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友爱与幸福的关系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tmlb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分别对幸福和友爱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友爱是最大的外在善并且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德性。而幸福则是人们始终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所有的善中最高级的善——至善。本文通过对此书中友爱与幸福的性质的分析与梳理,揭示出两者的内在关联:幸福包含着友爱,人若要达成幸福,必须得拥有友爱。
  关键词:友爱 德性 幸福 《尼各马可伦理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以下简称亚氏)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伦理学著作,在西方思想史上发挥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在书中,他提出了幸福论和友爱论等意义非凡的伦理学思想。人具有社会性,必须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中,而友爱则可被看作是联通个人和他人共同实现幸福的隧道,任何人都需要朋友,完善的友爱是持久并且总是为朋友着想,能给予他帮助、弥补不足。幸福是完满自足的,同时也是一种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某种活动或技能,将其发挥到极致方能实现幸福。可是人仅靠一己之力来实现幸福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具有社会性的人们可以通过朋友间的互相帮助来实现幸福。
  幸福论是亚氏此书中重要的讨论内容,而友爱论则是他的讨论最为细致写作篇幅最长的伦理德性。本文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核心内容,再次分析、梳理书中关于友爱和幸福的性质、内容,并对其展开深入的讨论。期望此文能对学界关于幸福和友爱关系的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一、友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德性
  “友爱”这一词的意思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所生成的德性,除此之外,其定义在现代与古希腊时期有着极大的差别,友爱的定义在古希腊时期可以看作是“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吸引”{1},对概念的定义更加宽泛,并且其对象比现代社会认为友谊仅仅发生在朋友与朋友之间更加丰富,可以是任何人。
  亚氏首先指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者说与德性紧密相连。其次,友爱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因为不会有人想过没有朋友的生活,即便他拥有所有其他的善缘。”{2}在他看来,任何人都需要友爱。这正如荷马所说:“两人前行要结伴。”{3}这说明两人的知识与力量比一个人更强大。友爱是人的天性,所以人们赞扬仁爱之人,歌颂友爱。亚氏认为:“友爱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立法者心仪友谊更胜过公平,因为城邦的和睦显然与友谊近似,城邦治理者心中最向往的是城邦和睦团结。”{4}
  在亚氏的观点中,完善的友爱是因两位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之间的友善和相似的德性品质而生成的一种友爱。完善的友爱有着下述的几个特点:第一,朋友双方都是品德高贵者,双方结交为友的原因就是被对方的高贵品质所吸引,并且因朋友本身之故而愿望他好。第二,在完善的友爱关系中的彼此,原本就是友善之人,所以对朋友也是友善的。因为品德高贵者的本质都是友善的,同时又能相互关爱,彼此获益。第三,完善的友爱是持久的,因为他们对对方的爱,不是出于某种偶然的因缘,或者抱有某些利己的目的,而是出于爱慕品德高贵者的高尚品德,只要他们的品德品质还在,友谊就一直存在,而品德就是最持久的品质。第四,完善的友爱包含了所有的善缘。可见一份完善的友爱是十分珍贵的,其拟补了人们所需的外在善,比如说若一个人即使具有极其精湛的琴技,若他不能遇到一个能欣赏他演奏的知音,一起分享音韵之乐,那他就会感觉到孤单。但是如果他有一个爱好音乐的朋友,能一起在音乐上相互帮助、共同娱乐,那么他就会感觉到幸福。所以,“友谊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美好的,也是高贵的。我们称赞友谊,高扬其意义。我们认为有许多朋友的人是完美的,有些人相信,善人一定是朋友”{5}。“友爱或朋友终究是属于我们生命中正常健康的活动既不可或缺又为我们向往的外在的善,并且在我们的生命中,无论何时都是需要朋友的”{6}。朋友在所有外在善缘中显得是最大的外在善,如此说来,如果一个有德性的人要达致幸福实现至善,那么友爱就是他的必须拥有品。
