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剧:在艺术与资本的博弈中百转千回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o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对于中国编剧而言,似乎是等到了一个触底反弹的契机。长久以来,编剧对于影视剧的核心作用被大大削弱,编剧在艺术与资本、理想与现实中不断挣扎辗转。著名编剧宋方金说:“中国编剧正面临自我价值实现、市场客观需求以及资本追逐的三重挑战。”
   编剧:影视剧灵魂的塑造者
   影视剧的灵魂在于剧本,而剧本的灵魂,在于编剧的艺术创作。著名编剧王朔在成为编剧之前,是一名作家。上世纪80年代,王朔的创作热情高涨,写出了大量小说,成为他日后走上编剧道路的重要基石,在那个纯粹的年代,曾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影视剧作品,他的小说为那个年代的影视剧作品提供了大量难能可贵的文本。
   “编剧”这个职业,说到底是一种文学,种艺术。说一名编剧能成就一代导演,也许一点也不夸张。
   早期,著名导演冯小刚也只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一名美工师,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王朔一起合写了《编辑部的故事》,因而走人大众的视线,冯小刚早期的电影中,也一直有着王朔的身影。在冯小刚的电影《私人订制》中,王朔作为编剧,“订制人生”的概念让人拍案叫绝。
   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也开启了导演姜文的电影之路,并成就了他的电影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赵宝刚把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拍成了电视剧,自此开启了事业的“春天”。
   王朔之于众多导演,就像叶大鹰所说:“王朔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旗帜。”
   一个好的编剧至关重要,对知名导演来说也是如此。陈凯歌在拍《霸王别姬》之前,遭遇了事业的低谷期,急需一部好电影来重获投资方的信赖,他拿着《霸王别姫》找到芦苇,希望芦苇能担任编剧,芦苇一口答应,只提了一个要求:“你一个字儿别动,我来写”。改编过后的《霸王别姬》情节更加丰富,人物更加生动立体。正是因为芦苇,《霸王别姬》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甚至成为陈凯歌导演生涯的最高峰。
   一个好的编剧,能为故事铺上厚厚的背景基石,任何一部优秀的电影或电视剧,都离不开编剧在其中的辛勤耕耘与艺术创作。编剧之于影视剧,就好像山西人吃饺子要蘸醋,否则,是“没有灵魂”的。
   黑泽明说:“弱苗是绝对得不到丰收的,不好的剧本绝对拍不出好的影片来。编剧,就是影视这座机器的中枢神经。”
   而编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关于“艺术”的角色,直到资本掺和了进来。
   艺术与资本碰撞中的编剧
   如果中国的影视行业像之前那样发展下去,编剧潜心创作,导演认真拍摄,影视剧作品本该再上一个台阶,但是,没有人能“抵挡得了资本的浪潮”,艺术也不例外,当艺术被打上了资本的标签,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2009年10月,华谊兄弟正式在A股挂牌,成为第一个在国内上市的影视公司。上市第一天,华谊兄弟股价就由发行价的28.58元飙升至91.80元,暴涨221%。
   这一结果,对资本来说,自然是喜不自胜,而对编剧来说,这一年,似乎是编剧行业发生巨变的一年。编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创作者,而是变成了资本的“附庸”,编剧这个职业不再设有准入资质和门槛。
   在这场艺术与资本的碰撞中,谁掌握了资本,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往后的十几年里,编剧越来越被排除在外,越来越被边缘化。
   搜索近年来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电影的信息,随便点开两部,以《疯狂的石头》《我不是药神》为例,可以看到,关于电影的介绍,从基本信息到演职员表,再到获得了多少奖,总共有将近几十页的篇幅,顺着电影的介绍点开导演的相关信息,篇幅也有七八页,然而当在众多的信息中好不容易找到编剧那栏,复制粘贴搜索这个编剧,他的信息却只有寥寥一两页。
   虽然影视行业中还是会设有一些编剧奖项,但还是不够。对于观众来说,没有人认识张承是谁,岳小军是谁,也没有人认识韩家女是谁,钟伟是谁。更何况在他们的名字之后,还缀着导演宁浩、文牧野的名字。在“名导演”的光环下,人们几乎看不到编剧。
   观众只知道,一部电影好看,是导演拍的好、演员演技好,“是否能吸引我、打动我”才是观众关心的;当电影不符合观众的预期,或者电影情节线不完整,讲得乱七八糟,除了吐槽演员演技堪忧、“不如旁边的台阶演技好”,更多的就是吐槽编剧,想要“给编剧寄刀片”。
   资本掌握着主动权,结果有目共睹。诚然,资本对影视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但实际上它是一把“双刃剑”,在资本控制下的艺术,正在慢慢失去它原本的样子。
   在资本的掌控下,编剧就像是“工具人”。资本要捧演员,于是换角加戏;要迎合市场,于是不顾角色设定,启用“鲜肉流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视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几乎不由编剧决定,而因此导致的结果却由编剧承担。
   但是编剧何其无辜,在电影筹备这一方失去了话语权,另一方还要承受来自观众的质问。一位编剧曾说,在资本的要求下,连导演都要听投资方的,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编剧,如果投资方对剧本不满意,编剧就只能改,哪怕改到“面目全非”。很多时候,编剧修改自己的剧本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但能不改吗?投资方连导演都可以换,更何况一个编剧。编剧作为剧本的产出者对剧本失去了话语权,反而对剧本一窍不通的投资方决定着剧本的修改与否。试问,这样产出来的剧本如何成为“佳作”?
