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对传统的回归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p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在《五猖会》中表达了对于迎神赛会这一家乡民俗文化的喜爱与怀念,充分肯定了其存在价值,是鲁迅认可传统、回归传统的表现。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僵化部分进行了反思,批判地审视了传统文化。对于父亲形象的塑造,既体现了鲁迅对于传统的回归,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
  关键词:民俗;传统文化;精神回归;父亲
  《五猖会》出自于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期对于家乡迎神赛会的热衷与期盼,回忆了幼时了解的有关迎神赛会和五猖会的知识以及观看到的一些场景。同时,鲁迅还介绍了诸多有关故乡民风民俗的知识与趣事,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赛会中人物的扮相,这些童年时看来的、听来的故事,在经历了漫长的人生岁月,依然清晰地印刻在鲁迅的脑海中,“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中的遗憾表达了鲁迅对于故乡风土人情的怀念。《五猖会》中表露出的对于迎神赛会的喜爱与怀念,是成年后的鲁迅对于家乡故土和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在这篇文章中,故乡不再是肃杀、萧条的,而是充满着欢笑与喜庆的,贪玩、爱热闹的小孩子连一个简易的哨子也要“吹它兩三天”。迎神赛会这一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非常民众化的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价值,在《五猖会》中,体现出了鲁迅对于民俗文化的认可。
  《五猖会》中除了迎神赛会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周父,笔者认为《五猖会》一文中,周父的形象并不是一位可怕的封建迷信专制大家长,中学语文阅读理解的主流是批判周父的严厉与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心灵的伤害甚至摧残,但笔者认为周父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可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典型代表,也没有过于严苛从而对儿童心灵产生严重的伤害,他只是一位比较严肃的父亲。而鲁迅关于父亲的描述与态度,既体现了鲁迅对于传统的回归,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对于传统的理性回归。
  《五猖会》中有提到迎神赛会虽然没有被当局禁止,但是“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而“五猖”更是“殊与‘礼教’有妨的”,然而周家却是准备大张旗鼓地去赶这一件“盛事”的,而且周父也同意鲁迅前往观看,尽管临行前要求其背书。笔者认为鲁迅并没有责怪或者憎恨他的父亲,无论是彼时年幼的他,还是此时中年的他。在鲁迅的描述中,当时的他“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然而面对父亲的要求他的反应同时也是“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对于《鉴略》的态度也是“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而中年的鲁迅对于此事的描述是“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以及“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鲁迅对于此事的态度主要是“诧异”,而并非愤怒,笔者认为成年后的鲁迅回忆此事运用“诧异”来表达心情,更多的是一种思考,对于父亲选择的时机以及选择《鉴略》这本书用意的思考,在这些思考中有着鲁迅对于传统的认可,也有着对于传统的反思。首先是时机,周父为什么选择“在那时候”叫鲁迅来背书,而“那时候”正是鲁迅开心得得意忘形之际;其次,周父选择的《鉴略》是旧时学塾所用的一种初级历史读物,也就是鲁迅开蒙时所学习的书籍,选择《鉴略》一书的意义不同于《千字文》、《百家姓》等,可能含有周父的良苦用心;这两者其中的缘由都可以有很多揣测。
  《五猖会》是鲁迅多年后写下的回忆性散文,笔者认为字里行间隐约透露了鲁迅本人对于这个问题答案的一种理解与揣测,回忆是根据人的理解而组建的,在鲁迅的描述中,周父是在魯迅“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之时,忽然出现并提出“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的要求,可能鲁迅本人也认为这是父亲对于他不能只顾得玩的一种提醒与警告。鲁迅作为长子,必须担负着家庭的重任,周父理解孩子贪玩的心理,却也不得不要让孩子面对成长的艰辛,成年后的鲁迅也应该是理解父亲的用心良苦,然而这种用心良苦也有着揠苗助长的害处。