  二、幸福: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关于善的定义,亚氏指出:“每种技艺和探索与每种行动和选择一样,都显得是追求某种善,所以人们有理由把善表示为万事万物所追求的目的。”{7}但是他又表示善可以依据其行为的目的来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善,在这些层次的善中,有一个善是因为它自身而使得人们欲求,并且使其他的目的也是因为它的原因才被欲求,那么这个善就是最高层次的善——至善,至善是一切为善事物的终极目的,它只能被视为目的而存在,不会成为手段。那么如何定义至善呢?亚氏认为,幸福是在所有追求以善为目的的事物中最值得欲求之物,因为幸福就是善的本身,它既是独立的善,同时也是使所有其他的善物之为善的原因,并且幸福是自足且完满的,它是一切事物开展活动的目的,所以说幸福就是最高的善,即至善。亚氏的这个推论是合乎常理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向着某个目的而开展活动,尽管这个目的因人而异,但是这些所有的目的都指向了一个终极目的,就是幸福。
  在对什么是幸福进行更深刻的分析时,亚氏注意到,在当时向人们问到“政治学的目标善是什么?实践中所能实现的至善又是什么?大部分的人對其的名称都持有统一意见,一般大众和有教养的人都把它称之为幸福,他们把良好的生活和优秀的品行与幸福等量齐观”{8}。于是,亚氏就幸福做出了功能分析,得出了结论——“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首先,幸福是合乎德性的,亚氏认为,想搞清楚什么是幸福,首先得明白人的活动是为了什么。因为“对于每一个从事某种活动和行为的人,他的善和卓越就在于他的活动的完善,所以这理所当然地适用于人,假如说不同的人也有一种适合于他的固有活动的话”{9},那么这种活动到底是什么呢?亚氏认为是在人类灵魂中进行并遵循理性的活动。他讲道:“只要人的固有活动是在灵魂的活动中,这种活动是遵循理性或不可缺少理性而实现的,而且我们只要把一个随意活动的功效归结为同类运动,例如一个竖琴手的演奏和一个杰出的竖琴手的演奏是同类活动,那么我们就把出众的德性特征加到了一般功效上:竖琴手实现功效的能力是演奏竖琴,而优秀的竖琴手就是把竖琴演奏得完美高雅。如果是这样的话而且我们把某种独特的生命视为人所固有的使命,灵魂的实现活动就是作为这种活动,即合乎理性地行动,但一个卓越之人的灵魂的实现活动,我们也就只能做这种增加:就是最好的和最完善的灵魂的实现活动。如果一个人终归变得卓越,就是说他实现或完成了他所固有的人的使命。如果一切都如此,那么我们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人的善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如果有许多德性,那么就是灵魂合乎最杰出、最完善的德性的活动。”{10}由此可知,亚氏将幸福定义为有好的生活和有好的技艺,并且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或者是合乎某种德性。如果一个活动是合乎德性的,那么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令人愉悦的,幸福是至善的,所以幸福就是最美好最能使人愉悦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尘埃落定》是一部描述土司制度在藏族地区的生存状况以及其必然走向衰落命运的小说,它巧妙地借一个傻子的视角去见证了这一切,通过傻言傻语的叙述预见了常人无法预见的“未来”,揭示了常人无法看透的哲理,独特而不奇怪,略有魔幻色彩却不失真实,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阅读视野。  关键词:《尘埃落定》 傻子 叙述者 非常态叙述视角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用土司傻子儿子的眼光作为小说叙述的角度,旨在拿他作为
不知不觉的,秋天来了,似乎神灵般地降临到人间。有的人视她为不好的季節,花草树木都收敛了容姿,认为秋带来的是萧条,让人感到悲凉,富有贬意色彩;可我爱秋天,虽然她比不上春天的百花吐艳,比不了夏天的绿叶成荫,也比不了冬天的粉妆玉砌,可我觉得她是那么灿烂多姿,她是那么美丽,她是那么迷人。我爱秋天,我要给秋天画幅画,画一幅秋天美丽的画。   秋天的天是湛蓝湛蓝的,白云飘逸,正值秋高气爽。树上的叶子经霜一打
