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手中的烟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允许我抽支烟。”带着葛优式的冷幽默,梁晓声在100来人的课堂上打破同学们静静的思考状,面无表情地从烟盒中抽出一支烟,点燃。
  
  我不禁掩面失笑,尽量不要影响到同旁听课的友人,并斜眼瞥瞥教室墙壁上挂的小红牌,有“禁止吸烟No Smoking ”字样。尽管如此,还是从心底里原谅他这种出格的行为,毕竟,说这番话的时候,他正在教室里和我们一起寻找灵感,而烟,是点燃他灵感最好的道具。
  刚在几分钟前,他给大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设计什么样合理的小说情节来支持一个省委书记这么做?
  他在刚构思的小说中,试图塑造一个“出官场而不染”的新省委书记典型,主动放弃政府配给的别墅和公务轿车,和夫人搬回100多平方米的楼房中。故事并不复杂,难就难在如何从精神层面来定位这样一个小说人物“出格”的举动是否符合现实逻辑。这是小说和现实分离后最模糊的地带,我们不应该用小说去印证生活事实,却又不能回避小说素材及人物形象来源于生活的根本事实。
  梁毫不留情地将这样一个小说创作中的难题抛给我们,并再次掷地有声地重复这样一个逻辑悖论:“什么样的小说事件能支撑省委书记这么做?如果他在小说中这么做了,会不会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这样的行为逻辑而让作品有牵强、作秀成分?如果他不这么做,如何凸显这个人物的典型性?”
  我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梁为什么要用一个看似极其不合理的小说情节来作难大家?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现实中的省委书记即便有心做清官,还不会明目张胆到做出如此易被同事指责作秀而又不讨自己好的行为。如果小说中的情节成立了,那么他的过度清廉是否极大地反衬其他省委书记的“不清”?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最终被他试图突破的这层官场隐性法则所围攻和抛弃,这样丢掉仕途的冒险,会真正有意义么?
   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梁都只是摇头,不甚满意。而我则试图要放弃无谓的思考。即便现实中的大部分官员惯守中庸之道,既不完全听之任之,又不创新求变,那么省委书记这番举动除了给个人带来相对清贫的生活之外,实在看不到他的典型影响力。
  梁的点睛之笔在于:连小说也虚构不出像样的清官情节,那么意味着现实生活中某些官员的行为已经到了何种不正常的地步?
  原来他设计这个人物的真正意图在于此,这才是他要让我们接受的讽刺效果。连我也被他这样深刻,见人所不能见的逆向思维所折服。这应该是一个文人最聪明而巧妙的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方式,也是一介炎黄匹夫心忧天下最真实的写照。
  事实上,抛开梁的用意不谈,这种悖论的“官场定势”在鲁院学员戴秉公的小说《最后一块红地毯》中已有精辟论述:
  人说两种人最痛苦,一是走在最前面的,一是落在最后面的。这些年来,朱雨承认人微言轻,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似乎一切都已看透,心境也逐步平坦了,早先,他有着强烈的清官意识,在安徽合肥谒包公祠时,曾写过一首《满江红》,末句是:“想十万龙图下凡尘,四海清。”其实想归想,现实归现实,希望不能当饭吃,随着岁月的流逝,朱雨的清官意识也流失得差不多了。过去那种意识如果比做大河汹涌,而今只剩下小溪潺潺了。“不需要与传统作战,你不会赢的!”这句话经常在他的耳际轰鸣。
  或许这是小说中难以设计合理情节来支撑省委书记清官意识的真正答案所在。
  梁不紧不慢吸着手中的烟,细白的烟雾在他周身聚来又散开,禁烟的环境并未阻止他吸烟,他的特立独行,一如思维中不安分的因子,非要突破现实的思维定势而直指那些最容易被生活麻痹的本真。
  身为人大代表,梁不可能漠视身边那些不正常的行为,而作家的特殊身份,又局限了他直接施展政治抱负的愿望,迫使他只能不停地用痛苦的文字来构思对现实批判的情节,试图找到这一剂根除社会痼疾的良药,哪怕这样做会很折磨人。
  所以他最后才说:“我构思的情节是这样的……”
  情节并不离奇:——梁安排省委书记留学的儿子与国外知名教授女儿有一场跨国婚姻。结婚前夕,洋亲家飘洋过海来华。在这场婚姻的博弈中,老教授唯一的要求竟是:“为了维护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家族在海外的声誉,请你做一个好清官。”这番如雷贯耳的话被儿子翻译过来后,省委书记感到寝食难安的羞愧,最终做出了那样“合理的出格举动”。
  本来个人道德层面可以直接解决的问题,却非得从一个外国人口中要求以中国式亲情来约束,是不是梁刻意留给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最后的思考?