   可怕的是,在这场资本与艺术的碰撞中,影视剧的制作变得舍本逐末了起来,剧本怎么样不重要,演员好看就行了,能吸睛、能赚钱,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呈现效果资本并不在乎,在这场博弈中,“受伤”的总是夹在观众与资本之间的编剧。
  好编剧都去哪里了?
   一个好的电视剧的剧本创作,创作周期至少需要八个月,甚至两三年,但在资本“大干快上”的生产惯性下,很多有良知的编剧为了保证作品质量,只能减少创作。显然这与资本的要求并不相符。而在IP改编盛行的浪潮中,老牌编剧仿佛被“逐出”门外,好的编剧有自己的操守和职业道德,他们要么与固定的大导演合作,要么自己当起了制片人或导演,并不参与市场化的创作。
   编剧九枚玉在谈及自己的创作过程时说:“自己每写一部戏,前期至少要准备两年时间,做大量的人物访谈及行业内采访调查、素材收集整理等工作,然后才能进入真正的写作环节。一集戏最后总成稿字数是15000字~20000字,一部戏要写三四十集,基本上有七八遍的修改。”
   在老牌编剧还在挣扎是否继续创作时,很多刚从校园出来的青年编剧,墓地发现社会和他们想象的不是一个样子,稿费能不能到账、会不会被骗稿骗创意、有没有署名权,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把对戏的推敲放到了最后。
   目前,更多的编剧则是面临着“生存”的问题,甲方手里握着剧本的话语权和编剧的经济命脉,剧本创作就变成了机械式的“接活儿”,此时,谁还会去为了剧本奔波采访?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影视行业进入“冷静期”,也许会有一次大的调整,编剧隐隐地变回了它本身应该有的样子,基于艺术和创作的样子。
   编剧们未必不知道什么是一个好的故事,但问题是,他们被允许写多少?写了又能被执行多少?过去的辉煌终究属于过去,但值得庆幸的是,总是还有无数的编剧,心怀艺术与理想,在这场艺术与资本的博弈中,潜心创作,坚持着最初的理想,回归艺术创作本身,期待着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来。也许等到社会的浮躁、资本的干涉褪去,编剧真真正正受人尊重了,国产影视剧才会崛起,而不是在夹缝中求取生存。
其他文献
2004年初春的一天下午,北京小学5楼多功能大厅内欢声四起、掌声阵阵。在《甍甍诗歌朗诵会》大红横幅下面,一个聪颖沉着的英俊少年在余洁、马瑞两位青年主持人和同窗伙伴的配
青岛艺术学校美术教研室拥有一支在教学、创作、科研方面成果突出、受到广泛赞誉的教师队伍。他们对美术教育,在开拓教学思路、活跃艺术思维、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中起着重要
平顺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摘帽”的动力引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旅游、中药材、新能源三大产业,形成了以“三大产业为主导、十小产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有一个调查问道,如果生命之中五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之一失去,你最不愿意失去的是哪种感觉?你能接受的是哪种感觉的失去?结果显示,对最不愿意失去的,视觉占比最大;而相对能接受的失去,因为各自倚重不同而不同。  大家都觉得这世界光怪陆离,可是对这光怪陆离却也险象环生的世界,又都充满了贪念。世界多绮丽,对于歆享过这世界的人们来说,拥有过再失去,如果从此再也看不到,失去之重,比深井更深,比远古
期刊
研究了Inconel625合金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在变形温度为1 000~1 200℃,应变速率为10~80 s-1条件下,Inconel625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呈现出持续硬化+动态软化的过程。所建立的
北京时间4月29日,佘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在其官方微信平台宣布,已经与世锦赛-汇丰冠军赛续约5年。2016年,世锦赛-汇丰冠军赛奖金从850万美元上升到了950万美元,另外,今年的赛
最近,“打工人”一词备受关注,一时间,不论是外卖小哥还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亦或是办公室里的白领,甚至网红明星都自称为“打工人”,大家不亦乐乎地在各个软件平台上打卡。早上起来,一句气势磅礴、元气满满的“早安,打工人”瞬间给所有“打工人”打了一针鸡血,再配一张欢快的表情包,展现出“打工人”对新的一天的期待与憧憬。   网络用语“打工人”是很多上班族的自称。只要不是老板,都自称为“打工人”。网上关于“打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