  而周父选择《鉴略》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是鲁迅“开蒙时所读的”,“再没有第二本了”,但鲁迅同时也提到了“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这充分证明了父亲要求背诵的《鉴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精华所在,并非封建专制的糟粕。而鲁迅之所以强调《鉴略》“知史”的作用,笔者认为可能也有着深意,《五猖会》写于1926年5月,“三一八”惨案后,鲁迅“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这时是鲁迅刚刚结束避难生活、返回公寓,当时的政府正在对很多精英知识分子采取高压政策,包括鲁迅在内徐志摩、胡适等人都处于“通缉”状态,其中或许也包含着一种对于当局的不懂得吸取历史教训的讽刺,这是鲁迅认可传统、回归传统的一种表现。
  鲁迅小说中虚构的父亲形象多数是封建的、固执的,然而鲁迅散文中真实的“周父”却并非是一位严肃可怕的封建大家长,鲁迅作品中对于周父的描述甚少,主要集中于《五猖会》与《父亲的病》中,《父亲的病》同样收录于《朝花夕拾》之中,写于1926年10月,此时鲁迅在厦门任教。在《父亲的病》中,鲁迅明确表达了对于父亲的追思与爱,也明确了表示了父亲尽管认可传统却并非封建迷信之人。当医生提出“舌乃心之灵苗”要用丹药,以及“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这也是许是前世的事”,父亲都是“沉思了一会,摇摇头”;对于病重临危的父亲,鲁迅的内心有过种种挣扎,“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明确表达了对于父亲的爱,“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鲁迅的那句“我很爱我的父亲”,不仅是少年时的直观感受,同时也是中年后经历沧桑的再次确认,鲁迅是爱他的父亲的,这里有着明确的表达,《父亲的病》的写作距《五猖会》仅数月,笔者认为鲁迅对于父亲的爱是一以贯之的。因此,鲁迅在爱父亲的同时,也会质疑父亲不妥行为,也正是鲁迅对于传统的态度,他是认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反思并质疑传统文化之中的糟粕。
  鲁迅在《五猖会》一文中充分肯定了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的存在价值,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中封建部分进行了反思,说明了鲁迅正带着批判的眼光在审视着传统文化,是鲁迅对于传统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许寿裳.鲁迅先生年谱[A].“鲁迅的起点:仙台的记忆”国际研讨会,2005.
  [2]鲁迅.鲁迅典藏全集[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大众化旅游主导地位的逐步上升,旅游英语从业者会越来越多的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各种情境的跨文化交际必然会越来越多。因此,提高旅游英语从业者及旅游英语
一缕粉色,淡如蔷薇香气  八音盒里住着芭蕾舞者,裙纱若霭  执一杯温柔,再伴以故事与甜酒。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2例作为分析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
顷读2005年《书屋》第二期,刊有陈福季先生《“佞宋”何指?》一文,针对拙作《胡适为何屈就东方图书馆馆长》(2004年《书屋》第十二期)中“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毛晋所
邪教是当今世界精神污染的毒瘤,是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邪教驱使下的种种暴徒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摘要:君臣观是先秦诸子常涉及到的一个话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政治理想,孟子的君臣观因为其独树一帜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君臣关系,孟子主张建立一种君臣共同保民利国的道义交往。从孟子对君臣提出的权利和义务来看,孟子的君臣观充满了相对民主平等的色彩。  关键词:孟子;为君之道;为臣之道;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历来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这一关系处理地好坏直接关乎国家秩序的建构和发展,尤其
结合体育运动本身特点,利用体育中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书屋》2005年第二期刊《大清:与胥吏共天下》文尾说到“绍兴师爷”事:“嘉庆朝的绍兴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说:‘绍兴三流行,皆名过其实。’‘绍兴三流行’指的是绍兴师爷、绍兴话、绍兴酒。实际上绍兴之外的各省都有不少学幕的,绍兴师爷相比较而言多一些倒是真的,于是人们就把师爷概称为‘绍兴师爷’了。”这里,作者张云江可能觉得梁章钜如此知晓“绍兴三流行”,梁章钜一定是绍兴人了。其实梁章钜是福建长乐人,清
期刊
得克萨斯州的亚林诺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母亲把他送入当地一所学校。学校实行全封闭寄宿管理制,在那里他得准备接受为期10天的意志磨炼。学校餐厅的午餐是无限量免费供应的,由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经历不同的事情,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发生不同的变化。本文介绍了不同大学生从刚入学到大二以及即将转入大三的心理历程,而且为心理方面出现问题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