百科》课外读物和提供一些有关于其它植物的脚的图片给学生看,指导学生阅读,实现“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多,有待我们不断地去探究与创新,只要我们的方法遵循教育的规律,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