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ton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诱发某种创新动机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即为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学生新奇大胆的念头,别出心裁的想象。教师不但要给予适当的赞扬和肯定,还要及时地引导,促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例如,学生在解答“有甲 、乙两袋米,甲袋装米10千克,如果从乙袋中倒出给甲袋,两袋米就一样重。乙袋原来装米多少千克”一题时,有的学生这样解答:30÷(1--)=90(千克)。这时,教师因势利导,紧接着问:“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终于想出了30÷=90(千克)、30×3=90(千克)等解法。教师一句 “你们真棒”,既肯定了学生创新成果,又激发了他们再次创新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有位学生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们的纷纷议论。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作法,并引导学生举例验证,证实“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这一发现是正确的。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质疑、验证,既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又使他们逐渐学会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 、操作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脑并用时,大脑的创造性有关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脑的功能得到发展,变得聪明,脑使手的技能得到训练,变得灵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是脑的老师”。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操作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在动手操作中创新。
  例如,在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让学生在硬纸上剪一个圆,然后把圆分成若干等份,看看可以拼成什么近似的平面图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反复试验,有的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有的拼成了近似的三角形、梯形。由此,学生知道不但可以利用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见,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不但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诱发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先让学生玩甩圆球形音乐摇摇的游戏,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思考:能用绳子或滚动一圈的方法测量出甩摇摇形成的圆的周长吗?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迫切地去寻求计算甩摇摇所形成的圆的周长的最佳方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巧设练习,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练习的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应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
  1.一题多解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胜、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容易激发和推动他们自我创造的兴趣。如解答“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果椅子的单价是课桌单价的,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一题,教师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比一比,看哪组的方法多。这样,好胜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得到以下多种解法:
  (1)课桌10÷(1-)=25(元),椅子25-10=15(元);
  (2)课桌10÷(5-3)×5=25(元),椅子10÷(5-3)×3=15(元);
  (3)3+5=8,课桌10÷(-)×=25(元),椅子10÷(-)×=15(元);
  (4)椅子10÷(-1)=15(元),课桌15+10=25(元);
  (5)解:设课桌的单价是x元,则椅子的单价是x元。
  x-x=10
  x=25
  25×=15(元)
  由此可见,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可以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敏捷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训练中,可就原题变换已知条件,再探求问题的结果,或把问题与其中一个条件对换,再求结果;或给出部分条件与问题,要求补充相应的条件或问题等等。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的应用题时,可让学生根据:“一段路,甲队独修10天完成,乙队独修8天完成”这两个条件,让学生小组讨论、积极思考、互相补充,提出不同的问题:
  (1)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2)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这段路的?
  (3)两队合修多少天后还剩这段路的?
  (4)现先由甲队修2天,余下的由乙队修,还要多少天完成?
  (5)现先由乙队修3天,余下的由甲队修,还要多少天完成?
  (6)现先由甲队修3天,余下的由甲乙两队合修,还要多少天完成?
  (7)现先由甲 、乙两队合修2天,余下的由甲队修,还要多少天完成?
  (8)现先由甲 、乙两队合修3天,余下的由乙队修完,完成任务时,乙共修了多少天?
  (9)现由甲 、乙两队合修,途中乙因病休息,结果6天才完成,乙因病休息了几天?
  通过上述根据条件提问题的训练,达到一题多问、一题多用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设置开放题
  数学开放题的求解,既没有现成的算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要求学生充分联想、勇于创新、灵活解题。
   开放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条件开放的,有问题开放的,有结论开放的,有条件、问题、结论完全开放的。例如,“用一张长3米,宽2米的竹席围成一个圆柱形粮囤,粮囤的容积是多少?”围法不同,容积也就不同,因而它的结论是开放的。又如,要求学生编一道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让学生填空“( )∶( )= ,( )×( )=1”等之类的题目比比皆是,答案都不是唯一的。 故此,巧妙设置数学开放题,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今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情境,鼓励质疑,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创新,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创新。
  (责编蓝天)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任教的班级当中,总会出现那么一些问题学生,他们要么数学成绩特别差,要么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态度消极并伴有抵触情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从四年级开始,以单元的形式增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这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创新。教材如此编排意在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设计及运用,通过方法的运用、反思和内化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了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必须先解决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解决
随着数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体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观念的更新。特别是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从内容分布来看,它渗透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各个学习领域中。由此足见,“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表现为大多数学生对
血液透析用水,直接用于人体体液的补给、稀释、交换。透析用水的水中污染物已被证实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是有毒性或潜在毒性作用的。水中污染物有微生物(细菌及其释放降解产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营造智慧灵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数学学习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现实生活——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  数学本身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前应带领学生回归生活,收集、积累实践活动的素材。实践活动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要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选取素材,为学生提供具体、
我们的纪录片最缺的是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那些有话语权的人,他们到底在忙活什么呢? 小暑时节,我到上海参加5集纪录片《海归中国》的研讨会。几天后,和已经在美国工作的儿
介绍了典型轮对式100%低地板有轨电车在停车瞬间出现的侧滚振动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仿真分析及制动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转向架一系和二系垂向刚度、转向架二系垂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学生篮球课程中培养团队精神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篮球教学中强化团队精神的几点建议,以期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篮球教学的发展,为今后的篮球教学提供借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好的开头既是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语,也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曲的前奏。良好的导语,就像一把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就谈谈我在实践中的几点浅见。  一、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索,才能鼓励学生质疑释疑,产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的欲望。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一连串6
目的探讨IL-17水平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20例SLE患者,20例非SLE患者以及1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的IL-17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