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药白桐树干枝的化学成分研究

来源 :河南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vehearter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民族药白桐树Claoxylon indicum(Reinw.ex Bl.)Hassk.干枝部位的化学成分.白桐树干枝粗粉采用75%乙醇水溶液冷浸提取浓缩液乙酸乙酯萃取后,通过硅胶柱层析、中压制备MCI柱层析、RP C18柱层析、凝胶Sephadex HP-20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纯化方法,最终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并运用1H、13C、DEPT、1H-1H COSY、HSQC、HMBC NMR等1D、2D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波谱法结合其理化常数对这6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和核磁数据归属,确定其结构式分别为6-姜烯酚(6-shogaol,1)、6-姜酚(6-gingerol,2)、cleomiscosin C(3)、cleomiscosin A(4)、羽扇豆醇(lupeol,5)、莨菪亭(scopoletin,6).其中,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白桐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未见诸报道.
其他文献
提出了深孔钻直冷方案用于优化ITER极向场PF6磁体支撑冷却系统设计.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从换热效率、流体压降、结构强度等方面对流道数量和孔径进行了最优化设计.结果表明,9条直径10mm的冷却流道可以达到最佳的冷却效果.同时,在服役环境下支撑部件的机械强度和温度分布、流体的运行参数均能满足ITER磁体支撑的设计要求.目前所有PF6磁体支撑已完成了制造和检验,并顺利交付ITER组织.
根据CFETR对NBI系统参数的需求,开展了CFETR NBI束源的概念设计,给出了束源的设计参数指标和总体设计方案.完成了大面积等离子体发生器和负离子加速器两部分的设计工作.
为简化实验物理和工业控制系统(EPICS)在HL-2M装置的部署和使用,基于Web技术设计了一个用于聚变装置全域监控集成的通用软件框架.软件框架的主体包含以EPICS的控制反转(IOC)为核心的底层基础设施,基于EPICS Archiver Appliance的归档存储服务器以及Web应用程序三个部分.利用此框架,在聚变装置各子系统上快速部署全域监控集成的基础设施,并通过Web网页进行统一的配置和管理.软件框架已经在HL-2A装置的若干子系统上成功进行了测试,能够满足目前监控集成的基本需求.
基于Web技术,采用三层模型的系统架构,分别使用AJAX、SQLite、Openlava和Python解决了数据异步传输、作业结果重用、多用户作业管理和可视化显示等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面向集成模拟平台的远程协作系统——SICOS.通过Web浏览器即可多人同时运行高性能计算集群上IMAS框架下的等离子体程序,实现了程序的集成运行及运行结果的远程分析、数据共享和可视化显示等功能.通过率先集成EFIT可以获得HL-2A装置实验的平衡位形重建结果和HL-2M装置期望的平衡位形结果,为后续其它程序的集成奠定了技术基
针对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外中平面氦冷固态增殖包层模块,开展了包层热、流、氚的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分析,获得包层模块的氚分布、氚滞留量及氚渗透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包层球床区无因吹洗气体流动滞缓而造成的氚滞留现象,其吹洗气体流道设计合理.同时,开展了入口吹洗气体掺氢量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分析显示吹洗气体掺氢可以降低材料表面氚浓度,从而降低结构材料中的氚浓度梯度,抑制氚渗透;入口氢气浓度从1ppm增加到1000ppm时,氚渗透量降低为1/20.
通过对300MVA脉冲发电机组的机械结构和电气特性的分析,利用现有的试验数据和铭牌数据对整个机组的运行参数进行了等效计算,建立了基于Simulink的大功率异步电机双闭环矢量控制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调节转速环和电流环的比例积分(PI)参数改善电流、转矩波形质量.仿真结果表明,该调速系统具有较好的动、静态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机组的启动及运行要求.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LHAASO 国际合作组利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拍=千万亿),这是人类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这表明银河系内普遍存在拍电子伏加速器,而目前人类在地球上建造的最大加速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LHC)仅能将粒子加速到0.01拍电子伏.
期刊
2021年6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利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小组研制的超导探测器,基于“济青干线”现场光缆,突破现场远距离高性能单光子干涉技术,采用两种技术方案分别实现428 km和511 km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创造世界现场光纤量子保密通信新纪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分别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和《自然·光子学》.
期刊
研究了常压空气中针-石蜡液面50Hz交流电晕放电离子风特性.交流电晕离子风能够引起液体石蜡显著变形,随着电压升高,变形从漏斗状发展到盆状.在石蜡层厚度为5mm时,盆状变形最大,深度达到5.3mm,最大作用范围半径18.8mm,变形产生的压强达到48.9Pa,远远超过直流针-水电晕放电情况.随着电压升高,从电晕放电过渡到流注放电时盆状变形依然存在,这一点明显不同于直流针-水电晕放电.研究表明交流电晕离子风具有优良的驱动绝缘液体介质的巨大潜力.
202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张军等联合浙江大学教授储涛研究组,通过研制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和优化实时后处理,实现了速率达18.8 Gbps迄今最快的实时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应用物理快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