  “请允许我抽支烟。”我分明在梁略带神经质的小动作中看到一颗文人悲天悯人的心。相信只要生活的暗角存在,梁手中的香烟就将继续燃烧下去。
其他文献
每天迎着晨曦,眺望满街的车水马龙,汽车像蝗虫一样塞满了街道,开车的,乘车的满脸焦虑,汽车已经主宰了交通工具市场。一个个“车轮上的城市”不断涌现,“车水马龙”的盛景背后,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正在改变“味道”。  汽车社会的到来,让不少人感到惶恐。这种惶恐出自对社会秩序的不信任和对生存境遇的担忧。 在不少人心目中,汽车生就一副钢铁之躯,却承载了人类的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暴怒这“七宗原罪”。
期刊
北京延庆县的东桑园村有农户200家,耕地面积和种植面积1008亩。昔日,庄户人家剩余或废弃的秸秆和玉米芯儿杂乱地堆放于街巷中,霉变的味道和脏乱的环境、易燃的隐患使“农家乐”游客很不开心。如今,东桑园村依靠科学发展观改变了生活和接待环境,凸现出生态环保旅游的主题,成为“首都文明村”、“市级卫生村”,被中外游客称为“节能环保第一村”。      村领导:“一人烧火、全村做饭,桑源村旧貌变新颜”    
期刊
今春以来,《中关村》杂志接连刊发“点评”著名商家“成长中烦恼”的文字。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评论家用“第三只眼”看商家的“得与失”、“成与败”,这对有志干一番事业的读者来说,颇有启迪。对被作为“案例”的商家家而言,也有裨益。说对了,闻过则喜,可资借镜;说错了,无则加勉,一笑了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拜读点评商家艰苦创业的文字,我们有一种与商家“同呼吸共命运”
期刊
“秘而不宣”是愚者的智慧    平心而论,中国消费者协会的“3·15标志”,在广大消费者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用老百姓的话说,“3·15标志”隐含着“社会监督”、“消费维权”、“信誉证明”和“消费引导”等多项功能。见了这个标志,就像见了“官家人”给我们把质量关,有一种安全感。可是,自从“央视3·15晚会”曝光欧典地板的欺骗丑闻之后,“中消协”就有为虎作伥之嫌;消费者对“3·15标志”的信任度急
期刊
动作片拍摄现场的小剧务、广告公司里的设计师、偶尔的兼职翻译,众多的职业角色,最后余非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很逍遥的行业——手机游戏。如今,他是公司的中国区创意总监,北京区总经理。  一头栗色烫过的长发,略带夸张的装饰戒指,每个月会穿20次以上牛仔装。外表看来,余非和在中关村创业的IT业者有着很大不同。许多刚到余非公司所在大楼上班的人都以为他是酒吧里的助唱歌手,或者是一个混迹在江湖的摇滚青年。  而事实上
期刊
读《中关村》杂志《“象牙塔”腐败是谓“国耻”》,颇有同感。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象牙塔”的腐败已经走出“国门”,影响国人的形象。一位国际著名学者指出:“中国科研界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不改变这种局面,自主创新就没希望。如果科学家整天忙着钻营发表论文、升官、评上终身教授,那就不可能做出很大成就。”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先生提醒我们:“一些中国学者功利思想严重,不踏实做学术,过度追求名利”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有力推动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网上商务越来越受到商家以及消费者的青睐。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整个金融领域的竞争态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网络银行成为网络时代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内各商业银行陆续开通了自己的网上银行,并且不断对其功能
期刊
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增大了,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制约增加了;全球经济波动、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各国政府的外交与经济政策,都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经济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当前的安全问题,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经济的也有社会的,既有资源的也有环境的,既有正在逐步改善的也有正在加深加重的。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
期刊
日前,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厦门大学时,兴致所来,挥毫题字——“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殊不料,主持仪式的厦大副校长潘世墨先生,当场把“黉(hong 上声,学府之意)宫”念成了“黄宫”,莘莘学子尴尬,令人汗颜。  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热播期间,余秋雨教授点评时,把“仁者乐山”的“乐”(yao 去声,喜爱之意)误读成乐(le 去声)音。孔子《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对文科学生来
期刊
当互联网疯狂地长入人们的生活时,引起一些神经敏感的纸传媒业者的“恐慌”,时下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2006年《传媒蓝皮书》张扬的“报纸退市论”。果真如此吗?窃以为尚须研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诚然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网民1.1亿之众,特别是占到95%以上的中青年网民,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也是互联网的“网丝”、“臣民”。专家和官员们一致惊诧“互联网构成了一种社会空间”。这广阔无垠且无遮拦和无障碍的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