摘 要:《讨粤匪檄》是曾国藩于湖南衡阳誓师前发布的一道檄文,被看作南方士绅阶层为抵御太平军的自救宣言。清朝绅权经历了丧失、回归到高涨的过程,笔者认为《讨粤匪檄》是绅权失而复得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与标志,而曾国藩的“卫道”立场,反对异质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符合儒生的根本利益,并且符合儒士“外王”的政治抱负,因而获得了拥护。另外,笔者将从该檄文内容入手,探究士绅如何影响社会舆论,指出其对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
豆花儿摇呀摇,摇落的花儿飘呀飘。倏时回首,忆起我美好的童年时光,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温暖。  童年的时光藏在那柔嫩的扁豆花里。  夏末秋初,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儿时的我天真烂漫,闲来无趣,蹦蹦跳跳地跑到奶奶的小菜园子里尽情嬉戏。四处张望,一架清丽的植物映入我的眼帘。我走近细看,深淡不一的紫色,映在翠绿丛中,顶上还有两三朵花儿。淡雅的花瓣宛如小姑娘的“蓬蓬裙”,惹人怜爱。风过,小姑娘就跳起來优美的芭蕾舞
摘 要:“他者”是女性文学中一个醒目的字眼,女性对“他者”身份的认识象征着女性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本文就《倾城之恋》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白流苏和萨宾娜,来分析她们对自我与“他者”的认识,从局部来观看女性世界观的变化。  关键词:《倾城之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他者 女性世界观  米兰·昆德拉说:小说里的性别让人感兴趣,作者的性别则不一定让人感兴趣。一切伟大的小说,
摘 要:南怀瑾先生广学博览,其好诗文,或随性而动,或有感而发,或率情而为……形式变化,情致灵动,赋予诗文更鲜活的生命气质。尤其是南怀瑾先生的“禅诗”,得益于其在佛教领域的修为涉略以及其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学术的专精,意蕴尤为浓厚,从中可以略微窥探南怀瑾先生的情致,亦不失为有益的窗口视角,以便对其诗文以及思想进行研究和认识。  关键词:南怀瑾 “禅诗” 心境智慧  南怀瑾先生之“禅诗”,当不是片面地从佛
摘要: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是一部备受争议和热议的作品。自《废都》面世以来,多位批评家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解读,促使中国当代文坛形成了独特的“《废都》现象”。关于《废都》的评价不计其数,其中学者评价的重点多在于探究作家创作心理,分析社会转型与知识分子的沉沦,讨论作品中的两性问题和女性、媚俗与翻译问题等。梳理《废都》的评价史也使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彰显。  关键词:《废都》 《废都
摘 要:《消失的地平线》描绘了香格里拉的圣洁、美丽和神奇,当世人憧憬着踏上旅途,去寻访这片世外桃源时,别忘了詹姆斯·希尔顿也曾告诉我们,在有些人眼中,香格里拉是地狱、寻常或者异端。  关键词:香格里拉 世外桃源 地狱 寻常 异端  阅读詹姆斯·希尔顿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人们很容易被这个传奇的故事所吸引。有着不同生活轨迹的三男一女,在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飞机带到了世界最高
摘 要:唐代小说属于文言小说一类,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通过对唐代小说文本的阅读、整理及分析,本文将唐代小说与其作者紧密联系,试图体会作者对小说文本的介入。文中对作者“介入”唐代小说文本的相关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唐代小说作者介入文本的身份;二是分析唐代小说作者介入文本的方式。  关键词:唐代小说 作者的介入 介入身份 介入方式  鲁迅曾提出“小说
摘 要:《有关大雁塔》是著名诗人韩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虽然它是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产物,但它所衍生出的价值与意义却不局限于这一历史语境。从“当下性”这一视角重释此诗可发现,它实质上展现出当代人自我价值缺失、心灵异化的精神处境。诗人运用简洁的语言和冷静的抒情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批判,并隐含了对自我救赎之道的反思。  关键词:韩东 《有关大雁塔》 心灵异化 批判性  第三代诗人韩东的《有关大雁塔》